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社會危機的產生與累積因素分析

      2014-03-14 15:58:47朱鵬趙紹成
      商業(yè)經濟研究 2014年7期
      關鍵詞:失范

      朱鵬+趙紹成

      內容摘要:當前中國社會危機在不斷加劇。社會危機的產生和加劇,是利益分化不公、社會結構失衡、社會失范、社會排斥等綜合合力引起的。這些因素最終使得政府統(tǒng)治的合法性受到削弱。政府需要強調改革不僅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更是身份社會向契約社會轉型,是農業(yè)文明向商工文明轉型,需要重塑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戰(zhàn)略目標,使得社會與政府達成戰(zhàn)略改革的共識,緊密結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實現(xiàn)人民群眾的合法性認同。

      關鍵詞:社會危機 利益分化 失范 社會排斥 社會剝奪

      社會危機產生的背景

      中國面臨著深刻的社會經濟轉型。市場轉型理論在對中國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過程中引起了重視和討論。中國學者孫立平、邊燕杰、李路路等圍繞市場轉型理論,對中國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進行了深刻探討和思考。博蘭尼將經濟制度主要分為再分配經濟、市場經濟和互惠經濟,這是有影響力、概況力的分析框架。撒列尼(Szelenyi)和科斯特羅(Kostello)在1996年指出,在東歐和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過程中,有三種市場滲入的類型:再分配經濟中的地方市場(1977-1985年的中國),社會主義混合經濟(1986年以后的中國),資本主義導向經濟。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勞動力配置是非市場化的,國家通過行政命令等方式對勞動力資源進行配置;在城鄉(xiāng)二元格局的背景下,城市居民的福利全部來源于單位,在居民之間是平均主義的,是平等的。農村的農民依靠農村合作社,依靠集體經濟收入,相互之間也是平等的。而改革開放之后,勞動力配置逐漸市場化,國家不斷出臺各種就業(yè)政策。有學者認為1978年以后,中國勞動力市場植入的制度安排主要有合同工制度和失業(yè)制度(彭華民,2007)。勞動者與國家政府的關系逐漸脫離,勞動者主要依靠自己和家庭謀求自己的福利。中國改革導致了混合經濟制度的出現(xiàn),再分配制度和市場制度共同發(fā)生作用,國家分配調節(jié)資源和市場分配調節(jié)資源并存(彭華民,2007)。

      中國當前的改革是歷史大趨勢的必然要求。許多人對中國當前改革與轉型的理解是不全面的,認為中國當前的改革只是從過去的計劃經濟向現(xiàn)在的市場經濟轉型,這場改革對于政治和文化沒有太多影響。但是當前中國的改革絕不僅僅是經濟改革,也是政治改革,而且是一場文明變革。張恒山(2010)認為中國正處于從農業(yè)文明向商工文明轉型的階段。由于中國的市場經濟改革才經歷短短的三十多年,市場經濟的根基還不堅實,這種還比較脆弱的市場經濟雖然正在推動著中國發(fā)生許多微妙的變化,但還沒有足夠的力量立即喚起相應的政治制度和文明。相反,市場經濟柔弱的根基時刻會受到代表舊傳統(tǒng)的政治力量的干擾和破壞。

      社會危機的表現(xiàn)

      (一)利益分化,利益分享機制失調

      “中國現(xiàn)代化發(fā)展戰(zhàn)略一直實行的是一種不平衡發(fā)展戰(zhàn)略,必然造成利益分配的不平衡。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包括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實行的是一種重點發(fā)展戰(zhàn)略,或者說就是不平衡發(fā)展戰(zhàn)略”(熊光清,2006)。

      在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地區(qū)和農民是改革的主要受益者。隨著改革從農村向城市轉移,在企業(yè)的改革過程中,原來再分配制度中的優(yōu)勢階層“嗅到”了改革的好處,大勢地參與到改革中來,他們不僅成為了改革的參與者,更成為了改革的推動者(李路路,2003)。他們逐漸成為了改革的主導者、掌握話語權、行動權的受益者。在市場經濟中,人們都是基于市場規(guī)則、基于平等交換等而行動的。但是由于人們之間的資源、資本、文化等差異性,其在“市場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差異,導致人們有不同的“市場狀況”,這決定著人們屬于哪個階級階層。

      中國從最初改革摸索階段到深化改革、進入常規(guī)階段,“重點發(fā)展戰(zhàn)略”的負面效應不斷顯現(xiàn)出來:“國家、社會、人和自然層面或者同一層面內部部分受益而其他部分受損的局面越來越嚴重,社會的發(fā)展因而不是一種和諧均衡的發(fā)展而在一定程度上是片面的、不平衡的發(fā)展”(熊光清,2006)。同時經濟和政治的力量的主導性在發(fā)生變化。學者通過研究得出共同結論:“隨著市場機制逐漸發(fā)展和擴展,基于市場的社會不平等將會大幅度提高”(李路路,2003)?;嵯禂?shù)的變化可以反映這種不平等。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jù),1978年中國的基尼系數(shù)為0.317,自2000年開始越過0.4的警戒線,并逐年上升,2004年超過了0.465。有些學者估計當前中國的基尼系數(shù)已經超過了0.5。當前,中國社會利益分化的特征是:從利益平均化到利益多極化、從利益依賴性到利益獨立性、從利益穩(wěn)定性到利益多變性(桑玉成,2002)。雙重不平等體制,即在社會主義混合經濟階段,市場機制所造成的社會不平等和再分配體制所造成的社會不平等是并存的(李路路,2003),使得中國不平等在不斷擴大,人民內部矛盾激化。國有企業(yè)與民營中小企業(yè)的沖突充分說明了這種矛盾。這種利益割據(jù),就出現(xiàn)了“國進民退”的情況。

      (二)社會階層結構失衡,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

      根據(jù)“市場能力”的不同而在市場中獲取不同的利益,人們也相應分化為不同的階級階層。但是中國當前的階級階層結構是失衡的,不利于社會團結、社會融合,不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按照社會學理論,“橄欖球”式的階級階層結構是最理想的模式,兩頭小,中間大,具有較強的彈性和穩(wěn)定性。這要求社會有比較強大的中產階級。但是中國當前的階級階層結構是倒丁字型。這種結構造成了持續(xù)的“社會結構緊張”?!啊鐣Y構緊張,是指由于社會結構的不協(xié)調,而使得社會群體之間的關系處在一種對立的、矛盾的或沖突的狀態(tài)下,或者說,社會關系處于一種很強的張力之中。在這樣一種狀態(tài)之下,社會矛盾比較容易激化,社會問題和社會危機比較容易發(fā)生”(李強,2005)。更關鍵的是一些特權階層形成,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去換得經濟利益。“一些干部通過權力尋租腐敗而聚斂了大量錢財,成為隱蔽的‘巨富群體。由于腐敗通常都是金錢和利益掛鉤,通過權錢交易,官員與廠商、企業(yè)主甚至黑社會結盟,把公眾的利益置之一邊,成為群眾最為痛恨的對象,并由此造成了嚴重的干群矛盾”(桑玉成、陳家喜,2006)。endprint

      (三)價值嬗變,社會失范

      隨著社會轉型的深化,社會出現(xiàn)了各種失范。改革開放以來,上訪事件、群體性事件、暴力犯罪事件不斷出現(xiàn),呈擴大化趨勢。有的人認同“國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占了白占”等觀點。文化出現(xiàn)斷裂,傳統(tǒng)的一些文化不斷被侵蝕,西方的一些價值觀念被簡單地、片面地照搬,而西方的這些價值觀念不一定適合中國實際,一些人習得了西方的極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等,“暴民”思想在部分民眾之間不斷泛濫?!霸凇磺邢蝈X看的錯誤導向下,利益成為人們交往和行動的基點,也成為人們道德評判的標準,‘笑貧不笑娼成為人們道德標準迷失的鮮明反映。一些傳統(tǒng)的美德如誠信與互助、奉獻、相互關愛等漸漸為人們所淡漠和遺忘,逐利化傾向凸顯,‘有利原則成為人際交往的主導性原則”(李強,2005)。當利益獲取和維權的制度性渠道沒有或失靈了,人們會形成一種越軌機制、模仿效應?!胺侵贫然鐣才排c制度化的社會安排具有對抗的性質,有助于失范的生長。非制度化安排的核心是形成一種與社會規(guī)范相悖的失范的規(guī)則。社會中的相當部分的力量可以運用這種實際生活中行得通的游戲規(guī)則,從而架空制度性規(guī)范。特別是當這種失范的規(guī)則能夠運行,在實際社會生活中起作用的時候,即失范力量相信按照失范規(guī)則行事可以獲得利益,同時能夠大大降低行動的成本,也具有穩(wěn)定性、持續(xù)性時,就會產生一種非制度化的社會預期。那么這種失范規(guī)則就會在事實上成為部分人認同、信奉的規(guī)則,并在以后的行動中不斷地復制這種行為”(朱力,2006)。在這種獎勵不遵守法律、踐踏法律的人、懲罰遵守法律的老實人的社會中,越軌行為必然泛濫。在這種“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遵守規(guī)矩就是傻瓜”的思想侵蝕之下,權力和經濟的邏輯架空了法律的邏輯。中國離法治社會距離還很遠。朱力(2006)提出政治市場化導致權力型失范,市場貪婪化導致財富型失范,交往工具化導致道德型失范。“規(guī)范貼現(xiàn)、相對剝奪感、壞榜樣效應均對失范機制的形成產生影響”(朱力,2006)。

      (四)分層機制變化,產生社會排斥和社會剝奪

      普通民眾,特別是弱勢群體,承擔了社會轉型、體制轉軌的成本。國家沒有給予他們相應的補償,或者給予的補償太少。社會保障不健全,而其福利制度還產生了新的排斥,特別是低保制度。低??梢岳斫鉃檎畬θ鮿萑巳旱难a償,但是弱勢人群連自己生存的基本來源——低保,都會被人剝奪。低保被一些不該得到的人通過某些途徑得到,應該得到低保的人群反而得不到。一些不該得到低保而獲得的人群中有的甚至是有產階層,這對于弱勢人群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人們逐漸產生了排斥感、剝奪感。人們被排斥出主流社會,成為邊緣人。分層機制的變化使一部分人在社會經濟地位上淪入相對剝奪狀態(tài),即喪失傳統(tǒng)體制下的既得利益或者未獲得充分的改革新收益。所謂相對剝奪地位,指的是某一個人或社會群體與同一社會的其他成員/群體相比較,所處的對有價資源占有較少或不占有的狀態(tài)(劉欣,2002)。他們作為中國的公民,卻沒有辦法參與到社會之中,或參與不足。他們不僅不能共享社會發(fā)展、經濟發(fā)展的成果,反而還處處受到排擠,受到蔑視、忽視、欺負等。彭華民(2007)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中國城市經濟制度轉型背景中,在福利三角制度互動過程中,就業(yè)制度和社會福利制度都是排斥新貧窮社群的制度原因。這種“制度性社會排斥”帶來的結果是他們在勞動力市場、社會福利和人際互動方面都存在參與不足和沒有參與的問題。這種被排斥、被剝奪的感覺在弱勢群體心中不斷累積。這種累積不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國家的長治久安?!半S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推進,在利益分化和群體分化的同時,各種社會群體的群體意識開始覺醒,表現(xiàn)為利益意識覺醒、自我維權意識彰顯、群體界別意識分明”(桑玉成、陳家喜,2006)。

      (五)社會保障不健全,社會控制機制失效

      社會控制的機制可分為強制性社會控制和非強制性社會控制。非強制性控制是一個社會穩(wěn)定的關鍵性機制。韋伯將統(tǒng)治分為兩種基本形式:“依仗命令”的強制性統(tǒng)治和“依仗利益狀況”進行的統(tǒng)治。依仗利益狀況進行的統(tǒng)治,是建立在市場基礎上,以“自由交易”為形式的統(tǒng)治(李路路,2003)。本文認為除了這兩種統(tǒng)治或控制方式之外,社會保障也是一種非強制性社會控制方式。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統(tǒng)治的安全閥,起著保護器、穩(wěn)定器的作用,即社會保障起著一定的社會控制的作用。

      現(xiàn)實情況是這幾種社會控制機制的有效性都不同程度地失效。首先,由于社會轉型,新植入的就業(yè)制度和下崗失業(yè)制度等使得政府與民眾的關系脫離開來。過去強而有力的的行政命令對于那些國家體制外的民眾失去了直接的有效性。行政命令對于那些國家體制內的民眾也存在效力的時間性、區(qū)域性,即行政命令只是在一定的時間和地點對這部分人群起作用。并且還存在一些人對行政命令的實施陽奉陰違,正如前面所說,這些人在體制內和體制外之間鉆空子,出現(xiàn)了權力型失范、財富型失范、道德型失范。其次,依仗利益狀況進行的統(tǒng)治也失去了正常施展的環(huán)境,從而受到極大侵蝕。地方政府變身成為廠商,從事市場活動;官員變身成為商人,利用手中的政治權力為自己謀取經濟利益。這些現(xiàn)象都惡化了正常的市場交換活動。再次,社會保障的安全閥功能還沒充分發(fā)揮出來。

      (六)政治體系的“合法性”遭受質疑,個體較難通過制度內渠道獲取利益

      韋伯是歷史上第一個對“合法性”進行比較系統(tǒng)分析的學者。“合法性的概念具有兩重含義:對于處于命令-服從關系中的服從者來說,是一個對統(tǒng)治的認同的問題;而對命令者來說,則是一個統(tǒng)治的正當性的問題。統(tǒng)治的正當性與對統(tǒng)治的認同的總和就構成了統(tǒng)治的合法性”?!绊f伯的合法性概念本身就包含著統(tǒng)治的一方對合法性的宣稱和被統(tǒng)治的一方對合法性的相信”,“韋伯學術的性質,那就是一門披上了科學外衣的權術哲學”(張康之,2002)。哈貝馬斯期望“超越合法性概念的思維陷阱”,對合法性的價值追問而告別韋伯以來的那種對于合法性問題的權術性謀求。

      張康之(2002)認為,“人類開始朝著全面覺醒的時代邁進,謀求合法性的事實判斷將為合法性的事實所取代”?;蛘哒f一種是統(tǒng)治階級自我宣稱的、自上而下的“合法性”,一種則是自下而上的、老百姓認同和信任政府的真正合法性,即孔子所說的“民信”。本文沿著“民信”的思想,對當前中國政治體系的合法性事實進行分析。當前民眾對中國政治體系的性質產生了疑惑,對政治統(tǒng)治的合法性產生了懷疑。由于前面所闡述的幾個方面的綜合影響,特別是特權階層的存在、官員的集體性腐敗等,有的民眾對于中國政治制度事實上姓社姓資產生了顧慮,對中國改革和發(fā)展的方向產生了疑問。endprint

      吳敬璉在首屆嶺南論壇上指出,改革發(fā)展30年情況下,國家不需要另起爐灶、再造一個頂層設計。可如今人們數(shù)典忘祖,忘了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中共十四大已經確定了市場經濟的定義,所謂市場經濟,就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有關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決定》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執(zhí)行,反而出現(xiàn)了歷史的倒退。政府對微觀經濟干預過多,權力對市場干預,對于價格的管控,造成了龐大尋租的蔓延,這個腐敗的蔓延,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政權的“民信”基礎不斷地被這些腐敗、國進民退、國家資本主義等負面的現(xiàn)象所侵蝕和動搖。這對于社會和國家都是非常危險的事情。正如前任總理溫家寶在國務院召開的第五次廉政工作會議所強調的,腐敗問題解決不好會人亡政息。那些領導干部公務員不遵從法定的規(guī)章制度,而是通過越軌甚至違法的方式去獲取經濟利益。這使得中國法治建設何其艱難。在這樣一種畸形的利益獲得規(guī)則的驅動下,人們不能或很難通過法定的制度內渠道獲得自己的經濟利益。在這種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下,就不能指望居民遵紀守法。為了自己的生存,在這種越軌行為的示范和誘導下,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的越軌式從眾行為會發(fā)生?;仡欀袊鴼v史,就會明白為什么中國法制建設搞不起來而潛規(guī)則四處橫行。如果這種趨勢繼續(xù)惡化下去,只會使得現(xiàn)有的法定的規(guī)章制度完全失效——一個再差的規(guī)則也總比沒有規(guī)則好——結果只會是人亡政息。

      總結和思考

      從國家內部而言,中國出現(xiàn)的利益分化、畸形的階級階層結構、社會排斥與剝奪、社會失范、社會控制機制的失效,使得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受到侵蝕。再者經濟全球化加劇著中國的風險和危機,中國面臨內憂外患。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告訴人們,矛盾是對立與統(tǒng)一,矛盾雙方會相互轉化。從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危機的發(fā)生也隱喻著新的發(fā)展機會(張成福,2003)。

      我們面臨的難題是設置一個既能贏得人們認同、又能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制度體制,做到公平正義能贏得人們的認同,這是最基本的,既做到公平正義,又做到社會豐裕、福利提升,這才能真正贏得人們的認同和支持。這需要政府不斷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要緊緊抓住中國五千多年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這是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主要精神源泉?;蛘哒f,中國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必須堅持自己的“路徑依賴”、“路徑選擇”。這條探求需要我們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覺”,通過長期而艱辛的求索和實踐,達到“文化自強”,使得中國的經濟文化處于世界前列。更為關鍵的是,政府和社會精英應當“促進這種政治體系在充分代表人民群眾利益的基礎上獲得合法性并超越合法性”(張康之,2002)。要讓人們理解和明白:中國的改革,不僅僅是從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轉型到現(xiàn)代的市場經濟,更是從傳統(tǒng)的身份社會轉型到現(xiàn)代的契約社會,從傳統(tǒng)的農業(yè)文明轉型到現(xiàn)代的商工文明。在贏得人民群眾的共識方面,必須要清除過去全能政府的錯誤,重新厘清社會與國家、市場與政府的關系,重塑市場經濟改革的目標和旗幟。必須要理性地、冷靜地認識到,歷史的大趨勢是不可阻擋的,但是道路又是曲折和漫長的,中國的改革是一場長時期的艱辛的歷史工程,它的成功首先需要全體人民意識到這個基本事實并堅定不移地向這個方向努力。在經濟建設方面,要重新進行頂層設計,充分發(fā)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發(fā)揮民間中小企業(yè)的優(yōu)勢。關于國有企業(yè)改革,必須堅持和繼續(xù)推動國有經濟的戰(zhàn)略性調整,推動國有經濟從一些無關緊要的競爭性領域退出,堅持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四中全會《關于國有企業(yè)改革和發(fā)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戰(zhàn)略,實現(xiàn)國有企業(yè)應有職責的回歸: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大型國有企業(yè)、基礎設施和重要自然資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在政治建設方面,克服過去全能政府、集權政府的左傾思想,樹立有限的有力的“積極政府”,劃定政府合理權限,“強化政府在社會公共領域內作為規(guī)則的制定者和裁判員的權威以及在其合理權限內的各項職能”(袁祖社,2003)。

      參考文獻:

      1.李路路.再生產的延續(xù)—制度轉型與城市社會分層結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彭華民.福利三角中的社會排斥—對中國城市新貧窮社群的一個實證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張恒山.略論文明轉型[J].學術交流,2010(12)

      4.熊光清.當前中國社會風險形成的原因及其基本對策[J].教學與研究,2006(7)

      5.桑玉成.利益分化的政治時代[M].學林出版社,2002

      6.李強.“丁字型”社會結構與“結構緊張”[J].社會學研究,2005(2)

      7.桑玉成,陳家喜.群體分化與政治整合[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6(3)

      8.朱力.關于社會失范機制的探討[J].社會科學研究,2006(5)

      9.朱力.變遷之痛:轉型期的社會失范研究[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10.劉欣.相對剝奪地位與階層認知[J].社會學研究,2002(1)

      11.張康之.合法性的思維歷程:從韋伯到哈貝馬斯[J].教學與研究,2002(3)

      12.張成福.公共危機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與中國的戰(zhàn)略選擇[J].中國行政管理,2003(7)

      13.袁祖社.權力與自由—市民社會的人學考察[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endprint

      猜你喜歡
      失范
      當今社會孝道倫理失范探析
      青春歲月(2017年1期)2017-03-14 02:31:16
      芻議高校檔案管理失范及對策
      官員該如何守住道德底線
      人民論壇(2017年5期)2017-03-07 02:14:50
      “讀題時代”網絡新聞標題的失范與規(guī)范
      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網絡話語權的實現(xiàn)及其引導
      東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22:26:38
      我國基層政府行政倫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商(2016年30期)2016-11-09 09:24:31
      我國新聞媒體報道失范及對策
      課堂教學文化失范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10期)2016-03-24 13:47:52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問題的成因淺析
      科教導刊(2015年35期)2016-01-14 02:53:46
      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思考
      灵璧县| 宣恩县| 大同市| 宜城市| 双辽市| 高清| 阳西县| 买车| 泰安市| 揭阳市| 光山县| 德钦县| 旬邑县| 永年县| 依安县| 辉南县| 疏勒县| 凯里市| 尼勒克县| 安新县| 平陆县| 阳高县| 长寿区| 凤凰县| 安乡县| 宿迁市| 海林市| 抚州市| 大石桥市| 西盟| 石阡县| 嘉鱼县| 修水县| 东乌珠穆沁旗| 天津市| 海盐县| 民和| 常德市| 太原市| 汉寿县| 高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