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紀宏
[摘要]為體現(xiàn)現(xiàn)代課程的綜合性、活動性及創(chuàng)造性特點,《歷史與社會》就是為適應這一時代潮流而開辟的一門新課程。該課程包括了歷史,政治和地理等相關內容,屬于文科類的綜合學科。認知理論是當代教育學中的—個重要理論,通過對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和開發(fā)。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自我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初中歷史與社會情境教學對學生的學習、認識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積極作用,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本文試對認知理論下初中歷史與社會情境教學進行淺要分析。
[關鍵詞]認知理論 歷史與社會 情境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962(2013)05(a)-0134-01
1.問題的提出
認知理論是研究由經(jīng)驗引起的變化是如何發(fā)生的一種學習理論。通常來說,認知理論把人的心理功能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統(tǒng)。認知心理學重視心理內部過程的研究,并以改變來訪者的適應不良性認知為根本目標,認為認知歪曲是引起情緒不良和非適應行為的根本原因,一旦認知歪曲得到改變或矯正,情感和行為障礙就會相應好轉。其中,動機的認知理論用有機體對環(huán)境的認知來解釋動機的產生和變化,即認知失調,這是認知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作為認知人類動機的基本理論之一,認知理論在教育中的發(fā)展經(jīng)過了一個過程,自上世紀70年代起逐漸發(fā)展出了認知學習理論,認知發(fā)展理論等不同的分支。
情境教學也是初中教學中一個經(jīng)常使用的教學理論和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強調通過對教學情境的模擬,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想象力,引導學生開展自我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情境教學時針對當時基礎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落后、教學效果不佳的情況展開的。這種教學方法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了新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毋庸置疑,對于初中生來說,《歷史與社會》都必須要掌握的一門綜合學科,也只有一個全面了解歷史、政治和地理等文科知識的人才有可能了解自己。初中《歷史與社會》情境教學在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需要深刻鉆研和不斷精進的教學領域。當前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初中歷史與社會這門學科在情境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教學方法更新不及時,教學設施落后等。有些客觀問題可以通過增加投資來解決,但一些更基礎和主觀的問題則需要從認識上著手,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轉變教學觀念,提升教學質量。
2.認知理論下初中歷史與社會情境教學分析
2.1利用認知理論引導情境教學,有助于強化學生的首創(chuàng)意識或行動認知理論對于教學的意義在于,通過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把握,找到學生學習的興趣點和關注點,圍繞著學習和重點和興趣點的結合,引導學生自我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習質量。根據(jù)認知理論的相關研究,在特定的情境之中汲取知識,開展學習,能夠讓學生利用既有的認知結構中的經(jīng)驗來鏈接或者同化新學習的知識,并用特定意義賦予到新知識中。這一點在具體的教學中也有著深刻的體現(xiàn)。以課堂教學中存在的角色的互換和理解為例,當下的孩子多半是獨生子女,在家里養(yǎng)尊處優(yōu),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受不了其他人對自己的抵牾或是沖撞。通過設立特定的情景,讓不同的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父母或是被打擊的角色,那么他們就能夠設身處地的感受到事情發(fā)生在他人身上所造成的影響和后果,就能更深刻的體驗到他人的感受,從而轉變自身的觀念,實現(xiàn)自身的改變。這一認知理論指導下的情境創(chuàng)設,成為學生心靈轉變的內在催化劑,讓他們更樂于去努力調整自身,以促進《歷史與社會》學科的綜合性學習。
2.2利用認知理論強化情境教學,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合作式學習”的理解度
認知理論強調課堂學習主體和學習環(huán)境的互動關系,認為通過與環(huán)境的互動,能使得學習主體更好的理解學習內容,獲得更完善的學習體驗。人是學習的主體,是主動學習的,而人類獲取信息的過程是感知、注意、記憶、理解、問題解決的信息交換過程;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理解是有選擇性的以及學習的質量取決于環(huán)境。這里的環(huán)境除了教學環(huán)境,更多的是指其他的學生或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關注到環(huán)境的影響,要力求使環(huán)境與學習相協(xié)調,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所以,認知理論下的情境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協(xié)作。通過學生在課堂上的協(xié)作,可以實現(xiàn)對書本場景的還原,還能各抒己見,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提升學習與教學的效率。在情境教學中經(jīng)常設置這樣的場景,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建立相關的話題小組,設置可供討論的話題,對這一話題或是思想展開辯論或是討論,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加深學生對于課堂內容的理解,而生生之間的交流也建立了共同的學習模式,為今后的共同學習奠定了基礎,以促進《歷史與社會》學科的合作性學習。
2.3利用認知理論促進情境教學,有助于以學定教,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
過去的觀點認為,學習主要是行為強化的結果,通過對學習行為模式的建立和不斷強化,從而實現(xiàn)學習的目的。這種行為主義至上的觀點顯然是有悖事實的,實際上,學習并不僅僅是行為強化的結果,而是一個和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復雜的過程。上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與心理學等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的深入展開,已經(jīng)證明了學習行為更多是人類內心心理演變的結果。這種認知態(tài)度促使了學習行為研究朝著認知理論的方向發(fā)展。認知理論因此也特別注重學習的主動性,強調學習的目的是通過心里認同激發(fā)學習者的自主學習熱情。在課堂進行中,這就要求我們強調學習的服務性,即教學的目的不是片面的傳授知識,更多的是授學生以漁,讓學生學會主動探究學習的規(guī)律,從而更深刻的領會學習的內容,并做到學以致用,以展現(xiàn)《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活動性及創(chuàng)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