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視覺素質教學的提出是基于數字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圖像和文字成為人類兩種不同的表述方式。尤其是多媒體和互聯網的不斷發(fā)展,更加強了人們對視覺感官的依賴。知識的視覺化日益成為人們把握信息的重要方式,直觀的圖像不僅便于人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而且可以增加人們的興趣。
在視覺素質教育的視角下,高校民間藝術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面臨著極大的危機與嚴峻的考驗。民間藝術教育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大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素質,只有讓大學生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掌握數字媒體技術,才有可能成為特色人才,應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尤其是動畫專業(yè)的學生,深入了解民間藝術,有助于體現動畫的民族性、本土性。
民間藝術是我國民族藝術中歷史最久、流傳最廣、特色最濃、價值最大的原生態(tài)藝術體系,強調主觀想象、自由表現、感情抒發(fā),既有實用性,又有教化性,是精神的物化產品,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的民間藝術教育在于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所以,民間藝術不僅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最好形式之一。
視覺素質是指能夠解讀和表達圖像的能力,是當代大學生必須掌握的重要技能。目前,中國民間藝術的保護與傳承面臨危機,將其納入高校的素質教育中,有利于民間藝術的保護與傳承。靳之林教授說,關注民間文化傳統(tǒng)實際上是一個整體的教育問題。我們的高等美術學院、中等美術學院、普通中小學美術課都應開設民間美術課程。只有從小學習、了解,對民間藝術有了感情,將來工作以后才能主動地去做傳承、保護、發(fā)展工作。南京大學民俗藝術研究室主任陳竟教授認為,目前民間藝術人才嚴重缺乏,制約了民間藝術的保護與傳承,在高校開設民間藝術課程不只是為了培養(yǎng)民間藝術家,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對民族文化和藝術的認識和感情,重視和保護民族文化。
雖然有許多有識之士的關注,但當前高校的民間藝術教育依然存在許多問題。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依然深深地影響著高校的教育。教師機械地灌輸知識,學生脫離實際地生活,對學習缺乏應有的激情,對于身邊的民間藝術缺乏了解和感受。其實,傳統(tǒng)知識的學習并不是為了講述或傳播理論知識,更不是單純地學習技法技能。如今,高校把民間藝術課作為純理論課程,僅僅在藝術院系進行教授枯燥無味的文字講解,學生根本不愿意接受,更不要說主動參與學習了,“教”與“學”完全處于脫節(jié)的狀態(tài)。
在視覺素質教育視域下,利用數字媒體技術,采用專題及個案研究的方法,從造型、色彩等角度將民間藝術進行分化,轉換成一種直觀的符號,以圖、文、聲相結合的方式,有助于向學生展示中國民間藝術的審美特征及其思維方式。這種教學模式有助于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使其在欣賞的過程中達到共鳴,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得到美的享受,達到最佳的教學和學習效果。
利用數字媒體技術,有助于創(chuàng)建一個情景交融的教學氛圍,將場景和氛圍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增加學生的學習樂趣,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民間藝術本身具有造型獨特、色彩豐富、紋樣多樣的藝術特征。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向學生展示,可以引發(fā)學生的聯想和想象。
網絡技術的發(fā)達為大學生提供了學習的便利條件。高校教師也應該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及網絡資源,時時關注該學科最新的發(fā)展動態(tài),不斷地豐富教學內容。如在講解民間剪紙藝術時,除了講解中國剪紙的一般性知識之外,還應該通過網絡搜索、下載外國的剪紙藝術,進行比較研究。這樣的教學方法,圖文并茂、動靜結合,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因受時間的限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和難題的時候,不能及時把自己的感受與疑惑傳遞給教師,獲得教師的幫助,這勢必會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抹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靈感。通過數字媒體技術,在學生范圍內建立自己的“教育網站”和博客,是實現資源共享的有效方法,也是民間藝術“教”與“學”獲得較好效果的引導方法之一。師生之間通過網絡進行交流學習的過程,不僅解決了學生學習上的難題,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
知識的學習不能僅僅局限在課堂上,尤其是藝術專業(yè),必須走出狹小的教室,到社會中去。民間藝術大多來自田間地頭、鄉(xiāng)間小道,詳聽民間藝人豐富的傳統(tǒng)經驗傳說,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實地調研考察所獲得的資料,不是書本教材中所能涉及的,非常珍貴,具有比較高的學術價值。民間藝人長期積累的實踐經驗,有助于教師深化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消化課堂學到的知識。
中國民間藝術所特有的造型觀念和色彩觀念,以及獨特的觀察和思維方式,完全不同于西方。中國民間藝術以其造型質樸、寬泛開放的內涵與現代設計藝術的某些觀點息息相通,對它的認知和解讀有助于加深對藝術設計的理解。尤其是將民間藝術與現代設計相結合進行教學,能夠起到雙贏的效果。民間藝術的講解與學生比較喜歡的動漫課程相結合,不僅便于學生對民間藝術的理解,而且能推動動漫創(chuàng)作從表現形式、價值觀念、色彩觀念等方面體現民族化、本土化。
在視覺素質教育的視域下,教師充分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通過多種渠道、多個環(huán)節(jié)強化視覺素質教育,不僅加強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而且可以調動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民間藝人之間、學生與社會之間的互動交流,真正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融為一體,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1]沙蓮香.傳播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高寶玲.學習者特征與教學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05.
[3]張舒予,朱靜秋.信息技術支撐下的視覺素質培養(yǎng)(上)[J].電化教學研究,2005(3).
[4]薛國鳳,王亞軍.當代西方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評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