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陽
【關(guān)鍵詞】文本解讀 尊重 挖掘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8B-0071-01
閱讀教學就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閱讀的實踐活動。語文新課標提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教師只有立足文本,才能“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文本解讀是閱讀教學有效進行的前提和基礎(chǔ),對文本高質(zhì)量的解讀是確保語文教學有效性的關(guān)鍵。
一、尊重文本
雖然人們常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教師應(yīng)提醒學生在對文本進行個性化解讀的同時,千萬不能忽略它的共性,拋棄作者創(chuàng)作的初衷,主觀臆斷作者的感情和思想。如對魯迅的《風箏》一文主題的提煉,多是“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響、無端壓制子弟的父兄”“抨擊了傳統(tǒng)的封建的兒童教育思想”等,可是綜合作者寫作這篇文章的種種因素來看,一定含有批判的意味在其中嗎?文章圍繞風箏詳寫了“我”少年時虐殺弟弟的風箏夢以及中年時讀了兒童教育的書籍后無限懊悔當年對弟弟的虐殺,想補過而又不得這兩件事,表達了作者對親情傷害的追悔之意?!拔摇碑斈瓴辉试S小兄弟放風箏,是希望小兄弟有出息,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幾十年前的往事,雖為兄長,也要討小兄弟的寬??;小兄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而是全然忘卻了,原來他偷做風箏,自己也并不認為正當,以為兄長該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懷。文章字里行間無不體現(xiàn)出“我”與小兄弟之間這種血濃于水的親情。
20世紀20年代中期,魯迅經(jīng)歷了五四運動由高潮到低潮的變化,他的感情也由亢奮步入了沉寂,軍閥混戰(zhàn)、新文化運動的分化、跟弟弟周作人的決裂,這些都使他感到如同置身于“肅殺的嚴冬”。以前,他和弟弟作人也是友愛有加、相濡以沫的啊,而現(xiàn)在他卻身處寒冬,承受“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不能說與弟弟一點關(guān)系也沒有,正是因為作者內(nèi)心孤獨傷感,才有開頭對親情的渴望,對兄弟同心的熱盼。
二、深挖文本
課堂要深刻,首先教師對課文的理解要有深度,但時下仍然有很多教師備課時僅憑課本和教參,對文本不作深入研究,將教參上的標準答案直接告訴學生,這種做法無視學生的個性和已有的閱讀經(jīng)驗,其直接結(jié)果是學生的閱讀能力逐漸退化,閱讀視野愈發(fā)狹窄。如《湖心亭看雪》一文是張岱小品的傳世之作,它描寫了西湖美麗的雪景,對它較為普遍的解讀是“山水小品,雅情雅致”。然而,深挖文本就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深藏其間的故國之思。“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蓖ど峡腿说幕卮痫@然牛頭不對馬嘴,問他們姓氏,怎么回答是金陵人?這是作者寫錯了嗎?原來金陵是明朝故都,作者用筆曲折,飽含故國之思。“崇禎五年十二月”也表現(xiàn)了對故國往事的淡淡懷戀之情。課文寫于公元1644年,此時已是清朝統(tǒng)治者當政,文中卻仍用明代紀年,說明作者心中的明朝始終未亡?!昂腥锁B聲俱絕”一句也有故國之思。王國維曾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薄敖^”是景絕、境絕,更是心絕。張岱連死的心都有了,只是因為“國亡,史不可亡”,才忍辱負重,一如司馬遷。一芥小舟,怎么載得張岱的愁?他癡迷于山水,癡情于知己,癡心于故國。掩卷沉思,心中的悲傷化作漫天大雪,冷徹心骨。由于是苦難過后的追憶,作者會不自覺過濾掉很多記憶,只留下那些最美好、最值得留戀的東西,以此來表達故國之思、鄉(xiāng)土之情,抒發(fā)滄桑之感,寄托興亡之嘆。因此,此文應(yīng)解讀為“故國之思,離黍之悲”,才頗顯文本的深度。
三、多元化解讀文本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將文本內(nèi)容與自己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突破教學空間,通過創(chuàng)設(shè)情境,多元化解讀文本。例如在教學《童趣》時,可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文本內(nèi)容,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說說自己的童年都經(jīng)歷了哪些有趣的事,與大家一起分享,暢談自己的童年趣事。又如筆者教學《第一次真好》時,讓學生結(jié)合文本說說自己感受最深的“第一次”,并讓他們說說為什么第一次會給人留下這么深刻的印象,學生談了第一次做飯、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學騎自行車等,并結(jié)合文本所描述的“第一次”的體驗,感悟到“第一次”的感覺新鮮、刺激、有趣、奇妙,所以才印象深刻。學生多元化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對文本的解讀也呈現(xiàn)多元化,當全班同學將自己的心得與他人交流時,每個人都擁有了多種體驗,從而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了文中提出的“第一次真好”的觀點。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yīng)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感悟,不要將自身對文本的解讀強加給學生,而要和學生一起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要不落窠臼,讓學生深挖本文,創(chuàng)造性地解讀文本,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才能更準確更全面地解讀文本。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