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淀
摘要:古典詩詞以凝練的語言、優(yōu)美的意境、飄渺的想象徜徉于青少年的情感世界之中。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樹立生命意識,激發(fā)愛國熱情,陶冶人格性靈。
關鍵詞:中職學校;古典詩詞;道德情感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2-0087-03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漢·毛萇《毛詩序》)
情感是中國古典詩詞的精魂。它是中國人心靈特質、民族集體無意識的藝術投射,一切人生的溫柔與憂傷、慷慨與悲涼都凝聚或彌散在這美妙的情感中。漫游于古典詩詞的海洋,徜徉于美不勝收、或濃或淡、或沉郁或飄逸的意境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某種自然物總是成為某種特定類型的情感、人格、意志的象征物、投射物。
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經(jīng)過數(shù)千年沉積下來的精髓。古詩詞之所以能經(jīng)受住時間的考驗,在詩歌長河中熠熠生輝,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詩歌表現(xiàn)了人類永恒的主題——情。詩歌本質上就是一種表達情感的藝術,詩人用“詩”這一特定形式來作為內心情感的載體,從而一吐為快。“詩言志?!保ā渡袝虻洹罚霸娋壡槎_靡。”(晉·陸機《文賦》)這些論述都精當?shù)仃U明了詩歌的本質就是抒發(fā)感情。所以,大凡優(yōu)秀的詩篇都是“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的產(chǎn)物”。學習優(yōu)秀的古詩文,不僅能讓學生積累國粹語言,又能使學生受到教育與啟迪,從而獲得情感的熏陶和教育。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的古典詩詞是一種充滿靈性的藝術,包含著豐富的情感。選入教材的詩歌,大多屬于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學作品,它所具有的情感性和審美性,適合培養(yǎng)豐富細膩的感情和健康美好的人性。
中職生的年齡階段處于道德形成的關鍵時期,中職教育應重視這一特殊關鍵時期。語文教育與道德教育有著天然的血親關系,在促進道德的形成上有天然的優(yōu)勢,這就要求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充分利用古典詩詞加強中職生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古典詩詞是中國歷代文人的成長史、發(fā)展史、心靈史。整個古典詩詞反映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心理發(fā)展史,呈現(xiàn)出古代文人墨客獨特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情感。
因此,加強詩詞教學中的情感培養(yǎng)與態(tài)度體驗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典詩詞借助凝練的語言描寫來表現(xiàn)詩人的感情,抒寫詩人的思想,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們可以依托的思想和情感的教育。閱讀中國古典詩歌史上留傳下來的那些洋溢著真情的偉大詩篇時,真摯的情感會給我們帶來審美的愉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它能以其優(yōu)美凝練的詩句帶給學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將真、善、美的種子播撒在學生的心靈之中。
中職學校古典詩詞教學中的道德情感培養(yǎng)的實施
(一)樹立生命意識,感悟生命意義,珍惜生存價值
在古詩詞中,不乏作者自殺或作品人物自殺的內容。如果教師在講述背景或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時未能正確導向,勢必使學生在形成世界觀和人生觀時產(chǎn)生迷惑甚至錯誤的思想。所以,教師尤其要注意對自殺這一行為的正確理解和引導。從我國第一個自殺的詞人屈原算起,很多文人騷客在大是大非面前,不惜以死抗爭,這與“士可殺不可辱”的儒家文化心理有很大關系。而文學作品中自殺的人物則是文人筆下塑造的典型。例如,《孔雀東南飛》中的焦仲卿與劉蘭芝,《梁?!分械牧荷讲c祝英臺,甚至西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他們?yōu)榱吮磉_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為了表達對愛情的忠貞不渝,選擇以血的代價來換取人們的覺醒。教師在引導學生注意這些文化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實的同時,不能忽視讓學生正視這樣一個事實:不管他們?yōu)槭裁醋詺ⅲ@都是一種逃避現(xiàn)實、消極處世的思想,是一種懦夫的行為。盡管有些文人的作品令后人矚目,但他們對生命的肆意虐滅卻遭到人們的鄙視。我們更應不失時機地讓學生知道,古今中外更多的作家在困難面前從未想過放棄,他們選擇了用堅強的意志與命運抗爭,從而閃爍出生命的光輝。如丈夫在戰(zhàn)亂中病死、自己流離失所的女詞人李清照;家破人亡、窮困潦倒的曹雪芹;因“烏臺詩案”被一貶再貶的蘇軾;被施以宮刑、忍辱負重的司馬遷等。這些文人都遭受了人生的挫折,卻愈挫愈勇,最終用手中的筆和生命之心譜寫了人生最強的音符。
生命是一種過程的體驗,在這種過程中展示生命多彩的一面。多種的生命形態(tài),多種的生命體驗,需要生命智慧來融合表達。生命意識是道德的一個重要方面,生命教育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部分?,F(xiàn)代社會在各種壓力的影響下,教育工作有時也會偏離人性主題,應利用古典詩詞體現(xiàn)古人對生命意義的感悟和對生命價值的珍惜,對中職生實施生命教育。要在教學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與古人對話,與時代對話,與生命對話,反思生命的意義,生存的價值,使學生形成豐富而舒展的個性,正直而剛健的人格,形成獨立、自由的價值主體,尊重人的生命和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對生命價值有樂觀的態(tài)度,充滿博愛的精神。
(二)激發(fā)愛國熱情,抒發(fā)民族自豪,增強社會責任
古代詩歌是古代詩人心靈世界的凝聚,我們用心體會就會被其無限魅力所吸引,情感受到無限感染和激發(fā),心靈受到滌蕩和震撼。只有真實情感才能感動人。比如,學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讀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時,無不心靈震撼,動情動顏!詩人面臨生存絕境,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寒士”,只要“天下寒士”得以要居庇護,自己凍死也心甘情愿。這種舍己忘私、關心他人安危的仁愛之心、博大胸懷,不僅令利己者汗顏,更是對當今學生的精神哺育。《莊子·漁父》中早就說過:“不精不誠,不能感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苯處熥约赫嬲秊榇硕鴦忧椋拍芤郧榧で?,以情傳情,絲絲縷縷牽動學生的情懷。
另外,屈原的《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詩中激烈的感情是對祖國災難的擔憂,是對民生疾苦的同情。陸游《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占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tǒng)一,為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來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zhí)著、深沉、熱烈、真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shù)人的共鳴。岳飛《滿江紅》:“怒發(fā)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詩中洋溢的愛國熱情必會感染到學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而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等的豪情壯志、氣吞山河的佳句,在教學中都能夠震撼學生的心靈,影響學生道德觀的形成,激勵他們不斷磨礪自己,揚帆啟航、直濟滄海。
(三)陶冶人格性靈,體悟道德意境
我國的古典詩詞講究“意在言外”,講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講求自我在與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蕩而生的某種“情趣”、“神韻”。這就是詩詞的意境美。詩的美,集中體現(xiàn)在意境中,意境是詩詞的內核。一方面,它是作家的虛構,實際并不存在,有著虛幻性;另一方面,它能讓人產(chǎn)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而且意境中總彌漫著某種情感。其實“意境”就是將作者的思想感情與生活場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意象是詩的基礎,意境是詩的畫面。詩情是詩的內涵。鑒賞一首詩必須從意象著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詩情。而意境也是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能誘發(fā)和開拓出豐富的審美想象空間的整體意象。我國古典詩歌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很多典型的意象,并賦予它們一些固定的意義。
如“露”就是一個在古典詩詞中反復出現(xiàn)的意象,在具體的詩境中大都是表示對人生短促的慨嘆。如“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古詩十九首》);“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阮籍《詠懷》);“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這“露”蘊含著幾多人生短暫、生命無常的悲涼而又無可奈何的深沉嘆息。又如“鷗鳥”原型,在具體的詩境中常是孤獨、自由人格的象征?!懊M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保ǘ鸥Α堵靡箷鴳选罚?;“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保ㄌK軾《卜算子·缺月掛疏桐》)。鷗鳥的獨來獨去、飄忽天地之間的特性與詩人心靈深處的孤高、傲岸、寂寞以及對人格自由獨立的向往和心靈流浪構成深刻的心理對位效應。
其實,意象的傳統(tǒng)審美習慣還有很多。例如:鴻雁——思鄉(xiāng),信使;杜鵑——薄命佳人、憂國志士,哀婉,至誠;鷓鴣——思鄉(xiāng),凄清;東籬——出塵脫俗之境;菊花——高潔品質等等。詩歌中的意象寄寓了豐富的歷史與詩人個人的文化內涵,是鑒賞詩歌的重要突破口。
對于有一定認知水平的學生來講,把握詩中的意象,從而體會意象中所寄寓的情感是學習古詩的重要目標。如杜甫《登高》的頷聯(lián)“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大筆淋漓,寫絕了登高所見之秋景,“無邊”,寫出林木的廣漠,見出秋色的蕭瑟;“蕭蕭”,形容風吹葉落的響聲,見出樹葉飄落的情景。“不盡”,寫出長江的源遠流長;“滾滾”,寫出江水洶涌翻騰的氣勢。讓學生都能夠有自己獨特的感受,用心的去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詩中表現(xiàn)的種種意象音韻悠長,壯闊雄渾,造成一種天下皆秋的蒼茫遼遠的藝術境界。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在這兩句詩中充分體現(xiàn)了“一切景語皆情語”的意蘊。
所以,面對古詩詞營造美麗動人的情感世界,教師如果能夠通過情感教學用詩意的情懷、詩意的語言來觸動學生的情弦,引導學生走進詩人的心靈,與詩人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真正體會情感的偉大和崇高,并將之內化為自己的情感,就會使他們的品德、情感、理想和信念得到升華。
結語
篇幅短小、構思靈巧的詩詞作品,往往是詩人靈感和藝術創(chuàng)造的結晶。古典詩詞充滿洋溢著的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好的精神,一種品格,一種操守和修養(yǎng),是帶著一種強大感發(fā)力量的,是能夠呼喚人心靈深處很多美好感情和高尚意趣的,是生生不已的。在古典詩詞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文資源,這是提升青少年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及塑造健全人格的良好素材。應通過古典詩詞教學,使學生受到人性的陶冶,心靈的滋養(yǎng),人生的啟迪,真正發(fā)揮語文教育的價值,實現(xiàn)“為人生”的語文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唐詩鑒賞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2]于漪.以情激情,體驗感悟[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5(7).
[3]唐宋詞鑒賞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
[4]張燕瑾,楊鍾賢.唐宋詞選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5]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M].北京:中華書局,1992.
[6]吳文年,舒銀根.新課標下的古詩文課堂教學策略淺談——從高考古詩文答題情況談起[J].江西教育科研,2007(1).
[7]高煥祥.人文教育理念與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