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蘭
摘 要:要讓學生多讀文本,樂讀文本,美讀文本;學會傾聽,善于傾聽,耐心傾聽;敢于發(fā)言,大膽發(fā)言,積極發(fā)言。在閱讀學習中體會到快樂,感悟文本內(nèi)涵,提高教學效能。
關鍵詞:閱讀;教學;效能
在學校常常會聽到語文教師有這樣的迷惑:每次上識字教學部分,學生舉手踴躍,發(fā)言積極,但一上閱讀理解部分,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就寥寥無幾,總是那么幾個。我認為,產(chǎn)生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有三個:(1)教師備課不充分,自己對課文理解不深透;(2)對學生不尊重,回答不對就挖苦、諷刺,讓學生想說而不敢說;(3)沒有留時間讓學生充分去讀文本。傾聽是閱讀教學的精魂,教師和學生都學會了傾聽,才能提高閱讀教學的效能。
一、認真?zhèn)湔n,理解作者文本的內(nèi)涵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擔負著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家內(nèi)心的重任,自己必須首先學會文本的聲音,傾聽文本背后作家的聲音。因此,在備課時很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一件事就是認真研讀文本,琢磨語言,領會言語的意義或意味,透過文字符號傾聽文本中人物及文本背后作者的聲音。只有這樣,才能走進文本、把握文本,傾聽到那些值得回味的、令我們終身難忘的聲音。比如,在五年級上冊的語文《桂花雨》時,文本背后作家的聲音是:在讀中感悟,字里行間都彌漫著桂花的香氣,作者的思鄉(xiāng)情也縈繞在心頭。重點體會母親的話:“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xiāng)院子里的桂花。”母親這句樸實的話,與“月是故鄉(xiāng)明”如出一轍。母親每年都聞著桂花的香氣,關注桂花、收獲桂花,體驗著饋贈桂花的快樂,吃著桂花做的食品,喝著桂花茶。桂花,已經(jīng)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間,桂花是沒有區(qū)別的,母親卻不是用嗅覺區(qū)分桂花,而是用情感體味它們。
二、尊重學生,耐心傾聽他們的發(fā)言
教師只有善于聽,才能夠聽到學生表達的真正內(nèi)涵。那么如何才能善于聽呢?我想,提高聽的意識是前提,我們一定要改變“課堂上聽的只是學生”這樣的觀念。形成“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都應該傾聽”的意識。充分備課是保證,把教學內(nèi)容爛熟于心,然后,學生在講的時候,就心無旁騖地用心去聽。如果學生在講,教師卻在看書,或看教案,這樣學生的說沒有得到教師的尊重,會挫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教師也不可能從學生的說中捕捉到有效
信息。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內(nèi)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個發(fā)現(xiàn)者、創(chuàng)造者、探索者?!痹趯W生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更為強烈。表現(xiàn)在語文學習方面,學生主觀上是希望把自己的閱讀體會說出來與大家分享的,“弱勢群體”的學生不弱,只是怕表達自己。怕老師和同學嘲笑他們的發(fā)言。只要我們多去關注,多傾聽“弱勢群體”的聲音,鼓勵他們,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會獲得更好的發(fā)展。比如,我們班上的譚凱、劉洋、曹婷同學,在學習上的進步很大,只要他們舉手發(fā)言,大家都會鼓勵他們,然后傾聽發(fā)言,說得不好,也會送給他們鼓勵的掌聲。孩子自信了,愿意表達了,再讓他們聽別人是怎么想這個問題的,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或許又不一樣了。
三、美讀文本,引領學生多讀、樂讀,感悟文本意境
有許多教師在教學閱讀課文時普遍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學生只讀一遍課文就開始講解,又變成了教師唱獨臺戲,根本沒有留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文本,去領略讀書的快樂,去讀懂文本的內(nèi)涵。如果留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讀文本,再加上教師的引導,我想閱讀教學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片段:
師:一看到“小橋流水人家”,你有什么感覺?
生:我想到了小溪、小橋,還有人家。
生:我想應該是個美麗的地方,像畫一樣的地方。
師:這是一篇課文的題目,以詩句為題,到底寫什么呢?請美美地讀一下課文,看看你的感覺對不對。
只有讓學生多讀文本,樂讀文本,美讀文本;學會傾聽,善于傾聽,耐心傾聽;敢于發(fā)言,大膽發(fā)言,積極發(fā)言,才能讓更多的孩子在閱讀學習中體會到快樂,感悟文本內(nèi)涵,提高閱讀教學的
效能。
(作者單位 四川省達縣麻柳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