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秋平
摘 要:新課程標準將“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列為歷史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而其重要性也日益明顯。因此,作為歷史教師,在日常的歷史教學中應該注重情感教育的滲透,使情感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關鍵詞:歷史教學;情感教育;滲透
情感教育在現今的歷史教學中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課程標準已將“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列為歷史教學目標之一,并日益顯示其重要性。它提倡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樹立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學生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所以,情感教育在歷史教學中的滲透顯得相當重要。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對這個問題作一定的研究探討,是歷史教育發(fā)展趨勢的需要,也是提升自己教學能力的需要。
那么,在日常的教學中應如何滲透情感教育呢?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避免生硬的說教和武斷的灌輸,真正的思想教育應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下面,我就將結合我自身的教學來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寄情于史,引領學生的情感體驗
要在歷史課堂中寄情于史,首先需要教師先去體驗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情感因素。只有教師自己先被這種情感所打動,在教學過程中才有可能去打動學生。因此,作為教師要學會把握自己的情感,依據教學內容去調控自己情感,剛柔相濟,要把握好情感的分寸,引領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歷史課堂上,如果教師精神飽滿,樂觀向上,教學寄情于史,寓情于教,就容易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起到感染和激勵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融入歷史,以參與者的身份講授歷史,就能飽含激情,從而準確、形象、具體地再現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在強烈的歷史氛圍中,使學生為之動容,受到情感的熏陶,產生內心體驗,從而產生移情作用。如在介紹古今中外杰出人物時,要用鏗鏘激昂的聲調加以贊頌;在講述外國侵略者的暴行時,則顯出義憤填膺、深惡痛絕。再例如八年級上冊教材“中國近代史”部分,講授鴉片戰(zhàn)爭時,先向學生講述祖國古代的強大,再對比近代的慘敗恥辱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在講近代各個不平等條約時,讓學生自己分析這些條約給中國帶來的危害,感受恥辱;在講火燒圓明園時,用低沉的語調,講述侵略者的罪惡,用悲戚的語調去感染每一位學生。每當講完一節(jié)歷史課之后,我都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并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到國家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訓,讓學生樹立一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
二、以境育情,觸發(fā)學生的情境感知
俗話說:觸景才能生情。鮮明、形象生動的情境,能喚起學生對歷史的感知,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但由于歷史學科的本身的特性,學生不可能去親身體驗,而在歷史教學中以境育情就能彌補這一遺憾了。
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圍繞一個歷史史實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學生通過對投影、影片、故事、歌曲等素材的感知,來了解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激發(fā)學生探究特定歷史情景下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強烈興趣,使學生身臨其境之感,從而情緒受到感染,產生最佳的情感狀態(tài)。如教學《紅軍不怕遠征難》時,為了突出“不怕”和“難”,設計這個問題:請你說說長征讓你感動的人、物、事。如果簡單地讓學生講述,學生只能生搬硬套地講述而不可能有情感的投入。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體會長征,我在大量的史料、音樂和影片資料中選出所需要的資料,然后通過整合,讓學生在《十送紅軍》的樂聲中觀看圖片、文字等資料。例如:“紅軍的衣食住行的圖片”“橫斷山,路難行,敵重兵,壓黔境……”“雪皚皚,夜茫茫,高原寒,炊糧斷……” “為了活躍部隊生活,鼓舞士氣,朱德總司令倡議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趣味運動會”“紅軍巧渡金沙江”等等資料。學生在《十送紅軍》優(yōu)美流暢的音樂中,體會紅軍的衣食住行、苦中作樂、智慧膽略……仿佛進入了當年長征的行列,有身臨其境之感,更好地了解這段歷史。這樣,學生就能在接受知識的同時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不知不覺之中理解了紅軍長征的“難”,以及紅軍面對“難”所表現出的“不怕”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當學生自然產生情感傾向和價值觀的取舍的時候,歷史教學就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了。
三、挖掘教材,增強學生的情感熏陶
歷史教材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實踐活動的經驗總結,也是專家學者按一定社會、階級、時代的要求編寫的。人們在實踐活動過程中自然會伴隨喜、怒、哀、樂的各種情感體驗,而專家學者在編寫歷史教材時也必然會流露出一些相應的情感,因此教材中也就包含著很多的情感因素。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增強學生的情感熏陶。在歷史教材中,情感教育素材比比皆是,信手拈來。例如,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具有崇高民族氣節(jié)的文天祥;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蕩平倭寇的抗倭名將戚繼光;有甲午戰(zhàn)爭中以身殉國的鄧世昌;有“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有抗戰(zhàn)期間毅然留起了胡須,拒絕為侵略者演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有新中國成立后,放棄外國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回國建設的華羅庚、錢學森等大批的科學家、學者;有為了保家衛(wèi)國,在戰(zhàn)場上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志愿軍戰(zhàn)士……這些英雄人物都以民族利益為上,不計個人得失,甚至不惜奉獻自己的生命。通過這些生動事例,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浩然正氣的民族氣節(jié)。因此,作為歷史教師應在設計自己的教學時充分挖掘這些素材的有效成分,讓學生在獲得歷史知識的同時,也“潤物細無聲”般地受到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育的熏陶。
四、場景切換,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升華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把特點鮮明、可比性強的場景進行切換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點燃靈感的火花。通過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促使學生情感得到升華。如“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列強的侵華罪行”一課的教學中,講到火燒圓明園時,作了如下設計。場景一:播放了圓明園被燒毀前青山綠水,風景優(yōu)美的視頻,讓學生直觀感知這一中西結合、豪華壯觀的皇家園林。場景二:播放紀錄片《火燒圓明園》中的一個片段,該片段中有大量當事人的回憶,例如英軍隨軍的麥基牧師的回憶:“所有舉國仰為神圣莊嚴之物和其中歷代收藏的精美華麗的物品都付之一炬,化為灰燼了。當你目睹此種情況,自不勝悲從中來……世上沒有東西可以和他們比擬……”場景三:圖片展示今天我們看到的滿目瘡痍的圓明園遺跡,然后拋出問題:看了火燒圓明園的一幕幕,今天我們目睹圓明園的斷壁殘垣,你的內心感受是什么?很多學生一時間都陷入了沉默,陷入深思,甚至有學生眼眶含淚,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而接下來,學生對于內心感受的表達環(huán)節(jié)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這樣學生既學了歷史知識,又得到了情感上的升華,使歷史知識與思想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李大釗曾說過:“史學對于人生的關系,可以從知識方面和情感方面兩部分去說?!?可見對于歷史教學來說,傳授知識與情感滲透不可分割。而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情感教育的滲透甚至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思想教育來豐富歷史課堂。在歷史教學中,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以培養(yǎng)學生的美好情懷,發(fā)展學生的健康個性,使他們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