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日兩種語言在文字的使用等方面有很多共通之處,在語序的表現方面也有同有異,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對中日兩種語言進行比較細致的對比,以解決學生在日語學習時出現的問題。語序教學應成為日語教學與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本文從詞類的角度對漢日兩種語言進行對比,以此明確在日語教學中應當關注的細節(jié)方面的問題,為日語的語法教學提供些許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漢日對比;語序;日語教學
學生在習得一種語言的時候,往往先從其外在的形式入手,然后逐步深入進行學習。因此在日語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當盡可能的為學生呈現一些公式化的、程式化的語言模式,而語序無疑是最好的公式化的表現。我們通過對漢日兩種語言的詞類的位置的分析,便能比較清晰的看到這些程式化的語言表現了。
1 漢日兩種語言的根本差異
漢語與日語盡管在歷史上有很多的淵源,但完全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其在類型、語序和形態(tài)各個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不同。
首先,從語言類型上,日語屬于黏著語。黏著語的特征是,詞尾有變化,附屬詞十分發(fā)達。與日語相比,漢語則是屬于孤立語。漢語的特征是,沒有詞形的變化,也不存在日語的那種附屬詞。句子中的詞各自獨立。語法關系主要靠語序來表示。
其次,在語序上,日語的語序相對于漢語要自由的多。因為日語是靠附屬詞表示語法關系的。而漢語的句子的語法關系主要靠語序來決定,漢語的語序變化會對語義產生很大的影響。
再次,在形態(tài)上,日語與印歐語相似,形態(tài)十分豐富,非常注重語法形式上的完整。日語單詞有詞形的變化,漢語沒有詞形的變化。因此經常借助語序或者虛詞來表現語義。
2 漢日兩種語言語序上的具體差異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角田太作在其所著的《世界の言語と日本語》一書中,將日語的語序分為十九個項目進行論述,具體列為下表內容:
通過這個表格,我們能夠看出19項語序類型中,完全不同的只有2、10和17三項,可見漢日兩種語言在語序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存在著不同點。此項統(tǒng)計,為我們進行漢日的語序對比提供了一個大的框架。
3 詞類角度的漢日語言對比
3.1 代詞的位置
漢語的代詞,指的是具有指別、稱代作用的詞。指別、稱代的具體內容,只有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才能確定。日語把代詞叫做代名詞,其含義也在于指別、稱代某一人、事、物,而指別、稱代的具體內容也是根據上下文確定的。日語的代詞具有和名詞相同的語法性質,并被認為是“不提事物的名稱而直接加以指稱的詞”,而漢語的代詞指稱的內容不僅僅限于名詞,它可以代替名詞、形容詞、副詞,還可以代替動詞、數量詞、詞組以及句子等等。
傳統(tǒng)的語法將漢語的代詞分為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和反身代詞。日語的代詞則只有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反照代詞三類。疑問詞語部分分別被歸入了不定稱的人稱代詞和指示代詞。因此關于代詞,漢日兩種語言基本上都能找到可對應的成分。
下面我們專門從語序的角度看兩種語言代詞的使用:
1 .人稱代詞
漢日的人稱代詞在做主語和定語的時候的位置都是相同的,但在人稱代詞的使用上日語多數會出現省略的現象,或者用其他語法形式去潛在隱含的現象,這可能會導致中國學生人稱代詞的多用,但在語序上無法體現其偏誤,因此不做討論。
2 .指示代詞
漢語中指示代詞的作用,其替代的范圍要比日語指示代詞的范圍要廣泛。但都能夠找到相對應的成分。比如日語指示代詞無法代替副詞時,就直接用副詞表現。
* 上海の夏はいつもこんなに暑いです。 上海的夏天總是這么熱。
上文的句子中“這么”是指示代詞,日語中「こんなに」則是副詞,但從位置語序上看是相同的。接下來我們再看漢日指示都有的代詞:
* これは ラジオ です。
這 收音機 是。
* この 三枚のシャツは みんな 弟の です。
這 三件 襯衫 都 弟弟的 是。
通過這兩個句子可以看出,漢日的指示代詞的位置是相同的。
3 .疑問代詞
關于疑問代詞的使用,也同樣存在著上述現象。例如:
* 誰が行きますか。
誰 去?
3.2 數量詞的位置
無論是漢語還是日語,其數詞與量詞的關系都是非常密切的,通常是結合在一起使用共同修飾名詞,同時不同的名詞又必須以不同的量詞來修飾,這就使得數量詞與名詞的關系復雜化了,甚至每一組數量詞的使用都是有具體規(guī)則的,漢日的數量詞既有相同點,也有很多的不同點。
從詞類的劃分上看,漢語和日語都將數詞分為基數詞和序數詞兩部分。并且在讀和寫的順序上都是基本一致的。比如:3800,漢語寫成“三千八百”,日語寫成「三千八百」;1/4,漢語寫成“四分之一”,日語寫成「四分の一」。漢語將量詞分為名量詞和動量詞以及少數的復合量詞,日語中沒有量詞的說法,其“量詞”稱作“助數詞”。從來源上看,日語的量詞可以分為固有的量詞、漢語系統(tǒng)量詞和外來語量詞三種。日語固有的量詞并不多,外來語量詞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在不斷的增加,大量傳統(tǒng)應用的是漢語系統(tǒng)詞,諸如「冊」、「臺」、「回」等。
在語序方面,漢日兩種語言數量詞的使用也有很多細節(jié)上的不同。首先是數詞與量詞搭配時的語序問題。漢日兩種語言中都有表示概數的詞,并且在許多場合下都能夠很好的對應。比如:
* あの時からもう 十年あまりになった。
從那時起 已經 十年多了。
但是漢語中的“多”這個概數詞,有著比較靈活的用法。如果按照上面的句子的語序,接下來的句子應該翻譯成:
* これは 三十人余りのクラスだ。
這是 三十人 多 的班級。 ×
這是 三十多人 的班級。 √
在時間段的表達方法上,漢日兩種語言也有一定的不同,比如:
* 私は 一時間半 日本語を勉強した。
我 學了 一個小時半 日語?!?/p>
我 學了 一個半小時 日語?!?/p>
其次是數量詞在句子中的語序問題。由于日語中的數量詞一般都是放在動詞的前面的,而漢語中的數量詞則是放在動詞后面的。比如:
* 私は 一年間 日本語を勉強した。
我 一年 學了 日語?!?/p>
我 學了 一年 日語?!?/p>
3.3 副詞的位置
漢語的副詞,是表示行為、動作、性質、狀態(tài)的范圍、時間、頻率、數量、程度、情狀、語氣、肯定、否定的詞。副詞的語法功能是作狀語,修飾動詞、形容詞、副詞、或者修飾整個句子。從語序的角度來講,副詞主要放在動詞、形容詞、副詞或者要修飾的句子的前面。副詞是狀語的主要組成部分。
日語中也有副詞這一詞類,主要以單獨或者附帶助詞的形式,修飾用言(動詞、形容詞、形容動詞)詞組或其他副詞。日語的副詞也是屬于狀語的范疇。在使用時也是將副詞放在要修飾的成分的前面。
從分類上看,漢語的副詞分為八類,日語的副詞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其中日語的狀態(tài)副詞與漢語的表示時間、頻率、情狀的副詞相對應;日語的程度副詞與漢語的數量、范圍、程度副詞相對應;日語的敘述副詞與漢語的表示語氣、肯定、否定的副詞相對應。
通過以上我們不難看出,漢語日語的副詞的語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我們繼續(xù)深究下去就會發(fā)現一些不同。趙博源(1999)提出:日語敘述副詞的修飾作用,往往要在后續(xù)部分與之呼應才能完成。比如:
1 .要求后項肯定表達
* 明日 きっと 雨だ。
2. 要求后項有否定表達
* とうてい でき ない。
3 .要求后項有疑問的表達
* なぜ 行かない か。
也就是說,日語的敘述副詞表現出的語氣、肯定、否定都不是單獨的副詞。具體到表現否定的時候,也是不獨立的。由此我們可以發(fā)現,日語沒有獨立表達否定的副詞。而在漢語中很基本的表達中都會時常出現“不”、“沒”等獨立表現否定的副詞。日語的“不”、“沒”等的詞義表達,被分解到各種詞類的否定變形當中去了,比如「食べません」、「來なかった」等。
3.4 介詞的位置
漢語介詞,也稱為介系詞、前置詞。在現代漢語中,介詞一般置于名詞、代詞或相當于名詞的詞組之前,構成介賓詞組,作為狀語修飾謂語特別是動詞充當的謂語。介詞與名詞結合后可以表示時間、方式、處所、方向、方法、手段、原因、目的、對象、范圍、比較、關聯、排除等的關系。
日語中沒有介詞,日語中能與漢語介詞相當或者對譯的詞是補格助詞,能與介詞詞組相當或者對譯的句子成分是“名詞+補格助詞”構成的「補語」,其實是狀語的成分。日語補格助詞的語法特點總體上與漢語的介詞相同。
日語的補格助詞的數量雖然比漢語的介詞少得多,但是卻比漢語的介詞表達的意義要多。從語序上看,日語的補格助詞是后置在名詞后的,而漢語的介詞則是置于名詞前的,為前置詞。而在意義的對應上是基本上一致的,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具體的例子:
* 窓の外に海が見える。
在 窗外 看得見大海。
* 図書館に行きましょう。
到 圖書館 去吧
* 私にとって
對我來說
通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在語序方面漢語的介詞與日語的補格助詞主要是前置詞和后置詞的區(qū)別。
2.1.5 助詞的位置
漢語助詞是附著在詞、短語、句子的前面或后面,表示結構關系或某些附加意義的虛詞。助詞有結構助詞、時態(tài)助詞、語氣助詞三種。結構助詞例如“的”、“地”、“得”、“似的”、“所”;時態(tài)助詞例如“了”、“著”、“過”;語氣助詞例如“嗎”、“呢”、“吧”、“啊”等。
日語的助詞也是粘附在內容詞、詞組或句子之后,起表明內容詞、詞組、句子等相互之間的關系或增添一定的意義、語感的作用的詞。按其所起的作用的不同,日語的助詞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表示內容詞、詞組、句子等相互之間關系的,稱為“關系助詞”。這一類詞還可以分為三小類:格助詞、并列助詞和接續(xù)助詞;另一種是增添某種意義的,可稱為“添意助詞”。這一類詞也可再分成三小類:提示助詞、副助詞和語氣助詞。
通過定義以及分類,我們能夠看出日語的助詞要遠遠多于漢語的助詞。其中日語的格助詞(即補格助詞),相當于漢語的介詞,前面已經做過討論。其余的日語助詞的功能要比漢語的助詞的功能多很多,但日語的助詞所表達的意義范圍并沒有完全覆蓋漢語的助詞,漢語助詞的很多意義需要日語的助動詞來對應。也就是說漢日的助詞存在相對應的地方,也存在不能對應的地方。這樣必然會在語序方面產生一定的問題。
接下來我們看一些具體的例句所表現的語序:
* 親切な 人
熱心的 人。
* ぺらぺらと しゃべる
流利 地 說
* きれいに 掃除する
干凈 得 打掃。
打掃得很干凈?!?/p>
以上是有關結構助詞的語序對照,可以看出在“的”、“地”的使用上,漢語日語的語序位置基本是一致的。在“得”的使用上,漢語是要后置,日語需要前置。
通過以上對比,我們會對漢日兩種語言的不同詞類的語序形成比較清晰的認識。在日語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比較簡明的舉出語序方面的例句,引起學生的關注,在對比中進行日語的學習,以提高日語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 范曉.關于漢語的語序問題[J].漢語學習,2001,(5),(6).
[2]. 陳百海,劉洋.論日語語序的非自由性[J].外語學刊,2006,(6).
[3]. 趙博源.漢日比較語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4]. 許金生.實用日漢翻譯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5]. 何午.中日文語序對比分析[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2,(4).
作者簡介
董娟娟(1981-),女,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國際商務學院,日語教師,研究方向:中日語言對比與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