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南燕
摘 要:筆者結合多年技工學校教師管理經驗和教學實踐,針對近年來入讀技校的部分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等現象,對技校生厭學心理的主要特點、原因以及對策進行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技校生 厭學心理 解決對策
一、技校生厭學的主要特點
1.對自己沒有認同感
目前入讀技校的學生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自己沒有認同感,認為入讀技校是一種無奈的選擇,相比較其他升上高中、讀大學的同學而言,他們覺得自己是失敗者,再怎么努力也看不到希望,因而在學習上應付了事,甚至自暴自棄地混日子、混文憑。
2.認為基礎課無用
進入技校學習絕大部分同學都希望能夠學得一技之長,而大多數技校在安排課程時,都把一些基礎課程安排在一年級,二、三年級才開始進行專業(yè)課和技能的學習。面對學校的課程設置,很多學生都認為基礎課沒用,一些學生說自己就是在初中時語數英學不好才來上技校的,一些學生覺得學基礎課跟學技能沒有關系。因而面對學校在一年級開設的基礎課,一部分同學表現出比較明顯的厭學態(tài)度。據了解,在技校一年級的班級里曠課現象最為嚴重,有約50%的學生表示曾經曠課,或產生過曠課的想法。
3.學習方法有待提高
入讀技校的學生中很多人自認為是學習的失敗者,沒有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主要表現為上課睡覺、玩手機、說話,無心聽講,甚至曠課等。這是由于大部分的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就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加上義務教育的教學多為應試教育,其間更多注重的是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考好試,學生學習沒有自主性。這使得部分學生在入讀技校后,學習的主動性和動手能力都比較差,很難適應技校的學習生活。
二、技校生厭學的心理原因
1.學生自身
學生在入讀技校前已讀了九年的書,可以說學習習慣早已養(yǎng)成。在前面九年的學習大部分的學校追求升學率,老師抓尖子生,對那些學習較差的學生往往用一種放任自流的態(tài)度。這使得這部分學生有的破罐破摔,不僅學習沒搞好,思想素質也比較差。還有一些學生在初中階段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漠視,變得十分自卑,覺得自己就是不會讀書的差生。這部分學生在入讀技校后,學習上表現出慣有的態(tài)度,有一定的厭學情緒,再加上基礎沒打好,技校很多新的專業(yè)知識難以接受,這就使得這些學生更加厭惡學習。學生的基礎沒打好,專業(yè)課更學不會。另一方面,技校的老師普遍覺得學生整體素質較差,為了使試題與學生水平相適應,作業(yè)、考試越來越簡單,學生在技校學習沒有升學壓力。這造成一些學生認為反正是混日子,產生了只要日子混夠了文憑就能拿到手的思想。
2.學校方面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學習動機有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由于個人心理成熟度的差異,每個人的內部學習動機不一樣,因此學校在教育過程當中應更多地關注對學生外部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但可惜的是,義務教育階段在升學指揮棒的作用下,中小學仍然進行著應試教育,絕大多數教師把學生的成績好壞作為評價一個學生好壞的標準。于是便使得那些學習成績較差的所謂的差生,在不良的比較風氣下自尊心受到深深的傷害。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尚未形成,外部學習動機又受到扼殺,久而久之,學生就喪失了對學習的自信心和興趣。此外技校目前的理論教學與當前技校生的實際水平脫離,也是技校生厭學的一個重要因素。
3.家庭方面
心理學研究表明,家長對子女的學業(yè)期望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作為家長,主觀愿望上一般都是關心重視子女的教育,希望子女健康成長、學業(yè)有成。但就目前的家庭教育而言,一是家長不當的期望值影響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期望值過高會讓子女在學習上產生焦慮抑郁的情緒,如果學生的學業(yè)成就經常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學生就會喪失自信,從而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但期望值過低,子女學習上缺乏目標性,在學習上沒有壓力,學習不努力,又會導致學業(yè)的失敗,而長期的學業(yè)失敗讓學生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也必然產生厭學情緒。另一方面,家長由于各種原因缺乏與子女的思想溝通和交流,致使放松了對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許多學生家長對其子女的心理特點和需求了解甚少,在與子女交流中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缺少對子女的尊重和情感上的關懷,這很容易使學生對學習產生逆反心理。在這種重智輕德的教育方式下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不僅缺乏良好的學習行為能力,而且缺乏正確的學習動機,厭學情緒的產生也是必然的。
4.社會方面
技校生的心理特點是活潑好動,自我控制和判別是非的能力較差,很容易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目前影響學生學習的最大的社會因素就是網絡游戲。據調查技校學生中95%以上都愛上網,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初中就是因為沉溺于網絡游戲而荒廢了學業(yè),上網成癮已成為學生厭學的又一個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社會對技校生的認同度不夠,面對現代社會很多企業(yè)招工時追求高學歷畢業(yè)生,使得技校生的就業(yè)壓力大。一些學生自認為無法跟大學生比,就算學得好,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所以自卑甚至自我放棄。
三、解決技校生厭學的對策
1.幫助學生樹立信心
學生對自己沒有正確的認知,就沒有正確的學習目標和動力。技校生十七八歲,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階段。一定要抓住學生在校的這一關鍵時期,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如在新生入校時進行人生觀教育,筆者學校引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新生入學時開展“誦讀《弟子規(guī)》,學做明德人”系列活動,使學生正確理解人生的意義,樹立正確人生觀;針對技校生看不起自己的現象,通過樹立典型,在他們中尋找自己的代表人物,培養(yǎng)學生自強不息的精神,引導學生樹立積極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應以鼓勵、賞識為主,對學生取得的點滴進步,要及時鼓勵表揚。
2.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為讓技校畢業(yè)后更好地適應社會,以及針對學生對學習無興趣、認為基礎課程無用等特點,首先學校在課程設置上,要緊密結合本地區(qū)市場需求,增設一些新興課程。比如適應潮汕地區(qū)大量的服裝廠、玩具廠,可開設服裝設計及玩具設計專業(yè),更好地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要。其次要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根據技校生的特點將更多的學科使用一體化教學模式,減少純理論教學的時間,努力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激發(fā)更多的學習興趣。
3.建立家校溝通橋梁
家庭教育是人類的第一教育。對學生的教育,僅靠學校一方是很難完成的。很多家長認為把學生交給學校任務就完成了,學生不好都是老師的責任。其實很多時候對學生教育是要靠學校和家庭相互支持和配合,才能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同等重要。因此學校應將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等情況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學校也應及時了解學生在家里的情況,發(fā)揮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最后,學生的厭學心理成因復雜,老師要保持樂觀情緒,要克服急躁,多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慢慢轉化慢慢成長,盡快適應技校的學習生活,成長為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楊彩枝.試論技校生厭學原因及教育對策[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
[2]趙維東.激發(fā)技校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其自信心[J].新課程研究·職業(yè)教育,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