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內容摘要】打造高效的思想品德課堂,必須在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動”起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聯系生活實際,突出學科的實踐性;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獨立學習,主動學習,學會學習。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 生“動”高效 主體性
思想品德課在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方面發(fā)揮著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但長期以來,中學思想品德課的課堂教學中卻普遍存在學生厭學,老師難教的現象;從教學效果來看也不令人滿意,學習中學生普遍存在著只重視分數,為分數而學習,知行脫節(jié)的局面,最終導致思想品德課的課堂教學無效或低效。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作為一名教師,我想我們更應該從自身,即從教與學這個角度來找找原因。新課改要求我們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倡導學生獨立學習、主動學習、學會學習。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打造高效的思想品德課堂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關于教學,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能想;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能干;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學生的嘴巴,使他能談;解放他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里取得豐富的學問;解放學生的時間,不把他的功課填滿,要給他一些空閑時間消化所學,并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干一點他自己高興干的事情。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可能做不到“六大解放”,但作為教師我們可以通過優(yōu)化教學方法及手段,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動”起來。
一、精心組織討論,讓學生的嘴巴動起來
要改變舊的課堂教學模式,打破教師“一言堂”的狀況,在課堂教學中就要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敢于就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初中思想品德課的大部分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密切,許多話題是學生有話可說的,教師要善于抓住教學中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問題,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動嘴說起來。
例如,在學習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時,聯系黨的十七大精神,結合當地經濟的發(fā)展,我要求學生分別列舉自己所知道的當地的“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形式,班級的同學大多都能列舉出一兩個甚至更多。在對學生的列舉充分肯定和表揚的基礎上,我又及時組織學生討論和領會“公有制經濟的實現形式可以多樣”以及“鼓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的必要性,這時學生的熱情已經被調動起來,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思考、大膽地發(fā)言。
又如,在講到“公民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時,剛好前不久我們身邊就發(fā)生過這樣一件事:一中年男子以將來不繼承父母遺產為由,拒不履行贍養(yǎng)父母的義務。結合這個案例,我組織學生進行“權利和義務是否可以放棄”的課堂討論,課堂上,同學們的討論非常熱烈,最后大家一致得出結論:不繼承遺產可以,但不贍養(yǎng)父母絕對不行。這時我適時加以點撥,使學生明確我國公民享有的權利具有自愿性,可以行使也可以放棄,但是公民的義務卻具有強制性,必須履行,否則是違法行為,要受法律的制裁。
其實,學生準備發(fā)言的過程,也就是思考、運用教材知識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不僅能開拓其思路,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教師也可以從學生的課堂發(fā)言、討論中,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針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點撥,做到有的放矢,更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注重設疑導思,讓學生的頭腦動起來
俗語說得好:“只動嘴不動腦,學習不會好”,要改變學生被動消極地接受知識的局面,就要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學會思考。為此,教師應重視課堂教學的設疑,可以通過將教材中的重、難點設計成一些能激發(fā)學生思考的問題來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當然,這些問題既要提得準確,又要有一定的難度,對于一些簡單的僅用“是或不是”“對或不對”就能回答的問題,我們就沒有必要浪費大家的時間在那兒“一本正經”地進行討論,過于簡單的問題,學生容易產生惰性和厭倦情緒。因此,教師要依據新課標要求,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適當提高教學難度以促使學生開動腦筋。凡是學生自己通過思考能解決的問題,應該讓他們自己動腦去解決。唯有如此,才能激發(fā)學生積極去思考和探究。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提出的問題,往往是他們最想解決的,也是他們最想研究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要創(chuàng)設教學相長的民主氛圍,為學生提出問題營造一個寬松的心理環(huán)境,使學生感到教師可親可近,讓其敢問,其次教師結合教學實際,引導學生會問,鼓勵善問。同時教師每節(jié)課要留出一定時間讓學生想想,本節(jié)課中還有哪些問題不懂或不明白??梢蕴岢鰜?,大家一起幫你解決。經常這樣,學生就會有問題問。如在學習“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有的學生就提出:老師,三步走戰(zhàn)略中的第二步是到2000年要使人民生活水平總體達小康,后又提出到2020年我們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那么總體達小康和全面小康有什么區(qū)別?我不明白。在我的課堂上,類似這樣的問題每節(jié)課都有。只有讓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善于提出問題,并在教師的指導下討論和解決問題,才能造就出有發(fā)現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人才。
三、突出學科實踐性,讓學生手腳動起來
“你看了,你忘了;你聽了,你知道了;你做了,你記住了?!边@是新課改推行后,教育界非常流行的三句話。由此可見,要知識長久,不僅要動腦還要動手,親身實踐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往往是終身受用的。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內容,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增強教學的實踐性,是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師除了要在課堂教學中應將課內外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外,還要在課堂教學外,鼓勵學生邁出校門,走上社會。如鼓勵學生堅持收看“新聞聯播”,瀏覽報刊雜志,通過觀察分析到的社會現象和教材上學到的知識結合起來,進行分析討論,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就地取材,組織學生到附近的廠礦企業(yè)、機關參觀調查,讓學生親身體驗生活,了解社會,可以使學生感受到本學科的價值,既深化了對課堂知識,又接受了思想教育,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敏感性。我們學校地處所在市的開發(fā)區(qū)內,周圍有許多化工廠、紡織廠等這些都是很好的課堂教學資源,必須好好地加以利用。例如在學到“資源和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時,我就帶領部分學生到學校附近的工廠參觀,研究他們生產的產品以及生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是否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同時又對開發(fā)區(qū)內的河流進行實地考察,研究河流被污染程度,水體內生物生存狀況,然后鼓勵學生撰寫調查報告,送交有關部門。學生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不僅增強了資源環(huán)境意識,而且激發(fā)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總之,教學工作是教與學的有機統(tǒng)一體。其中,教是主導,學是主體。所以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應在“教”與“學”上下功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把學生從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通過優(yōu)化教學方法及手段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讓學生“動”起來,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和高效。
【參考文獻】
[1] 樊慧英 編.《陶行知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年.
[2]《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 年版.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鐘吾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