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娟
【摘要】個體之間存在差異,在差異存在的前提下,如何實施有差異的教學,促進發(fā)展,教師依據(jù)各層的學習能力,提出、制定各組學習目標,設置不同的練習,通過“確定目標、傳授新課”──“分層學習、共同進步”──“各組反饋、師生評價”,讓學生自始至終愉快地學習,盡力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學生差異 分層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5-0143-02
信息技術課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位,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由于各方面的差異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層次不齊。有些學生學習這門課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而有些學生已經是計算機領域中某一方面的“小能手”了。學生信息技術水平差異程度顯著,是我校信息技術教學的一個重大難題。如何讓基礎薄弱、學習速度較慢的學生“吃得了”,又讓基礎較好、學有余力的學生“吃得飽”,是我們在教學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一、分層教學法的含義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新知識進行探索,但不同的學生各方面都存在差異,他們接受知識的情況也就有所不同。如果教師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勢必會產生“優(yōu)生吃不飽、中等生吃不好,學困生吃不了”的結果,目標分層教學法就是在了解、熟悉學生的基礎上,從高、中、低各層次學生的不同個性特征和心理傾向、不同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出發(fā),把班級中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各類學生合理搭配,積極探索問題,以好生帶后進生,從而激發(fā)各類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得人人有興趣,個個有所得,最終達到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素質的目的。
二、分層教學法的做法
1.分層備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教師應按不同層次學生實際情況,分層次備課。認真鉆研教材,分清哪些屬于共同目標,哪些不屬于共同目標。在把握教學目標同時,根據(jù)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各層次學生的不同要求;在教學過程設計時,新知識導入課題時的深淺程度,重難點知識講解時坡度減緩程度,要以水平弱點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基準,但也要激發(fā)學有余力的學生的求知欲;在設計問題及練習時,練習的難度要與學生的層次相一致。這樣的教案設計,既能保證大綱要求的落實,教學任務的完成,也做到了“提優(yōu)”和為“后進生”提供輔助性的學習。
2.分層學習、共同進步。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該認真把握教材,分析學生的認知水平,在設計任務的時候要給學生留有思考、探索、交流和分析的空間,讓各個層面的學生都能有“事”可做,有“果”可出。
例如在學習“收發(fā)電子郵件”一課時,先讓學生欣賞一段動畫,讓學生感覺到電子郵件的優(yōu)勢。然后提出我們也來發(fā)封郵件給自己的好朋友或老師。在這樣的任務中將會把本課的幾個知識點:(1)會登陸自己的電子信箱;(2)會發(fā)電子郵件等都蘊含在大任務中,這些任務是每個人都必須完成的;(3)會給多人發(fā)電子郵件;(4)會使用郵箱中的信紙、修飾文字等工具欄美化自己的郵件內容。任務的設計在掌握基本知識點的基礎上應具有可擴展性,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在完成方式上可以讓學生獨立或三人小組合作完成,達到培養(yǎng)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小組內基礎相對薄弱的同學看見基礎好的同學做的電子郵件很精美,會主動向他們學習。三人一組,詢問與輔導就會更加方便、快捷。這時好生就會發(fā)揮“小老師”的作用,幫助老師輔導組內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解決了老師輔導精力有限的問題。這樣往往基礎差的同學在基礎好的同學帶領下,也能完成提高任務、甚至是拓展任務。
3.分層評價。評價是信息技術的靈魂和精彩之處。我們應根據(jù)信息技術課的特點和各章節(jié)教學內容及平時操作技能的訓練,通過多方面以各種各樣的方式進行綜合評價。
在評價時,要注意語言的藝術,中下生應以鼓勵為主,讓他們感到成功的喜悅。對層次高的學生要求稍高,如知識的靈活運用,操作的熟練度。在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評價過程中,應以3人小組捆綁進行評價。在任務的完成率上,每小組只要有一個學生不能完成任務,本小組就算沒有完成任務。這樣會讓好生督促本組成員認真學習、盡力輔導學困生。每個小組的成員也會為了維護小組的榮譽而努力,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課后每位學生填寫反饋評價表,哪些任務是自己獨立完成的、哪些任務是在別人的幫助下完成的,哪些任務自己還沒有完成等,讓學生能了解自己哪些地方還有缺陷,需要加強學習。同時老師隨時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為自己今后的教學提供依據(jù)。
三、信息技術分層教學中注意的問題
1.要注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能把劃分到低層次的學生稱為“差生”,更不能歧視低層次的學生。
2.要注意靈活性。任何學生都有其所長亦有其短,在分層次時切忌不可把任何一名學生長期置于低層次中學習,否則對他的心理健康會有不利的影響。
3.要注意各層次的連續(xù)性。低、中層次教學只是一個階段,他們最終應向高層次發(fā)展。所以要注意各層次的銜接,保持其連貫性。
目前,就“分層教學”而言,“層”的劃分僅僅以學生的智力、基礎知識、能力水平三個方面為依據(jù),還只是一種淺表性的行為。因為學生的學習傾向、情感態(tài)度、心理因素對其今后提高信息技術的素養(yǎng),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新的學科,我們需要探討一條更好的教學模式及教學方式。作為計算機教師面臨的不僅是學科教學的問題,還有更多的教學管理和教學評價問題,需要與廣大計算機教師和教育理論家共同探討解決的途徑。
參考文獻:
[1]陳耀強.《分層教學讓所有學生各得其樂》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桂江一中
[2]潘玉梅.《分層目標教學法的運用》
[3]《優(yōu)化課堂教學,實施“分層教學”》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