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宜凝 唐季紅
【摘 要】從課堂觀察及師生間的訪談、課堂討論、小組合作學習、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等方面闡述高職高專護理英語課程教學中形成性評價的具體運用,提出運用形成性評價的優(yōu)勢和困難。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 高職高專 護理英語課程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9C-0131-02
教學評估是高校英語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全面、客觀、科學準確的評估體系對于實現(xiàn)課程目標至關重要,它既是教師獲取反饋信息、促進教學管理、保證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依據(jù),又是學生調(diào)整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手段。對于高職高專的專業(yè)英語教育而言,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學業(yè)水平,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改變傳統(tǒng)英語教育模式和評價方式對提高高職高專的專業(yè)英語教學水平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高職高專教學實踐中,教學評估多以終結性的測試為主,甚至是以大學英語應用能力測試B級成績?yōu)槲ㄒ辉u價標準,課程評價方式單一、簡單,過分強調(diào)結果,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鑒于此,有必要將形成性評估的理念引入護理英語的教學實踐,激發(fā)學生特別是英語基礎較差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探索提高護理英語教學質(zhì)量的新途徑。
一、形成性評價概述
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assessment)是西方教育理論中的重要概念,起源于課程學領域的課程評價(curriculum evaluation)。在許多早期研究里,該概念的定義往往是相對于“終結性評價”(summative evaluation)而言。終結性評價一般是指用學習結束階段的學業(yè)成績報告,來總結成就,區(qū)分學生,或頒發(fā)結業(yè)證書;而形成性評價是指學生、教師和課程設計人員用來改進學習或教學、提高課程質(zhì)量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的反饋。形成性評價除考察評估知識和技能等可量化的指標外,更多地關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tài)度、策略運用以及合作精神等不可量化的指標,評價結果也多以等級加評語的形式呈現(xiàn)。形成性評價通常是在一種相對寬松、友好的環(huán)境中進行,因此是一種低焦慮的評價手段,又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
二、高職高專護理英語課程教學中形成性評價的具體運用
護理英語課程是一門英語語言習得與崗位服務功能相結合的實用性課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會體驗到比其他護理專業(yè)課和公共課更多的焦慮感和挫敗感,若單純地使用以標準化的考試為主要手段的終結性評價,將難以有效地實踐護理英語的課程教學,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因此,可在護理英語的教學實踐中將形成性評價引入本課程的評價體系,既對學習過程進行評價,也不排除對學習成果的評價,將課堂的即時評價和課程階段考試等傳統(tǒng)意義上的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具體比例構成如表1所示。
(一)課堂觀察及師生間的訪談
在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教師通過標準化的觀察,比如觀察學生的測試成績、大學英語應用能力測試B級成績,了解學生的實際語言水平。同時,在課堂上觀察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tài)度,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評價、監(jiān)督,并做好詳細記錄。每周隨機選取2名學生進行10分鐘的非正式訪談,了解學生對護理英語課程教學的意見,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惑,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公布任課教師的電子郵箱地址,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語,在提高護理技能的同時,將語言技能和專業(yè)知識技能結合起來,并適時地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反饋,幫助學生找到合適自己的學習方法、降低學習焦慮,提高學習效果。
(二)課堂討論
教師通過提問,輔以圖片、視頻等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主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了解即將學習的主題,明確任務目標,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課堂討論。以護理英語的第三個模塊——住院患者護理為例,在前一教學模塊教學結束時,教師利用網(wǎng)絡設備提出以下兩個問題:How to get and then report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the patient's disease to doctor? How to care inpatients during day shift and night shift?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任務目標,教師可以適當選取一些影視資料刺激學生的形象思維,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完成本模塊的護理技能知識準備,從而為學生的課堂討論提供可運用的語料。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監(jiān)督者參與課堂討論,并做好詳細記錄。
(三)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通常運用于模塊學習的最后階段,在學生了解了模塊任務、學習了模塊技能和語言知識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使用角色扮演法對本模塊內(nèi)容進行情景創(chuàng)設和表演。同樣以護理英語的第三個模塊——住院患者護理為例,指導學生扮演主治醫(yī)生(attending doctor)、護士長(head nurse)、責任護士(primary nurse)、護士(nurse)、病人(patient)等角色,根據(jù)病人的狀況給予相應的治療和護理,將英語學習融入情景的練習和表演過程中,要求學生在職業(yè)情景中,使用醫(yī)護、護患英語對話、操作解釋護理用語等的英文表達。小組合作學習是本課程形成性評價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能直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業(yè)水平以及對課堂學習的參與度,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教學的“主導”作用,做教學“主體”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促進者。
(四)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
學生的自評和互評都必須與教師的評估結合起來。在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評估時,教師擔當多重角色,既是評估標準的制定者,又是學生學習的管理者,既是評估的參與者又是學生互評與自評的參謀。因此,針對本課程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可設計護理英語階段考評表,作為學生自評和互評的基本標準,如表2所示。
表2運用于課程單個模塊教學結束后的學生自評和互評,也是教師對學生學習進行客觀評價的依據(jù)之一。實踐證明,為學生設計的護理英語階段考評表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看到自己的學習進步有利于降低學生學習專業(yè)英語的焦慮,也有利于發(fā)展學生評價自我、接受他人評價以及與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實踐證明,學生在自評—互評—教師評價中有針對性地進行自我改進,提高了語言交際能力和護理操作技能。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的互評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友情分”,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互評時,必須強調(diào)評價的公正性和客觀性,引導學生積極、正面地看待自評和互評的結果。
三、運用形成性評價的優(yōu)勢和困難
形成性評價關注學習過程,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取得的進步,改變了傳統(tǒng)的以一次考試為唯一標準的課程評價模式,這對于英語基礎較差的高職高專學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課程評價模式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幫助學生策劃、管理、評價自己的學習。但是,對于習慣了以傳統(tǒng)的“教師、教材”為中心,期末以一份試卷為課程評價標準的學生來說,形成性評價無疑增加了他們的負擔,因此教師應及時了解學生反應、關注個體差異,并使用合適的課堂評價策略減輕學生的畏難情緒,使學生了解使用這樣評價模式的價值,否則就有可能對學生造成傷害。
當前,形成性評價在高職高專護理英語課程評價體系中的運用還處于起步階段,要求教師具有嚴謹?shù)慕虒W態(tài)度、高度的責任感,并具備相應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課堂控制能力,否則就會背離在課程評價時使用形成性評價的初衷,也就達不到相應的教學預期。因此,針對學生的評價反饋以及評價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對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在本課程評價中的配比比例進行微調(diào),同時嘗試使用學習檔案袋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監(jiān)控,將是我們未來要著手研究的問題之一。
【參考文獻】
[1]曹榮平,等.形成性評估及其在口譯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中國翻譯,2013(1)
[2]王穎.形成性評價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運用[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7(1)
[3]王洪林.形成性評價在綜合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7(1)
【基金項目】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2JGB306)
【作者簡介】陳宜凝(1981- ),女,四川開江人,廣西科技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課程論與教學法及專業(yè)英語教學。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