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希波
(浙江財經大學 東方學院,浙江 海寧 314408)
基于超音段層面的河西方言對英語語音學習負遷移研究
田希波
(浙江財經大學 東方學院,浙江 海寧 314408)
母語的負遷移是英語語音學習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因素。河西方言對語音學習負遷移體現在音段和超音段兩個層面,擬從超音段層面探討河西方言在重音、語調、節(jié)奏、意群及連讀方面對英語語音的負遷移,并為同行英語語音教學提供建議。
超音段;河西方言;英語語音;負遷移
方言作為語言的變體,根據其性質可分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廣義上的方言即是指地域方言,是全民語言在不同地域的變體,是統一的全民語言的分支。它是語言分化的一種結果。[1]1987年香港朗文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將河西方言劃歸為北方方言中蘭銀官話區(qū)河西方言片,其地理位置分布在甘肅省河西走廊,涵蓋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及嘉峪關的17個縣區(qū)。[2]河西方言和普通話雖同屬于北方方言,但河西地區(qū)地處中國西部偏遠地區(qū),與外界接觸、交往相對較少,信息相對閉塞,因此方言雜并且特殊,部分地區(qū)的方言與普通話相去甚遠。
“語言遷移”這一概念是1957年Lado在他的《跨文化語言學》(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一文中提出的。Lado認為,學習者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廣泛地依賴已掌握的母語,并經常把母語的語言形式、意義和與母語相聯系的文化遷移到第二語言習得中去。[3]埃利斯(Rod Ellis)認為母語遷移體現為正遷移、負遷移、回避和過度使用四方面。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是指一種語言的學習對另外一種語言的學習產生積極影響,或者說已經具有的知識經驗能夠促進另一種語言的學習。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一般是指一種語言對學習另一種語言的消極影響,多指一種學習所形成的心理狀態(tài),如反應定勢(response set)等對另一種學習的效率或準確性產生的消極影響。[4]漢語屬于漢藏語系(Chinese-Tibet language),而英語屬于印歐語系(Indo-European Language),兩種語言在語音、語法及詞匯等諸多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英語學習中的母語遷移表現在語音、語法、詞匯、語義、語用及文化等諸多層面。
母語遷移對語音影響是英語語音學習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因素。目前,關于方言對語音學習負遷移的研究多集中在音段層面(segmental structure),其實,方言對語音學習的負遷移在超音段層面(suprasegmental structure)影響要遠超過其音段層面的影響。鑒于此,本文將從超音段層面探討河西方言對英語語音學習的負遷移,以彌補這方面研究的不足,希望在英語語音教學方面為同行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
超音段音位(suprasegmental phonemes)是指比音段音位(segmental phonemes,即元音、輔音)大的語音單位,在英語中它包括重音、語調、節(jié)奏、音高、音渡等,這些語音現象共同構成英語的“旋律”,而且“和音段音位一樣具有表達意義的作用”( Doty amp; Ross)。[5]河西方言對英語的負遷移作用主要表現在重音、語調、節(jié)奏、意群及連讀等幾個方面。
1.重音(stress)。
重音,又稱為發(fā)音的強度(intensity),它是語音結構的一部分,具有區(qū)別詞義或詞性的功能,而且還是語調和話語節(jié)奏結構的基礎。[6]重音并非英語所獨有的,但英漢的重音卻存在一定的差別,英語的重音一般以突出音高為主,漢語的重音以突出音長為主。在連續(xù)的語流中,英語重讀音節(jié)少,弱讀音節(jié)多,輕重音形成明顯的反差,而漢語則與英語相反,重讀音節(jié)多,弱讀音節(jié)少,這就是中國人說英語好像一字一頓,重讀過多的原因。[7]河西方言對英語語音的負遷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詞重音過多。
漢語中除了個別的語氣詞(嗎、吧、呢、啊)、疊詞(爸爸、媽媽)、助詞(了、們、的、地、得)及輕聲詞(玻璃、葡萄)外,通常是要重讀的。河西方言尤其體現為重音過多,并且習慣性地在名詞詞尾加上輕聲“子”(如丫頭子、鞋子)。英語的詞重音分為主重音、次重音、零重音三個等級,主重音中的元音完整而清晰,音高相對較高;零重音通常讀得輕而含糊,次重音居于重讀音節(jié)和非重讀音節(jié)之間。受河西方言的影響,很多學生讀英語單詞時,將所有單詞都重讀,加上河西方言中習慣性地使用降調(除陰平外),因此,聽起來完全是“中國式英語”的感覺。
(2)詞重音移位。
漢語的音節(jié)通常是由聲母、韻母及聲調三部分構成,講究“前聲后韻”,韻母占優(yōu)勢,并且多為開音節(jié),基本上是一字一音節(jié),并且為重讀音節(jié)。受河西方言的影響,本地區(qū)的學生習慣性地將詞重音移位至音節(jié)尾。如將aspect['spekt] 讀作[s' pekt],beauty[' bju:ti]讀作[bju' ti:]。英語的重音區(qū)別詞性或詞義的功能,如果將export['eksp:t]讀作[eks'p:t],詞性就發(fā)生了變化。因此,重音移位會直接影響到聽者對原語的理解。
(3)重音發(fā)音方法錯誤。
漢語的重音是通過音長來實現的,英語的重音則是通過音高來實現的。英語中元音可分為長元音和短元音,含有相同音素單詞,如果音長發(fā)生變化,就會變成另外一個單詞。受河西方言的影響,學生習慣性地用拉長音長而不是通過音高變化來體現重音,如:將bit[bit]讀作beat[bi:t],ship [?ip] 讀作sheep[?i:p],因此,容易造成語義混淆。
2.語調。
漢語是聲調語言(tone language),音高變化分布在字(即音節(jié))上。漢語中每個音節(jié)都是由聲、調、韻組成,一個漢字即一個音節(jié)。每個字上都有固定的音高變化,并且是突變、跳躍的,而句子的語調是平穩(wěn)的。[8]河西方言和普通話雖然都屬于北方方言,但在調值上卻存在一定的差異,兩者之間聲調的差異可通過以下圖表來表示:
表1
(……表示大部分地區(qū)該調值缺失,參考黃大祥,略有改動)[2]
漢語語調只影響句子最末一個音節(jié),而與句子其他的任何部分都不相關。[9]如:“你吃飯了嗎↗?”和“到哪下車↗?”兩個例子中的句調只會影響最末一個音節(jié)“嗎”和“車”的音調,而句子中其它音節(jié)的音調不發(fā)生變化。
英語是一種語調語言(intonation language),英語單詞沒有固定的聲調,英語通常通過語調(句末的音高,即句調)的變化來表達他們的態(tài)度、情感,因此,句末單詞的聲調變化比較靈活,可以大幅度升降。英語的語調有五種類型: 升調(↗)、降調(↙)、升降調(∧)、降升調(∨)以及平調(→)。一般而言,英語語調表現為低調冠,高調頭,調頭音調最高,調身用平調且依次漸變滑動降低。語調核心接受句子語調,有調的變化,語調核心接受降調時,調尾用低平調;語調核心接受升調時,調尾依次上升。如下例:[8]
Will you go to the beach with me?
Sissi is playing the piano with her mother.
如表1所示,河西方言除了陰平(55)與普通話相同外,其它調值(陽平/53或51、去聲/31或213),都偏向于降調,因此,部分河西學生在讀英語句子的過程中過多地使用降調甚至全部使用降調,如“The↙ tall ↙man ↙who↙ is↙ talking ↙to ↙me ↙is ↙our↙ monitor↙”,這種讀法更像是在讀漢語。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讓學生養(yǎng)成由調頭到調尾起伏變化意識,才能使英語讀起來更地道。
3.節(jié)奏。
節(jié)奏(rhythm)指重讀音節(jié)和非重讀音節(jié)的排列模式。一個句子中,重讀和非重讀音節(jié)常常是交替出現的,這樣便形成了句子的旋律美和節(jié)奏美。漢語是一種音節(jié)計時(syllable-timed)型語言,每個字是一個音節(jié),都要重讀,不同音節(jié)之間音長差別不大。因此,漢語句子字數的長短決定了節(jié)奏的時間長短。如“我要去公園”和“我周末要和朋友去公園”,前者包含5拍,后者則為10拍,前者所需時間明顯比后者短。
英語則是一種重音計時(stress-timed) 型語言,重音為主,輕音為陪襯,通過輕重音交替,體現句子節(jié)奏。英語節(jié)奏單位稱為“音步”(foot),一個音步由一個或多個音節(jié)組成。音步中第一個音節(jié)必須是重音(salient),而其后的音節(jié)均為非重音;如果句首的重音為非重音,就在第一個重音前形成一個空拍(silent beat)。[10]每個音步基本等時距出現。Halliday曾指出音步中音節(jié)的數目與該音步耗時的關系,如表 2。
表2
^The 'boy is// 'interested in //'playing his//'gun.
'Great //'profit is //'made// 'daily.
從外觀看,第一句比第二句長很多,但兩個句子都含有四個重音,因此兩句話所用的時間基本是相同的;區(qū)別在于第一句的輕音較多,第二句的輕音較少。由于節(jié)奏是通過調整句內各個重音的長度和速度來實現的,故第一句重讀音節(jié)就要念得快些,而第二句要通過拖長重讀音節(jié)就此來維持句子節(jié)奏。因此,英語句子節(jié)奏的把握歸根結底是音長問題,通過對不同音節(jié)數目的音步內各個音節(jié)長短的調節(jié)維持句子的節(jié)奏。此外,英語還通過連讀、同化、省音等技巧來保持節(jié)奏。河西地區(qū)學生受到方言的影響,習慣性地將英語中每個單詞都重讀,并將元音拖得較長,這種方言節(jié)奏習慣使得英語聽起來很生硬。英語語音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養(yǎng)成按節(jié)奏讀誦的意識。
4.意群。
為了使意思表達得更清楚或者出于換氣的需要,人們在說話或朗讀時經常需要停頓?!队h語言學詞典》將意群(sense group)定義為“話語中的具有可以理解的意義的詞群”。意群通常用“|”表示。意群是根據語義、語法和語調來劃分的。一個意群在語法上的等級可以是詞、詞組、分句,但必須靠停頓(帶聲的或無聲的)與另一個意群區(qū)分開。從語調上說,每個意群在語音上是一個語調。如:“He went out|in the morning”含有兩個意群。
一口氣能說完或讀完一個句子或句子中的一大部分稱為一個氣群,換句話說,氣群指的是一句話的停頓。一個氣群一般包括若干個意群,最短的氣群不得少于一個意群。氣群用“||”表示。如“||This is the book| that John bought |in the afternoon. ||”這句話一個氣群中包含3個意群。由于氣群在書面形式上具有明顯的標點符號標志,因此,學生基本上不會犯錯誤。相比之下,由于意群沒有明顯的書面標示,學生就很容易犯錯誤。意群是英語獨有的現象,河西方言中不存在意群,故部分河西學生不知道如何劃分意群,在朗讀過程中斷句五花八門,影響聽眾對原語的理解。因此,這也是教師在語音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5.連讀。
連讀(juncture) 是指在連貫的說話或朗讀時,在同一個意群中,如果相鄰的兩個詞前者以輔音音素結尾,后者以元音音素開頭,就要自然地將輔音和元音相拼,構成一個音節(jié),這就是連讀。漢語音節(jié)與音節(jié)之間相對獨立,一字一音節(jié),一字一義,因此,漢語一般不連讀。漢語中零聲母音節(jié)(以韻母/元音開頭的音節(jié))與前一音節(jié)尾的輔音相連時,極少部分河西人將前面的輔音與后面的元音連讀,如將戀愛(liàn ài)讀作“l(fā)iàn^ài”, 因而(yīn ér)讀作“yīn^ér”。這種讀法多為老年人,河西學生群體中基本不存在。
與漢語相反,英語講究連讀,在連續(xù)的語流中,前一音節(jié)末的輔音就很容易和后一音節(jié)首的元音相連,產生連讀現象。連讀時的音節(jié)一般不重讀,只需順其自然地一帶而過,不可以加音,也不可以讀得太重。連讀使英語讀起來節(jié)奏感較強,詞與詞之間平滑無間、自然流利。一個英語本族人,在說英語句子時除了在句中有標點之處有停頓外,基本上聽不出詞與詞,音節(jié)與音節(jié)的分界線。英語的連讀有以下幾種情況:
(1)輔音+元音型連讀。
Not^at^all.
Please pick^it^up.
(2)r/re+元音型連讀 。
如果前一個詞是以-r或者-re結尾,后一個詞是以元音開頭,這時的r或re不但要發(fā)/r/,而且還要與后面的元音拼起來連讀。
Her^are four^eggs.
where^is my cup?
(3)輔音+半元音型連讀。
英語語音中的/j/和/w/是半元音,如果前一個詞是以輔音結尾,后一個詞是以半元音(特別是/j/開頭,此時也要連讀。
Nice to meet^you.
Could^you help me, please?
(4)元音+元音型。
如果前一個詞以元音結尾,后一個詞以元音開頭,這兩個音往往也要自然而不間斷地連讀到一起。如“You can copy^it. ”
大部分河西學生讀英語單詞時,偏向于一字一板去讀,根本體會不到連讀在英語語音學習中的作用,因此讀起來沒有節(jié)奏感,因此,教師要適時向學生灌輸英語連讀規(guī)則,連讀過程中舌位和口型,使英語讀起來更地道。
河西方言對英語語音學習的負遷移主要體現在重音、語調、節(jié)奏、意群及連讀等方面,除此以外,河西學生對于失爆、縮讀、同化、濁化等超音段層面發(fā)音特征也認識模糊,但這些因素與河西方言的聯系不大,不歸入本文探討范圍。
外語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利用語言有效地進行交際,但在外語學習和交際中,我們無法避免來自于母語的干擾。教育工作者在語音教學過程中要以遷移理論為指導,結合學生語言的實際情況,通過母語語音與英語語音的對比,確定英語發(fā)音的難點,幫助受到方言影響產生發(fā)音的錯誤習慣及障礙的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針對訓練,[11]最大限度地減少母語方言對于語音學習的干擾。
[1]邢公畹.語言學概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 211.
[2]黃大祥.河西方言與普通話水平測試訓練教程[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6:127-143.
[3]王秋玲.試析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母語遷移現象[J].江蘇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01(3): 29.
[4]陳琦, 劉儒德. 當代教育心理學(修訂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06-120.
[5]Doty, Gladys G. amp; Ross, Janet. Language and Life in the U. S . A. [M].Harper amp; Row: Publishers,1973:8.
[6]何善芬.英漢語言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61.
[7]吳蓉.英語語音學習中的負遷移現象研究——論南縣方言語音語調對中專生學習英語語音語調的負遷移作用[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18.
[8]張睿. 英漢語音對比研究——英語語音教學的實踐意義[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2008(5):129.
[9]趙元任. 漢語口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8-39.
[10]Halliday M A K. A Course of Spoken English: Intonation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0.
[11]孔見.談山東方言對英語輔音習得之影響[J].山東農業(yè)大學學報,2001(12):98-100.
ClassNo.:H319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鄭英玲)
StudyofNegativeTransferofHexiDialectstoEnglishPronunciationBasedonSuprasegmentalStructure
Tian Xibo
(Dongfang Colleg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ining, Zhejiang 314408,China)
In the process of Phonetics learning,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is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that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Hexi dialects in the process of Phonetics learning is embodied in both segmental structure and suprasegmental structure. This article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Hexi dialects in stess, intonation, rhythm, sense group and juncture and makes some suggestions for Phonetics teaching.
suprasegmental structure; Hexi dialects; English phonetics; negative transfer
田希波,講師,碩士,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研究方向:文學翻譯、英語教學。
河西學院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重點項目“甘肅方言對英語語音學習負遷移研究——以河西方言為例”(220)階段性成果。
1672-6758(2013)11-0072-4
H31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