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著重從注意對教學內容的簡化和淺化處理等五個方面,探討了如何改進對外漢語語法教學。
關鍵詞:對外漢語 語法教學 教學方法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講授語法的目的是為了使外國留學生了解漢語語法的特點,掌握漢語語法的規(guī)律,以便正確地使用漢語,提高語言交際能力。呂叔湘先生曾說:“一個詞,一個格式,怎么用是合乎漢語語法,怎么用是不合乎漢語語法,要教給學生的不正是這些嗎?”
葉盼云、吳中偉在其編寫的《外國人學漢語難點釋疑》一書中,收集了留學生學習漢語時常遇到的228個難點,其中語法難點181個,占79.39%??梢?,在漢語學習中,語法是學習者遇到的最大困難。而他們學習語法的難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意義區(qū)分不清,二是用法掌握不好。比如,“我們吃飯!”這個簡單的句子,添加了不同的語氣助詞后,可以表達不同的意義:
①我們吃飯嗎? 表示疑問
②我們吃飯吧? 表示推測地疑問
③我們吃飯呢!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
④我們吃飯來著。 表示過去的動作
可見,對于學習漢語的外國留學生,如果從用法方面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語法教學,可以較好地避免學生在現(xiàn)實交際中出現(xiàn)偏誤。同時,為了適應新時期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要求,我們也應該對過去的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
一、注意對教學內容的簡化和淺化處理
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難點,就是將那些抽象的、理論性強的語法知識,用淺顯、通俗的語言講解出來。要想達到這個目標,應該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1.感性化
漢語有很強的圖畫性,這對于對外漢語語法教學很重要,感性認識是第一認識,讓學生具體地、形象地感覺,然后加以升華。比如對“把”這個量詞進行教學時,應告訴學生“扌”表示這個詞的意義跟手有關,“把”的動作是用手抓住的意思,那么能用手抓住使用的東西也可用“把”稱量。如一把傘,兩把手槍等?!耙话涯昙o”是從“一把胡子”引申而來的。這樣的教學很容易讓學生印象深刻。
2.條理化、公式化、圖示化
在做語法現(xiàn)象的解釋和說明時,盡量用概括的公式或者圖示,而少用純理論性的講解,使學生能夠結合圖形或公式進行理解。比如講解“把”字句時,如果一味地強調“把”字前后名詞的施事、受事關系,可能初級或者中級的學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也就不能將“把”字句應用到實際的交際活動中。但是,如果教師將“把”字句的結構概括為:
A+把+B+V+其他
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很快地記住這個結構,并且在自己的實際交流中應用。因此,語法教學的條理化、公式化會使語法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意語法教學與任務設計結合
理想的教學法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接觸語言、體驗語言、學習語言和掌握語言,因此,教師就必須有意識地將語法內容融入到教學任務的設計之中。
比如,在“介紹任務”時,可以融入“是”字句、“是……的”“有”字句、“比”字句等語法點。
任務:介紹人物
①介紹姓名、職務
你好,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張紅,紅色的紅。 (“是”字句)
大家認識一下,這位是財政部的張經(jīng)理,這位是辦公室的劉主任。 (“是”字句)
②介紹年齡、家庭
我今年24歲。 (名詞謂語句)
我家有三口人,爸爸、媽媽和我。(“有”字句)
③介紹教育、工作背景
我是學心理學的。 (“是……的”)
三、注意語法項目的編排
1.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對外漢語教學中所教授的語法是教學語法,而不是理論語法。因此,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就不能原封不動地大談、空談生硬的語法理論,必須想辦法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和方式表達出來,這樣才能使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比如:在教授“把”字句的時候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編排一些小游戲,讓學生理解這個句式:
老師:把大象放進冰箱里要有幾個步驟?
學生:三步。把冰箱門打開,把大象放進去,把冰箱門關上。
老師,那么,做這幾個動作的人是誰???
學生:我。
老師:那么,我們就可以說“我把冰箱門打開”,“我把大象放進去”,“我把冰箱門關上”。
通過這樣游戲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不僅使學生對于抽象的“把”字句有了更加形象的認識,而且增加了課堂語法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
2.相關語法點成序列編排
在不違背語法傳授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情況下,盡可能把相關語法點組成一個序列,連續(xù)編排。例如:十以內數(shù)詞,相關量詞,“有”字句等。
再如,講解“了”時:
我昨天看小說了。 (語氣詞)
我要在天津住三年。
我在天津住了三年。 (助詞)
我在天津住了三年了。(前一個是助詞,后一個是語氣詞)
學生通過自己的研究學習,自言而然會發(fā)現(xiàn),“了”不止一個詞性,也會發(fā)現(xiàn)如何區(qū)分兩個不同詞性的“了”,這樣就有助于學生理解“了”的用法。
四、注重學生參與,培養(yǎng)學生合作和自學能力
合作學習是實施主體發(fā)展性課堂教學的基本策略,學生互動是合作學習的主要特征,主要是指小組內部、小組之間的相互合作、相互協(xié)調、相互交流、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精神,在參與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接納、學會分享,發(fā)展學生的多元智慧,達成學習的目標。
除了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教學還應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參與熱情。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提出問題、尋找規(guī)律、進行反思,從而建構自己的模式、概念和策略,以促進語言學習。同時注重啟發(fā)式教學,讓學生通過觀察、對比、分析、歸納,促使學生悟出并操練語法規(guī)則,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問題。
比如在進行副詞“再、又”的對比教學時,可以不先講出二者的差別,而是讓學生通過練習自己領悟發(fā)現(xiàn):
①他說錯了,()說一遍。
②你說錯了,請()說一遍。
③今天()下雨了,不能和你一起去了。
④明天()下雨,就()不能和你一起去了。
通過這五個問題,讓學生自己思考并發(fā)現(xiàn)問題。這樣做既合適地導入所要學習的知識,又有助于學生培養(yǎng)自我學習的能力。
五、創(chuàng)設語言主題情境、靈活選用教學方法
創(chuàng)設語言主題情境就是以語言活動為背景,遵循“語言情境→問題→解決→生活鏈接→語言體驗”的思路,再現(xiàn)語言行為,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完成教學過程。
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作為教師,應當根據(jù)具體情況,針對不同的教材和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技巧。常用的教學法有:實物道具法,對話法,動作演示法,圖解法,舉例法,比較法等等。
例如,當講解“上來”“上去”“出來”“出去”“進來”“進去”“下來”“下去”這類趨向補語時,教師就可以采用動作演示法,通過動作來演示,邊做動作邊說出帶趨向補語的句子:
我走進來了。
我走上來了。
我走下來了。
我走出去了。
進一步,老師可以自己做動作,讓學生說,或者一個學生做動作,讓另一個學生說。再比如介紹“比”字句時,就可以采用情景法或實物道具法,例如讓兩個學生比較身高,或者利用粉筆的長短、衣服顏色的深淺,也可以拿兩個蘋果來比較它們的大小等等。
總之,提高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效率的方法有很多,以上所提到的,不過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善于發(fā)現(xiàn)適合具體教學的方法,并勇于創(chuàng)新。近些年,許多學者也致力于探究語法教學的方法,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這些成果不僅對推進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有幫助,而且對語音、詞匯等方面的教學,也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崔希亮.試論理論語法與教學語法的接口[A],劉珣.對外漢語教學論文選評[C].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8.
[2]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語法與語法教學[J].語言文字應用,2002,(1).
[3]李曉琪,章欣.新形勢下對外漢語語法研究[J].漢語學習,2010,(1).
[4]楊津津.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淺議[J].安徽文學,2008,(7).
(楊哲華 大連 遼寧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116029)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3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