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濤
計算教學,一直以來都是數(shù)學教學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學生能否學好數(shù)學的先決條件,甚至有人將其與思考并稱為“數(shù)學的本質”?!稊?shù)學課程標準》賦予了計算教學新的內(nèi)涵,一改以往計算教學的枯燥乏味,使計算教學散發(fā)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稊?shù)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計算教學不但要關注學生的計算能力,還要關注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意識,以及自身的情感體驗。”
我校從2002年開始使用北師大版實驗教材,在十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對新教材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新教材強調(diào)將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上升到對“數(shù)感培養(yǎng)”的層面,從編排上也突出了計算的綜合運用以及算法多樣化的特點,將過去以算理教學為中心的教學編排模式改革為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線的學生主動嘗試、探究的系列活動。從表面上看是弱化了“算理”、減少了機械簡單式的重復練習,但并不是個別人認為的“弱化計算”,相反現(xiàn)在的新教材對學生的計算能力(尤其是綜合運用能力)的要求比以往更高、更活,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多數(shù)計算課課后的“試一試”“練一練”與例題相比不再是簡單的“機械重復”,更多的是“綜合與拓展”,學生要解決這些問題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快速地計算,可能還會涉及到“常用數(shù)量關系”“估算策略的運用”“統(tǒng)計知識”等。不少教師也感言:“計算和應用題放在一起,真是不好上!”
為了解決新形勢下遇到的問題,我做了大量的嘗試與研究,覺得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可以大大提高計算教學的課堂效率,促進學生成才。
一、以生為本,換位思考
上好一節(jié)課的標準不是簡單地將教材“灌給學生”,更重要的是通過我們的教學設計讓學生主動獲得發(fā)展,這樣的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與本節(jié)課相關的知識與能力上的發(fā)展。這就需要教師樹立科學的教學觀、學生觀,課堂教學設計要做到“以生為本”,教學活動要服務于學生的發(fā)展;需要教師學會“換位思考”,常常想想“學生從我這節(jié)課中能獲得什么?”而不僅僅是“這節(jié)課我要教給學生點什么?”。這一點對于計算課型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從低段到高段學生課前所能自學(或家長提前教授)的內(nèi)容往往以典型計算為主。如果課前30%的學生已經(jīng)學會今天的計算知識,這些學生通過我的設計能獲得哪些有用的東西?同樣其他70%的學生在這節(jié)課中除了能了解不同的計算技巧以外,是否也能在潛移默化中獲取更豐富的“營養(yǎng)”?通常,我們習慣于站在教師的角度思考問題,對于這些“核心問題”常常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而換位思考就需要教師課前做好“學情分析”,把握好“知識”與“數(shù)學素養(yǎng)”兩條主線。
例如北師大版教材一年級上冊《有幾個奶瓶》(“九加幾”)的教學中,我們學校的4位教師先后進行了“同課異構”的主題研討,部分教師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思路將“湊十法”強灌給了學生,學生圍繞9+6、9+4反復演練“口述計算過程”,當然學生的掌握情況比較好。后來我們反思,為何這樣的課堂顯得如此“抽象、枯燥”,部分學生甚至課前課后的變化并不明顯?研究中我們意識到:如果只站在教師的角度思考課堂,就容易造成“成人化”“思維過度聚焦”等“枯燥因素”,正如我們所觀察記錄的一樣,個別學生課前已經(jīng)會快速計算9+8=17,但課后卻變得更慢了,甚至于算錯?;蛟S我們忽略了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教師的刻意設計與學生個體的課前認知產(chǎn)生了“矛盾”,而這樣的“矛盾沖突”并沒有得到教師的關注與排解,才出現(xiàn)了這樣的現(xiàn)象。通過換位思考我們能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的課前計算多為“記憶型”的,這是一個優(yōu)勢資源,他們所缺乏的是科學有序的觀察與思考,缺少的是教師對自己已有經(jīng)驗的認可與幫助,缺少了交流的空間。有了這樣的思考,我們就會自覺地將“說算理” 調(diào)整為“在情景中觀察、操作、交流多種計算方法,在獲得良好情感體驗的基礎上感受“湊整”思想的快捷性,并學會用“湊整”的方法觀察、思考、計算。
二、解讀教材,突出練習
課程改革給一線教師沖擊最大的可能就是新教材與傳統(tǒng)教材有著很大的差異,很長一段時間,計算教學的許多編排差異令人不知所措,舊的經(jīng)驗促使我們很難將計算與應用問題相融合,我們長期以來習慣了“例題+仿例題練習+鞏固性練習”的編排模式,解讀教材以鉆研例題為主,也就忽略了對練習設計的解讀,從而造成了課時目標定位不準的問題層出不窮。計算教學該如何解讀教材,除了教參書所提示的問題以外我們應將更多的眼光投放在包括情境問題在內(nèi)的練習設計的分析上。做到以“單元”“小節(jié)”為單位進行集體備課,找出相關練習的層次、難度與共性,這樣的分析過程能幫助教師快速領會課堂教學中學生知識與學科素養(yǎng)的發(fā)展主線,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例如三年級的“兩位數(shù)的除法”教學中,只從教材提供的“情境問題”(傳統(tǒng)意義上的例題)中,我們會錯誤地認為教材有意刪減了中間有零的除法,部分教師新授課中回避了這個知識的討論,殊不知練習設計中教材早已隱含了這樣的知識點。忽略了針對練習的分析往往會讓我們節(jié)節(jié)課變得被動,甚至一味埋怨教材的種種“不合理”,造就了計算教學的低效化。
三、突出實踐,淡化說教
在使用新教材之前我們上計算課(尤其是第一課時)往往只局限于書上的幾個算式,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反復的“說教”上,要求學生一遍又一遍的敘述算理、算法。反思我們的課堂,40分鐘所有學生就完成了三四個計算練習,學到的只是“八股文”式的幾句話,這種說教式的計算教學在現(xiàn)在看來肯定是低效的。通過換位思考我們能明確一點:學生需要的是實踐的機會與空間。算理、算法的掌握不是只有背記、模仿才能實現(xiàn),大量、有效的實踐活動不僅能達到鞏固算理、算法的目的,同時也能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讓他們通過問題的解決獲得更豐富的體驗。
以前面提到的“九加幾”為例,我們可以讓整節(jié)課置身于一次次的實踐活動之中,課前我們可以利用兩個分別能容納10個物體的方格盒子設置觀察活動:讓學生快速說出兩盒中一共有幾個物體?說說你是怎樣看出來的?誰能上來擺一擺好讓我們一眼就能看出一共有多少個?這樣的活動放在例題之前能讓學生對“湊整”產(chǎn)生需求。例題教學中也可以將教師為主的簡單說教活動改為學生獨立嘗試、擺學具驗證、與同桌說說自己的方法等活動。而后的活動可以設計“圈一圈,數(shù)一數(shù)”“擺一擺,算一算”“擺一擺,還可以怎樣算?”等豐富的實踐活動,在此基礎上甚至還可以嘗試8+3、7+5等活動。這樣就強化了操作實踐活動的數(shù)學課堂,學生往往能夠獲得更加廣泛的發(fā)展。
四、增加追問,減少重復
計算課教學中我們?yōu)榱四芗皶r反饋學生的掌握情況,往往會采用單生問答的方式收集信息,或許是出于對學生過度擔心的原因,課堂上我們常??匆娊處熅鸵粋€問題反復詢問不同的學生,或者連續(xù)的幾個問題幾乎都是機械簡單的重復,而從學生那里獲得的回答都驚人的類似。一節(jié)課下來四十多位學生就只學會了一種方法,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技能“高度集中”,這樣的課堂我們認為是缺乏“創(chuàng)新思維”的課堂。究其原因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過多的重復會促使“眾從”心理的產(chǎn)生,因此,課堂上我們可以減少幾個重復性的問題(或習慣性地重復學生的發(fā)言),適當增加幾個“追問”“為什么?”“你還有不同的想法嗎?”“你的方法與別人不一樣,你是怎樣想的?”“剛才發(fā)言同學的想法都一樣嗎?區(qū)別在哪?”這些追問式的語言,這樣不僅能有效調(diào)動學生個體的深入思考,同時也能將學生群體的思維拓寬、激活。
新課程倡導廣大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新的形勢下,我們要真正轉變舊的教育觀念,廣開思路,堅定地樹立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學生的主人”的現(xiàn)代教學觀,不斷創(chuàng)新,使我們的教學工作更上一層樓,從而培養(yǎng)更多的人才。
(河南省新鄉(xiāng)市育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