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永芳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當前對外漢語語法教學面臨的困境,進而提出了漢語句法中存在的象似性。重點分析了漢語句法中存在的順序象似性、距離象似性和數(shù)量象似性,并介紹了將這三個象似性特點應用在對外漢語句法教學中的方法。
關鍵詞:漢語語法;象似性;對外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7-0267-03
一、當前對外漢語語法教學面臨的困境
在當前對外漢語教學中,對外漢語教師經常遇到留學生造出下面這些不符合漢語語法規(guī)范的句子:
我不吃飯整天;和我的家人說話在電腦上;她笑向我;山西太原省會;我在對外交流學院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學習;我寄信去郵局;他到了前天……
當留學生提出為什么我說的這些句子不對時,我們經??吹皆趯ν鉂h語教學實踐中老師用“這是漢語的習慣”來回答。這樣做不但不能幫助留學生解除心中的疑惑,反而會使留學生產生一種漢語沒有語法的錯誤觀念,甚至使留學生對學習漢語產生畏難情緒,進而影響他們學習漢語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在對外漢語教學界,有的學者主張淡化或取消抽象、枯燥的漢語語法教學,把課堂讓位給口語操練等教學效果更好、更明顯的課程。楊惠元就從詞匯教學與句法教學的角度提出“強化詞語教學,淡化句法教學”的觀點。
對外漢語教學中關于語法教什么、怎么教還存在很大的問題和爭議,但是我們認為,語法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為語言學習不同于語言習得,成人留學生不可能依靠語言習得自然地掌握漢語的句法結構和語法規(guī)則。從某種意義上說留學生漢語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是否系統(tǒng)、持久、廣泛。對外漢語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重新確立語法教學的目標和方向,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學策略。本文將認知語法中的象似性理論研究的成果運用到對外漢語語法教學中,通過對漢語語法現(xiàn)象進行具體、明確的認知解釋,讓留學生認識到漢語語法中所具有的很強的象似性,以激發(fā)他們學習漢語的興趣,提高他們學習漢語的效率,進而使他們快速有效地掌握漢語,成功地進行漢語交際。另外,用象似性理論解釋漢語語法,也將抽象、枯燥的漢語語法教學更生動化、具體化,使對外漢語語法教學具有更強的解釋力和可操作性。
二、什么是句法象似性
Haiman將語言象似性定義為:當某一語言表達形式在外形、長度、復雜性以及構成成分之間的各種相互關系上平行于這一表達式所編碼的概念經驗或交際策略時,我們說這一語言表達式具有象似性的性質。
語言的象似性不在于語言形式直接反映外部客觀世界,而在于反映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模式。因為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xiàn)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提出了語言符號的任意性理論,許多語言學家就此提出質疑。
三、漢語語法的象似性表現(xiàn)及其在對外漢語語法教學中的作用
(一)漢語語法象似性的表現(xiàn)
Haiman認為漢語中的復合式合成詞主要是根據(jù)句法關系組合的這一特點,彌補了漢語詞根數(shù)量少這一不足,并將漢語歸入以語法為主的語言。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提出的以語法為主的語言句法的相對可論證性即象似性最高。盡管索緒爾提出的這個觀點,是把語言當成一個自足、封閉、靜態(tài)的系統(tǒng),從組合聚合關系上加以分析得出的。而Haiman是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把語言系統(tǒng)與社會系統(tǒng)、語言結構和認知結構相對照,把語言看成一個開放、動態(tài)的系統(tǒng)得出的。中國學者黃宣范和沈家煊對英漢數(shù)量詞的詞序和轄域的研究結果也表明,漢語句子的表層形式更接近底層的邏輯形式。這樣我們可以得出漢語句法層面的象似性最高。
運用象似性理論進行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是解決目前對外漢語語法教學問題的方案之一。象似性理論認為,語言單位之間的關系是現(xiàn)實關系在語言關系中的投射,這種特性在語言單位的合成階段即句子層面占了主導地位。換句話說,就是句子與現(xiàn)實之間存在對應關系。句子的結構反映了外部客觀世界的結構,最終反映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模式。不同民族的語言為什么在句法系統(tǒng)上存在差異,這都因為不同語言的語法有不同的象似性使然。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結構主義語法重結構輕意義的不足,可以從根本上解釋漢語在語言單位語法層面上組合聚合的原因和結構分布的規(guī)律。漢語語法象似性的研究成果也可以直接應用到對外漢語課堂語法教學中去。教師在對外漢語語法教學中應引導留學生了解漢語語法象似性的研究成果,遵循漢語表達的民族習慣,有意識地、靈活地將相應內容放進課堂教學中。
我們把漢語句法層面的可論證性稱作句法象似性。這是由美國著名符號學家皮爾士(C.S.Birce)最早提出的,他認為:在每一語言的句法里,都存在著由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所輔佐的合乎邏輯的象似符。漢語句法層面的象似性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順序象似性原則;距離象似性原則;數(shù)量象似性原則。
(二)漢語語法的象似性原則與對外漢語語法教學
1.順序象似性原則與對外漢語語法教學。句子中語言單位的線性排列不是隨意地雜亂拼湊,而是按照語法規(guī)則進行的組合,比如英語中介詞短語必須置于動詞后:He came by bus。認知語言學家認為,決定一種語言中哪些單位先出現(xiàn)、哪些單位后出現(xiàn)的是依據(jù)民族的文化概念和該民族的認知心理。戴浩一等學者認為與英語等語言相比,漢語語法表現(xiàn)出更為明顯的順序象似性。下面我們分別就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和復句中分句的順序三個方面加以闡述。
(1)時間順序象似性原則。時間順序觀念是人類認知結構中最重要、最根本的觀念之一。時間順序象似性這條原則是漢語中絕大多數(shù)的句法結構表現(xiàn)出的一個特點,是指漢語中兩個句法單位的相對順序是由它們所表示的客觀事物的狀態(tài)或事件發(fā)生的先后排序決定的。換句話說,就是在客觀世界中先發(fā)生的先說,后發(fā)生的后說,從無到有,逐步展開。漢語語法的這一特點,恰好與人類認識世界的順序大體一致。這一原則可以用來解釋漢語中大量復雜的詞序規(guī)則,如:處所狀語、介詞短語、情狀副詞、頻率副詞、結果補語和程度補語在漢語句法中的位置。如果在對外漢語語法的課堂教學中引入這一原則解釋漢語中這些詞的句法順序,留學生能夠更快地理解并掌握漢語的語序。
①先出現(xiàn)或發(fā)生的事物在前,后出現(xiàn)或發(fā)生的事物在后:2013年4月27日下午兩點十分。
②先發(fā)生的動作在前,后發(fā)生的動作在后:昨天晚上我去圖書館借了兩本書。
我們在給留學生尤其是歐美學生介紹這一部分時,應該注意英漢在空間關系上所使用的兩種不同的表達系統(tǒng)。漢語的時空表達遵循“整體——部分”的認知方式,而英語則相反,是“部分——整體”。這樣就能理解為什么漢語說“她嫁錯了人”,而英語說“She has married the wrong guy.”。
(2)空間范圍象似性原則。人類的認知活動首先是從認識自身開始的。人類認知事物的總規(guī)律是:由近及遠,從簡單到復雜。而人的身體是與人關系最近最易感知的。所以漢語中空間范圍的描寫順序也體現(xiàn)出較高程度的象似性。漢民族認為近的事物比遠的事物顯著、整體比部分顯著、大比小顯著,所以在漢語句子中大范圍成分總是先于小范圍成分在句法位置上出現(xiàn)。
①中國→山西→太原→山西大學商務學院 文化傳播系。
②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用由近及遠的手法描寫農家美景的詩句)
在空間表達順序方面,英語和漢語恰好相反。這也體現(xiàn)了不同的認知策略,說明我們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注重認知共性的同時,也應充分利用民族思維差異和社會文化造成的語法差異,讓學生在鮮明的對比中增強記憶。
(3)復句中分句的象似性原則。語言學家認為語言結構組合關系中的象似性,體現(xiàn)在復句中,表原因和前提假設的分句位于句首,而結果和行動則在句末。復句中的兩個分句的排列順序映照其各自表達的兩個事件實際發(fā)生的先后順序。也就是說分句的排列次序映照兩個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看,原因在先,結果在后;先有條件,后有行動。原因和結果條件與行動是一致的。
2.距離象似性原則與對外漢語語法教學。距離象似性是指句法成分之間的距離對應于客觀概念的距離,即時空認知上相近的概念表現(xiàn)在句法成分上就靠得越近,也就是說,概念距離隨語言距離的變化而變化。距離象似性在句法結構中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并列關系中的距離象似性原則。并列成分之間在句法上的距離反映了它們之間的概念距離。用公式表達的話就是說有繁式:XaY and XbY與簡式:Xa and Xb Y。那么繁簡兩式的意義不相同,因為Xa與Xb在繁簡兩式中距離不等。例如:“我的家和他的家”與“我和他的家”,“我的車和他的車”與“我和他的車”這兩組短語中前一短語中代詞“我”和“他”的句法距離較遠,因為它們之間的概念距離較遠,即我和他是屬于不同家庭的成員,我和他是不同車的所有人;在后一短語中緊密相連的代詞“我”和“他”強烈暗示二者的概念距離近,即我和他屬于同一家庭的成員、車是我和他的共同財產。
(2)社會關系中的距離象似性原則。在實際的言語交際中,出于禮貌、委婉、含蓄和遮蓋等等目的,言語意義和言語的實際形式之間也存在句法形式上的距離。禮貌反映社會距離,越禮貌,信息量就越多,語言結構就越長。例如:①打開窗戶。②請打開窗戶。③你可以幫我打開窗戶嗎?通常情況下,信息量的多少不僅反映了交際者之間的社會距離,也反映了他們之間的對稱與非對稱關系。在漢語中稱呼語的長度是由人際社會距離決定的,社會距離越遠,稱呼的長度就越長,反之則越短。
(3)相對接近原則。漢語語法教學中多層定語的排列順序是語法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許多對外漢語教材都給出了詳細的解決方案,但是這些方案都過于抽象、復雜,不能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F(xiàn)代漢語教材中公認的解決方案是“從離中心語最遠的定語最外層算起,多層定語的一般順序是表示領屬關系的詞語,表示時間處所的詞語,指示代詞和量詞短語,動詞性短語和主謂短語,形容詞性短語,表示質料、屬性或范圍的名詞、動詞。”這個方案對解決多層定語的順序有一定的解釋力,但卻無法解釋多層定語排序中的一些靈活現(xiàn)象,如:
a.老師送的兩本書。
b.兩本老師送的書。
一方面上面公認的多層定語的排列順序記憶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另一方面又要面對多層定語排序靈活的困擾,如果我們告訴學生概念距離越近,語言單位越近,即內容上越靠近中心詞的一般應該放在最靠近中心詞的位置上。如“一件米色短袖真絲襯衫”中“真絲”是襯衫的構成材料,故必須直接放在中心詞襯衫之前;“短袖”表明這件襯衫的樣式,應該緊靠真絲之前;表示襯衫顏色特點的“米色”和表示數(shù)量的“一件”則應該遠離中心詞。
3.數(shù)量象似性原則與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數(shù)量象似性是指語言單位的數(shù)量與所表示概念的量和復雜程度成正比象似,語言形式的復雜程度反映出相應概念的復雜程度。換句話說,語言符號的長度越長,信息量就越大,例如英語中名詞的復數(shù)形式一般情況較單數(shù)形式長,相對應表達的概念也就越復雜。另外,漢語中語言符號數(shù)量的多少直接影響了所傳遞信息量的多寡及表義的強弱。這一點最直接地表現(xiàn)在詞匯的重復上。
綜上所述,在對外漢語語法教學中,一方面要控制好語法教學的量,不能為了教語法而教語法;另一方面,僅僅告訴留學生語法規(guī)則“是什么”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告訴留學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規(guī)則,使他們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達到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真正目的。我們知道,句法規(guī)律不單單受象似性原則的支配,也會受其他因素的支配。例如語音可以增強象似性也可以削弱象似性。在漢語中單音詞的大量存在,會削弱聚合關系上的象似性;而漢語雙音節(jié)化可以增強聚合關系上的象似性,削弱組合關系上的象似性。但是通過我們對漢語句法象似性特點的分析,在對外漢語教學法這門課中有意識地給學生講授一些漢語句法象似性的理論,有助于未來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教師在實際對外漢語教學中將漢語語法理論講清講透,有助于他們將漢語的句法結構與客觀現(xiàn)實結構之間的象似性更為直觀地展現(xiàn)給留學生,減輕留學生學習漢語句法時記憶的負擔,利于學生快速理解和掌握。
參考文獻:
〔1〕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問題[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1).
〔2〕王寅.論語言符號象似性[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5).
〔3〕孫煒,嚴學軍.也談語言符號任意性和理據(jù)性[J].語文研究,2005(3).
〔4〕張敏.認知語言學與漢語名詞短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 孫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