馮文秀
摘 要: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與學生以后的學習及成長有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文章探討了培養(yǎng)學生預習習慣的具體措施,供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 小學低年段 預習習慣 培養(yǎng)措施
預習是教學的“前奏”,同教學質量之間存在密切聯(lián)系。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習慣十分重要,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及成長奠定扎實基礎。預習的效果、質量對教學效率有重要影響。如果學生能夠進行自主預習,養(yǎng)成正確的預習習慣,教學就會事半功倍。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已經(jīng)初步掌握了漢字與拼音,所以,教師在教學期間,可以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行預習。
一、幫助學生明確預習的目的,樹立預習觀念
現(xiàn)今,很多學生都不重視預習活動,以為只要課堂努力聽講,課后完成作業(yè),就能夠掌握教學內容。然而,因為缺乏預習,所以很多學生在聽課期間沒有抓住重點內容,教學質量及效率相對較差。部分學生經(jīng)常問:“預習重要嗎?”答案是肯定的。經(jīng)過預習,學生可以更加了解自身的疑惑,從而在教師講解課程時更有針對性地聽取內容,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在講《哪座房子最漂亮》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預習,看看自己感興趣的詞匯、短句,在課堂中講給別的同學聽,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樹立預習觀念,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學生完善自身。
二、激發(fā)學生的預習興趣,講解預習方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雖然課前預習的內容是教師規(guī)定的,然而,對于小學生來說,預習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在制定預習內容時,教師應由簡到難,循序漸進,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小學低年級教學時,當學生完全認識拼音后,就可以著手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能力,為學生制定簡單的預習課文的任務。
其一,將課文朗讀三遍。第一遍通讀課文,大概了解課文內容;第二遍把課文中的生字用特殊符號標出,并書寫在本上,進行組詞;第三遍通讀課文,把自己比較喜歡的詞語、短句標注出來,簡單說明理由。通過這樣的三步預習法,學生更加系統(tǒng)地了解課文內容,并掌握課文中漢字,為后續(xù)文章講解、漢字學習奠定基礎。而當學生掌握了查閱字典的方法后,再次指導學生預習時,就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在講解《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在第二遍朗讀課文時將自己不認識的漢字通過查字典弄明白,并進行組詞。等到第三遍閱讀時,就能夠讓學生通順地理解句子內容。假如學生無法在三遍內弄明白課文內容,也可以多讀幾遍,直到字音校準、了解大概內容為止。
其二,幫助學生提出問題。這一項預習任務可以說是整個預習過程中最難的部分,教學人員在幫助學生提出問題期間,可以采用“了解題目、提出問題、朗讀課文、思考問題、動動鉛筆、找找問題”等方法。例如:在講《平平搭積木》一課時,就可以由題目入手,先了解課文寫的是小朋友平平搭積木的故事。其次提出疑問,他是怎樣搭積木的?他搭了什么?之后進行課文朗讀,閱讀課文了解到平平搭了四間房。由此,提出自己的問題:為什么他要搭四間房,都給誰住?之后動動鉛筆,寫出課文中的漢字,并對其進行組詞。這樣的預習能夠使小學生更加系統(tǒng)地掌握文章內容,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三、進行小組學習,對預習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
小學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課文預習時,應加強師生間的溝通,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特別是當學生已經(jīng)學會了一些預習技巧后,可以采用小組預習的方法幫助學生進行預習。例如:在講《火車的故事》一文時,教師可以先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小組,讓小組成員合作進行課文預習,通過互相交流、探討、分析,取長補短,提高預習質量。其間,在學生遇到疑問時,應選出代表尋求老師幫助,及時針對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解答,從而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記憶語文知識點。同時,在學生預習期間,教師應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當學生提出一些較為獨特的想法時,教師不應急于否定,而需要先肯定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想,然后與學生一起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探討,從而得出答案。教師應多采用鼓勵、肯定的態(tài)度,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預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參與預習活動,養(yǎng)成預習的好習慣,為可持續(xù)發(fā)展夯實基礎。
四、與家長進行合作,幫助學生進行預習
在實行預習教學期間,剛開始很多學生都能夠認真依照要求進行預習,然而,隨著時間的延長,部分學生出現(xiàn)了敷衍的情況,例如:沒有在書本上標出生字,沒有仔細閱讀課文等,從而降低了預習質量。這時,教師就需要尋求家長的幫助,讓家長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監(jiān)督,并簽字,從而全面發(fā)揮預習的作用,幫助學生完善自身發(fā)展。例如:教師在要求學生預習《黃山奇石》一文時,就可以布置幾項預習作業(yè),然后與家長溝通,讓家長幫助孩子預習,從而確保學生完成預習任務,養(yǎng)成預習習慣。
五、結語
預習活動成果的好壞同教學質量及效率的高低存在密切聯(lián)系。小學語文老師有責任也有義務幫助學生養(yǎng)成預習的好習慣,幫助學生明確預習目的,樹立預習觀念,激發(fā)學生的預習興趣,教授預習方法,組織小組學習,對預習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與家長進行合作,幫助學生做好預習,進而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持續(xù)發(fā)展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應建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新解—對新課程下閱讀教學新策略的系統(tǒng)解讀[J].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導刊,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