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秀麗 李延林
摘 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與表達形式,語言中的諺語俗語等更是精確地反映出一個民族對自然界、對周圍生活環(huán)境的認識,也反映了人類的發(fā)展與自然界及周圍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兔”是人類最早認識的動物之一,在漢英語言中都有與兔相關(guān)的諺語或者俗語等。雖然在不同的語言和文化中,“兔”被人們賦予了豐富而不同的聯(lián)想與象征意義,但它們都表達了人類對周圍客觀世界的客觀認識與內(nèi)在情感,并在長期的使用中逐漸固定下來,形成了許多相關(guān)的習慣表達。漢英兩種語言有豐富的“兔”文化,采用不同的策略翻譯并解釋與“兔”相關(guān)的習慣表達,有助于人們了解漢英語背后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促進對外文化交流。
關(guān)鍵詞:兔 習慣表達 文化內(nèi)涵 翻譯策略
一、引言
中國的十二生肖之說見于東漢《論衡》中。古代用十二種動物配十二地支來記錄年份,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其中,兔位列第四,對應(yīng)地支中的卯。兔子之所以成為十二生肖之一,與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有關(guān)。古時的中國屬于傳統(tǒng)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大國,十二生肖中的六畜(牛、羊、馬、豬、狗、雞)、六獸(虎、兔、猴、鼠、蛇,還有象征性的龍)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guān)系緊密。其中,兔子和中國文化的關(guān)系密切得超乎人們的想象。在中國,兔子是月神,在人類活動的早期已經(jīng)與人們的生活有了緊密的聯(lián)系,從那時起人們對它就有了一定的認識。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與人類生活有密切關(guān)系的動物在語言中也非常明顯地體現(xiàn)出來,如在漢英語中出現(xiàn)了諺語、俗語等習慣表達法,從而增加了語言本身的豐富性和生動性。本文探討漢英語中關(guān)于“兔”的諺語、俗語等習慣表達,并對比漢英文化中“兔”的文化內(nèi)涵與翻譯。
二、“兔”在漢英文化中的文化內(nèi)涵
(一)“兔”在漢語中的文化意義
說到“兔”,誰都會聯(lián)想到兒時唱過的一首兒歌:“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又吃蘿卜又吃菜,蹦蹦跳跳真可愛?!边@首兒歌表現(xiàn)了人們對兔的喜愛,也大致地給兔畫了個像?!皟芍欢湄Q起來”是“兔”突出的特點,耳朵的長度幾乎是它身體的一半,這是大自然的恩賜。兔在動物中是“弱勢群體”,鷹、蛇、狼、豹等都是它的天敵。一雙能夠交換方向的靈敏的大耳朵使它能聽到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以便隨時逃避兇險,在避免被天敵追殺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蹦蹦跳跳”則反映出兔子雖然很小,但彈跳力極強,這是它賴以生存的又一絕招。于是古人用“靜如處子,動如脫兔”來形容人們在未動時象舊時的淑女那樣端莊穩(wěn)重,一旦行動起來象兔那樣敏捷。抗日戰(zhàn)爭時期,山西新四軍總指揮、晉綏邊區(qū)行政公署主任續(xù)范亭先生在《贈毛主席》詩中用“領(lǐng)袖群倫不自高,靜如處子動英豪”的詩句來贊美毛主席。
在中國廣泛流傳的神話故事便是“嫦娥奔月”了。相傳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吃了后羿從西王母那里得來的仙藥后,飄飄成仙?!痘茨献印酚涊d:“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钡擎隙鹪谠铝辽咸聠危挥邪淄孟喟?。因此這一住在月宮中以杵搗藥的小精靈,被人呼為充滿人情味的玉兔。關(guān)于玉兔的傳說有多個版本,一曰月宮里的玉兔就是嫦娥的化身,因為嫦娥偷服仙藥觸犯了玉帝的旨意,變成玉兔后為天神搗藥以示懲罰。一曰玉兔是后羿,因為嫦娥奔月后仍然深深思念后羿,后羿為了和嫦娥在一起,情愿變成她最愛的小動物玉兔,可惜嫦娥始終不知道玉兔就是她日夜思念的后羿。不過這些說法均有一個共同點,即認為玉兔是住在月亮上的,如西晉文學家傅玄《擬天向》中就有“月中何有,白兔搗藥”的說法。玉兔這一意象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唐朝王建曾寫過一百余首《宮詞》,其中有一首專門寫給玉兔:“新秋白兔大于拳,紅耳霜毛趁草眠。天子不教人射擊,玉鞭遮到馬蹄前。”贊美了玉兔“睡態(tài)”可掬、惹人喜愛,同時還勸導人們不要隨意傷害玉兔。元朝袁桷《舟中雜詠》中有一首贊美玉兔的敘事詩:“家奴拾枯草,走兔來相親。生來不識兔,卻立驚其神。行人笑彼拙,歸來如頻呻。乃知特幸脫,未信吾奴仁?!泵枥L了玉兔的純樸可愛,以及人和動物之間的相親相愛,表現(xiàn)了詩人對一切生命的憐惜之情。傳說玉兔在月圓時方能出現(xiàn),故為“圓月”“圓滿”之吉祥化身,也因之又稱兔為“月宮”。人們十分喜愛兔的善良、柔順,并以此比喻明月。月亮里有兔是美的想象,人們每每望月好似能望見兔影,不覺心馳神往,古往今來不知引出多少佳話,在許多古詩詞中都有吟詠,以致后來玉兔在詩文中被用來代替月亮幾乎成了修辭借代手法的固定格式,如唐代詩人盧照鄰在《江中望月》中寫道:“沉鉤搖兔影,浮桂動丹芳”;唐代詩人元稹在《夢上天》中有“西瞻若水兔輪低,東望蟠桃海波黑”的詩句,唐代韓琮《春愁》:“金烏長飛玉兔走,青鬢長青古無有”,唐代賈島《贈智朗禪師》詩:“上人分明見,玉兔潭底沒”,以及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在《滿江紅·中秋》一詞中寫道“著意登樓瞻玉兔,何人張幕遮銀闕”,成語“金鳥西墜,玉兔東升”即由此詞而來。
在現(xiàn)在的流行文化中,也沒能缺少“兔”這一重要個體,如由一位大學生創(chuàng)作的“兔斯基”——一只瞇著可愛的眼睛、想著扭動兩根面條般的手臂、做各種可愛的動作的兔子——在網(wǎng)絡(luò)上受到年輕人的廣泛喜愛。但在文化多樣性背景下,“兔”也被賦予了某些消極意義,如《戰(zhàn)國策·馮暖客孟嘗君》中的“狡兔三窟”,是說狡猾的兔子有多處洞穴;還有歇后語“兔子的尾巴——長不了”形容壞人、壞事、邪惡勢力不會長久。
漢語中有很多成語與兔有關(guān),如“狡兔三窟、守株待兔、兔死狐悲、龜毛兔角、動如脫兔、兔角牛翼、兔葵燕麥、兔死狗烹、兔死犬饑、東兔西烏”;也有許多關(guān)于兔的歇后語,如“狡兔撞鷹——以功為守,見了兔子才放扈——有利才出征(比喻對自己沒利的事不干),丟了黃牛攆兔子——不知哪大哪小,老牛追兔子——有勁使不上,兔子戴夾板——充大耳朵驢,兔子進虎穴——白送死”等。還有關(guān)于兔的謎語,也十分有趣,如有人用“柳”字作謎面,打一成語,十分難解。當查得謎底是“守株待兔”時,仔細一想才恍然大悟:“柳”字左“木”乃樹株,右“卯”代兔,左右合一,切合謎底之義,不禁讓人感嘆漢語的博大精深。
(二)“兔”在英語中的文化意義
在英文中,表示兔的詞有“hare、bunny、rabbit…”,兔子在西方文化中有fertility(肥沃富饒)或者rebirth(重生)的象征義。因而在西方社會非常重要的Easter(復活節(jié))中,“兔”就是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所謂Easter Bunny(復活節(jié)小兔),跟圣誕老人一樣,它會穿著衣服在復活節(jié)前夜帶著籃子給孩子們送彩蛋、糖果和玩具。
復活節(jié)(主復活日)是現(xiàn)今基督教徒的重要節(jié)日之一,定在每年春分月圓之后第一個星期日?;酵秸J為,復活節(jié)象征重生與希望,用來紀念耶穌基督于公元33年被釘死后第三天復活的事跡。“復活節(jié)兔”是復活節(jié)的象征物之一。其表現(xiàn)形式為在復活節(jié)(或春分)時給孩子們送出禮物的“兔”。它源于西歐文化,通常以野兔而不是家兔的形象出現(xiàn)。作為多產(chǎn)動物的“兔”,象征春天的復蘇和新生命的誕生。“兔”是愛神阿佛羅狄忒的寵物,也是日耳曼土地女神霍爾塔的持燭引路者。因此,“兔”是作為給孩子們送復活節(jié)蛋的使者?!暗啊毕笳鞒醮阂磺谢謴蜕鷻C,“兔”象征多產(chǎn)和生命力,是如今依然流行的復活節(jié)慶?;顒?。
白兔和野兔成為豐饒多產(chǎn)的代表,“能下蛋的兔”這一概念所出何處至今仍沒有辦法確定,可能只是來自于象征概念上的混淆,但也有可能就如復活節(jié)本身,是一種舊傳統(tǒng)的沿襲。在日耳曼人與斯拉夫人的語言中,“復活節(jié)”一詞來自一個古代的異教女神,春季女神“ostre”。據(jù)傳說,ostre曾經(jīng)救了一只在冬季被凍傷翅膀的小鳥,并將它變成只兔。由于它曾是只鳥,所以它依舊保留了生蛋的能力。它便是后來的復活節(jié)兔了。
在西方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文化意象就是“兔子腳”(rabbit foot)。在中古時期,洋人非常相信也很懼怕巫術(shù)。在英國有個傳說,若有人被邪靈所困擾,可在午夜月圓時分,把一兔的左后腳掛在脖子上,就能保護自己。而且,兔子的不同部位,還有不同的保護用途。所以洋人認為“兔腳”代表“幸運”,通常稱之為“幸運兔腳”。
另外一個大家熟悉的“兔”形象要數(shù)“兔八哥”(Bugs Bunny)了,兔八哥又譯賓尼兔或兔寶寶,是個在Looney Tunes動畫系列里出現(xiàn)的虛構(gòu)的卡通人物?!锻冒烁纭肥敲绹A納兄弟公司1930年開始發(fā)行的第一部著名系列動畫片,風靡世界七十余年,至今仍活躍在世界各地的熒屏上,深受廣大小朋友的喜愛。這部系列動畫片以不同的角色各自演繹一段有趣的狂歡故事,其中兔八哥、波基豬、達菲鴨、約塞米蒂·山姆、塔斯馬尼亞惡棍等都是全世界孩子熟悉的動畫形象。它們有的幽默風趣,有的勇敢頑強,有的智慧超群,有的膽小怕事,有的貪婪可笑。幾乎每個孩子都可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锻冒烁纭返墓适律婕暗膬?nèi)容很廣,天文地理、自然常識、風土民俗、奇聞軼事、名人故事都可見于其中?!锻冒透纭罚↙ooney Tunes)系列卡通形象由被譽為“好萊塢最偉大的動畫大師”之一的查克·瓊斯(Chuck Jones)創(chuàng)造,而根據(jù)兔巴哥形象編制的《兔巴哥》(英文名LooneyTunes)雜志在美國問世以來也成為兒童的最愛,并被譯成法文、德文、荷蘭文等十余種版本。數(shù)十年來,《兔巴哥》雜志的足跡已經(jīng)遍布世界各地。
英語中有很多關(guān)于“兔”的詞組,它們使得語言的表達更加豐富、深刻,如“dust bunny”指積塵;“breed like rabbits”指象兔子一樣繁殖;“rabbit ball”指(棒球)彈性極好的球;“rabbit job”指成批作業(yè);“rabbit warren”指兔窩式居民區(qū)(有許多狹小通道的建筑、街道狹窄而密集的城區(qū))。在英語俚語中,“hare”指坐車不買票的人。與“hare”組成的詞組有“make a hare of sb.”(愚弄某人);“start a hare”(在討論中提出枝節(jié)問題);例如:“You start a hare ever time at the meeting.”(每次討論你都提出與題無關(guān)的問題)。英語中還有許多關(guān)于“兔”的諺語,如“First catch your hare.”(不要過于樂觀);“You cannot run with the hare and hunt with hounde.”(不要耍兩面派)。
三、有關(guān)漢語中兔的習語和諺語的翻譯策略
由于“兔”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guān),兔被賦予了極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無論是在中國還是英美國家,“兔”文化都是豐富多彩、充滿趣味的,并且都形成了一些具有各自特色的習慣表達法,充分體現(xiàn)了漢英文化的歷史淵源和各自的語言及文化特色。為了保存漢英兩種語言的特色和文化內(nèi)涵,譯者在翻譯有關(guān)習語、諺語等慣用語時,應(yīng)從翻譯和文化的角度綜合考慮,選擇適當?shù)姆g策略。
(一)直譯法
從整個人類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來看,大致相同的歷史時期,中西文化大致經(jīng)歷著比較同步的發(fā)展過程,因此,在大致相同的歷史階段,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對語言發(fā)展的理解也是相似的。中國古人對“兔”的認識和英美國家歷史上對“rabbit/hare/bunny”的認識是大致同步的,因此漢英語言中便出現(xiàn)了相似的表達,如漢語中有關(guān)于兔的成語、俗語和歇后語,英語中也有一些關(guān)于兔的習慣表達。這就為譯介這兩種語言中的習慣表達和促進中西“兔”文化的交流提供了現(xiàn)實可能性。基于兩種語言和文化中都存在相關(guān)的表達,在翻譯過程中,直譯既能保持原文的形式,又能讓目的語讀者充分地了解源語中習慣表達的文化內(nèi)涵,大大提高了譯文的可讀性。
(1)兔子不吃窩邊草。(The fox preys farthest from his hole.)
(2)老牛追兔子:有勁使不上。(Cows can catch no rabbits.)
(二)意譯法
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和載體,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間既存在著共同點,也有各自獨特的個性。兩種語言文化的個性給交流和翻譯造成了障礙和困難。翻譯時,如果按字面意思直譯,就不能確切表達源語的信息和文化內(nèi)涵,有時還可能引起目的語讀者的嚴重曲解。這時翻譯工作者就要根據(jù)具體情況,采取其他變通辦法,采用意譯的方法,作適當?shù)恼Z法和詞匯調(diào)整,或進行解釋性翻譯,或說明具體內(nèi)容,譯出源語的真正含義,讓目的語讀者真正理解這些習慣表達的文化內(nèi)涵。
(3)守株待兔 (Waiting for a rabbit to hit upon a tree and be killed in order to catch it.)
(4)同一個錯誤不會犯兩次。(A rabbit is never caught twice in the same place.)
(三)套譯法(或替換法)
在英漢兩種語言和文化中,中國人和英美人有很多共同的聯(lián)想意義,但有時英語文化中的表達方式不符合中國人的語言習慣。這時我們就可以用漢語中表達相同或相似文化內(nèi)涵的動物來替代,或者直接套用一個漢語中約定俗成的習語或諺語。套譯法不僅尊重了兩種語言中的文化習慣,而且不失卻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寓意。
(5)Hares may pull dead lions by the beard./Even rabbits insult an dead lion.(虎落平陽被犬欺。)
(6)He who follows two hares is sure to catch neither.(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四、結(jié)語
在漢英語文化中,“兔”及其慣用表達蘊含著豐富多彩的內(nèi)涵義,增強了語言表達的生動性和多樣性,也體現(xiàn)出了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為了更好地對外宣傳中國文化,也為了中國的英語學習者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英語語言文化,正確地翻譯漢英雙語中與兔相關(guān)的習慣表達是必要的,也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因此,在翻譯中,不論是采用直譯、意譯還是套譯,都應(yīng)盡可能充分地傳達源語內(nèi)涵和源語文化,讓目的語讀者能夠充分地理解漢英語言和文化的魅力,以便實現(xiàn)漢英兩種語言及中西文化的溝通和交流。
本文為湖南省教改項目:跨文化交際與大學英語教學[2005]280(86)。
參考文獻:
[1]一諾.詩詞古韻話玉兔[N].鄞州日報,2011-02-21.
[2]西方人眼中的兔子——中國兔文化背后的世界觀 http://blog.
sina.com.cn/s/blog_49c2c43f01017i6j.html
[3]郭飲冰.趣說詩詞聯(lián)語中的玉兔[N].伊春日報,2011-03-11.
[4]兔年話兔——兔相關(guān)英語諺語 http://blog.sina.com.cn/s/
blog_5f5ae6930100tmvx.html
[5]復活節(jié)兔.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
%E5%BE%A9%E6%B4%BB%E5%85%94
[6]文化對照:Animal sign——十二生肖英語喻意及相關(guān)諺語
http://www.paedu.net/jiajiaopd/zstz/wyxx/201010/46122.html
(魏秀麗 李延林 湖南長沙 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 41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