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華
摘要:思維心理學告訴我們,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當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能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順藤摸瓜的興趣,教學的目的就成功了一半。筆者依據(jù)實際教學過程中的體會和經(jīng)驗,對課堂提問的時機、方法、設計三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科學課堂;提問;時機;方法;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1-0008
目前初中階段學生基礎程度差別較懸殊,增加了教師在課堂中對提問把握的難度。提問多了,課堂紀律難以駕馭;提問少了,師生之間很難溝通。這就造成教師難以了解學生對所教知識的掌握程度。提問過難,程度較差的學生會感到不適應,久而久之就會失去聽課的興趣,造成學生中的兩極分化;提問過于簡單,則失去了提問的價值,也使學生對回答問題失去興趣。如何在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呢?其實,提問需要技巧,只有準確選擇提問時機,正確把握提問難度,巧妙運用提問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精心設計的提問從教學目的看:有利于形成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教學氛圍,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從教學情感看:有利于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促使他們參與學習,幫助他們理解和運用知識。
一、選擇恰當時機
提問是豐富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鍛煉學生聽說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在講解中適當?shù)夭迦胍恍┨釂?,可以有效地控制學生的注意力,既起到鍛煉學生思維與聽說能力的作用,又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正確把握提問時機,巧妙設問,及時吸引學生注意力,是體現(xiàn)教師教學的重要方面。
教師可在以下幾處進行提問設計:在導入新課時設問,以調動學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設問,既可以復習舊知識,又能引出新知識,有利于突出知識整體性;在接觸新知識的關鍵處設問,引導學生準確掌握知識實質;在學生學習遇障礙處設問,有利于突破知識的難點;抓住知識的疑點、模糊點、興趣點設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流暢性和靈活性。
二、運用多種方法
教師要活躍課堂氣氛,駕馭學生思維,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就必須靈活運用多種提問方法,常用的提問方法有以下幾種:
提問個別學生,由個別學生單獨回答某個問題。
提問整個小組,由小組成員集體討論,最后由小組代表回答,其他成員補充。
提問整個班級,由全班同學共同討論同一問題,各抒己見,最終得出統(tǒng)一答案。
提問是初中科學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手段,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完成了課堂上的學習任務,符合教學規(guī)律,值得大力提倡。教師在課堂上也應注意自己的言辭,對學生的回答應該給予正面肯定或否定,否定時應給出正確答案,評價要及時,評價可由教師評價,也可適當放手,讓學生評價。無論是教師評價,還是學生評價,都要體現(xiàn)激勵機制,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根本,從而提高問和答的質量。
三、設計巧妙合理
1. 問題要有趣味性
課堂提問要有趣味性。提問設計要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學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時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識。教師要著眼于課文巧妙的藝術構思設計提問,以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初中生的好奇和探究心理特別強。對同樣一個問題,如果變換一下提問的角度,使之新穎奇特,那么學生就會興趣盎然。
例如,在學習氧氣的性質時,筆者設計了以下問題:
“英國的動物學家康莫森在某國家的水塘里發(fā)現(xiàn)一種魚常浮在水面上,并向空中伸一伸頭,當時康莫森給這種奇怪的現(xiàn)象作了一個奇怪的解釋:這種魚浮在水面是為了嗅一嗅空氣中的氣味,因此給這種魚命名為‘愛嗅氣味的魚,現(xiàn)在人們稱其為‘嗅魚.根據(jù)你的估計,這種氣體究竟是什么?它具備哪些性質?”
對這樣的以故事為背景的科學問題,學生會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并由此聯(lián)想和進一步研究人類呼吸的原理。事實證明如果問題的情境建立在學生濃厚的興趣上必能使他們以愉快的心情探索問題的答案,激發(fā)思維的靈活性.在這種活躍的情境氛圍中設置的問題,能使學生由好奇立即轉入積極思維的狀態(tài),展開想象的翅膀面對充滿疑惑的問題,直至問題的最終解決。
2. 問題要有目的性
課堂提問應有明確的目的,便于有效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服務。問題應結合教學目的,圍繞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來進行設置。
例如,學習了歐姆定律后,學生對公式R=U/I常常產(chǎn)生錯誤認識,為此筆者設計了以下一組提問:
(1)某導體兩端加8V電壓時,測得電流強度是0.5A,導體的電阻是多少?
(2)若在導體兩端加16V電壓,測得的電流強度是多少?導體的電阻是否為原來的兩倍?
(3)根據(jù)公式R=U/I,我們可以說導體的電阻跟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通過導體的電流成反比嗎?
通過回答以上問題,學生理解了變形公式R=U/I。由此可見,問題的切入點通常應選在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鍵處,以及新舊知識的銜接處、過渡處和容易產(chǎn)生疑問的地方。提問應避免隨意性、盲目性和主觀性。
3. 問題要有針對性
學生能否積極地進行思維和語言交流與他們的思維是否受到“點撥”有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善于巧設疑,同時還要善于導疑、點疑。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陷入困境或對某個問題發(fā)生爭執(zhí)無法深入時,教師就要迅速而細心地分析學生成疑的原因,及時以適當?shù)姆绞近c破迷津。這時教師要根據(jù)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認知能力,預測學生學習新知識時可能產(chǎn)生的思維障礙,并通過巧妙的設疑,突破難點和關鍵,為學生學習(下轉第11頁)(上接第8頁)新知識做好鋪墊。
例如,人們生活在大氣中,卻從未感受到大氣壓強。讓初中生一下子接受大氣壓的存在,確實困難。在“大氣壓強”一節(jié)的教學中,如果教師做以下一個小實驗,教學效果將事半功倍。取大、小兩個試管,小的恰能套在大的里面,先在大試管中倒入半管水,然后把小試管插入大試管中,再把它們倒過來。當學生看到小試管不掉下來,反而不斷進入大試管時,就會驚訝地發(fā)出疑問:“小試管怎么不掉下來?”“是不是水把小試管吸進去了?”“是不是有一種什么力把試管推進去?”對這樣的疑問,學生怎能不積極思維,對其探究一番?
4. 提問要有整體性
提問要緊扣教材內容,通盤考慮,將問題集中在那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以利于突出重點、攻克難點。同時,組織一連串問題,構成一個指向明確、思路清晰、具有內邏輯的“問題鏈”。設計的問題要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聯(lián)系,而且要緊扣教材,重點突出,才能實現(xiàn)教學目標。
學習“大氣壓的測定”時,在筆者做完托里拆利實驗后,在學生疑惑不解時及時提出以下問題:(1)測得水銀柱的高度是76厘米,水銀柱產(chǎn)生的壓強是多大?(2)為什么托里拆利管中的水銀面比槽中的水銀面高76厘米?(3)實驗時如果玻璃管不豎直,對讀數(shù)有什么影響?(4)用內徑不同的玻璃管做該實驗,對讀數(shù)是否有影響?(5)實驗時,如果管內進入少量空氣,對讀數(shù)是否有影響?(6)這個實驗為什么不用水來做?如果用水來做實驗,玻璃管至少得多長?以上問題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不僅加深了學生對這個實驗的理解,而且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發(fā)他們積極地進行思考。另外,教師對授課中的“放”和“收”事先也要有計劃。當學生注意力分散時,可以通過巧妙的提問,把它集中起來;當學生的注意力持續(xù)地集中于某一問題而產(chǎn)生疲勞時,教師應該用巧妙的問題把它引開,從而使講課疏密相間、快慢結合,以保持學生聽課的興趣。
5. 問題要有探索性
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所提問題要具有一定的探索性,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多角度、多途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開拓思路,培養(yǎng)思維的發(fā)散性和靈活性。
例如,筆者在教學《溫度的測量》時,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兩人一組),每組發(fā)給一些裝純凈水的小瓶,有一根一端封閉的細玻璃管。請每組學生自制溫度計.然后請學生把自制的溫度計放入熱水中和冷水中。
提問:玻璃管中的有色水柱在熱水中為什么上升?在冷水中為什么下降?
學生回答:水會熱脹冷縮。
提問:這樣的裝置可否用來測液體的溫度?該裝置有哪些缺點?怎樣改進?
總之,教師的課堂提問既是一門學問,又是一種教學藝術,授課時不在于“多問”,而在于“善問”、“巧問”、“有效地問”。優(yōu)化、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使教與學達到水乳交融的和諧統(tǒng)一,真正引領學生將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合二為一。
(作者單位:浙江省上虞市章鎮(zhèn)鎮(zhèn)中學 3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