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
摘 要 主觀幸福感是表征一個人生活質量好壞的綜合性心理指標,近年來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不斷得到深化,推進了人們對幸福的認識,為提升公民幸福感提供了重要啟示。
關鍵詞 主觀幸福感 幸福指數(shù) 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B82-069 文獻標識碼:A
Subject Well-being Research and Its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ZHANG Fan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Abstract Subject well-being is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rehensive psychological indicators of the quality life of a person, the study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have been deepened in recent years, to promote the awareness of people's happiness, provided important inspiration to enhance a sense of well-being of citizens.
Key words subject well-being; happiness index; psychology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實現(xiàn)“人民幸?!钡恼n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最根本的是要實現(xiàn)人民幸福,這也是中國人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幸福是人類一切企求的最終目的,對幸福的研究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議題,許多先哲都曾對幸福做過探討。主觀幸福感為幸福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對實現(xiàn)公民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
1 主觀幸福感的基本內涵、評價及相關理論
1.1 主觀幸福感的基本內涵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簡稱SWB)的研究源自1958年“生活質量”(quality of life)概念的提出。生活質量的本質是一種主觀體驗,它包括個人對于一生境遇的滿意程度、內在的知足感,以及在社會中自我實現(xiàn)的體驗。這一概念提出后,受到社會學、心理學、經(jīng)濟學等多個學科研究者的關注,并逐步分化為兩種取向,即對客觀生活質量的研究和主觀生活質量的研究。其中,對主觀生活質量研究側重于對人的態(tài)度、期望、感受、欲望、價值等方面的考察,著眼于人們的幸福體驗,也就是所謂的“主觀幸福感”研究。
1967年,威爾遜(Wanner Wilson)出版了《自稱幸福的相關因素》一書,標志著對主觀幸福感的理論研究達到了較高水平?!蹲苑Q幸福的相關因素》的公開發(fā)表40多年以來,人們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進行了系統(tǒng)推進并取得了豐碩成果。20世紀末,積極心理學成為一種新的研究思潮并得到了深入推進,幸福感作為積極心理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更加受到重視。幸福的研究涉及哲學、社會學、倫理學和心理學等眾多學科,積極心理學側重于從個體的立場和主觀感受來研究人們的幸福感,即主觀幸福感。關于主觀幸福感的概念存在多種觀點。多數(shù)研究者較為認同愛德·迪納(Ed Diener)提出的概念,即:主觀幸福感作為積極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xiàn)了一個人按照自己確定的標準對自己生活質量狀況作出的總體性評價,它是反映一個人內心對生活質量狀況認知的綜合性指標。由于一個人對自己生活質量狀況的認知和評價與其對自己生活質量期望程度的高低有關,因此,主觀幸福感是內在心理因素與外部誘導因素相互影響所形成的一種較為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一般認為,主觀幸福感由生活滿意度和情感平衡兩個部分組成。生活滿意度作為主觀幸福感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xiàn)了一個人對生活質量狀況的綜合性判斷,它不同于情感評價,是衡量主觀幸福感的重要認知因素和有效評價指標。
1.2 關于主觀幸福感的評價
主觀幸福感作為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具有幾個顯著特征:①一是主觀性特征。對主觀幸福感的評價是個體依據(jù)自己確定的標準而不是用他人的標準進行的;二是穩(wěn)定性特征。個體對生活滿意度和情感體驗的衡量是長期的,這種評價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三是綜合性特征。對主觀幸福感的評價包括情感體驗、生活滿意度認知等諸多方面,是一種系統(tǒng)性、整體性的評價。主觀幸福感所具有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對其進行評價的特殊性。從近年來學界研究的情況看,對主觀幸福感的量度有多項指標,概括而言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認知性評價。主要是對個體的生活質量情況的整體性評價,也就是生活滿意度。二是情感評價。主要包括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兩個方面的情感體驗。②已有的研究認為,生活滿意度評價是衡量主觀幸福感的關鍵性指標,與其他評價指標相比是更有效的、肯定性的衡量標準,是測度主觀幸福感的最優(yōu)指標。③
1.3 主觀幸福感研究的相關理論
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提出了多種理論。從主觀幸福感的評價因素來看,生活滿意度是一個可用來描述人們生活環(huán)境和幸福的更綜合且更有意義的指標,成為評價主觀幸福感的關鍵要素,對與生活滿意度相關性強的理論的研究更具實際意義,在這些理論中與生活滿意度相關性較高的主要有:一是期望值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個體對于主觀幸福感的評價是基于某一特定的標準,這個特定的標準即是個體的期望目標,通過與這個標準進行比較反映個體主觀幸福感的高低。這一理論也提示人們,不能對個體的生活滿意度寄予過高期望,否則會對個體帶來負面影響。④二是社會比較理論。這一理論發(fā)展經(jīng)過了一個長期的發(fā)展過程。從早期社會比較理論的觀點來看,一個人與其他人進行比較,倘若對比的結果比其他人好,那么就會認為自己是幸福的,反之,倘若比較的結果比別人差,那么就會認為自己是不幸福的。從時間的角度來看,一個人把自己當下的狀況與從前相比較,倘若自己的情況比過去好,那么就認為自己幸福,倘若自己的情況比過去差,那么就認為自己不幸福。在社會比較的過程中,有一個因素特別重要,這就是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樂觀的人常常愿意向不如自己的人比較,因為這種優(yōu)越感而感受到比較高的幸福感,悲觀者則完全搞相反,由于對比的挫折感而得不到幸福感。從個體收入的角度來看,生活滿意度的高低與個體的收入水平呈正相關,但與社會的平均收入水平呈負相關。三是評價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一個人主觀幸福感的高低受多種判斷標準的影響,這些標準與幸福感相關性的強弱程度部分地取決于個人的個性、文化和價值觀。近年來,文化層面對幸福感的影響成為主觀幸福感研究取得最新進展的重要領域之一。
2 主觀幸福感研究對提升公民幸福感的啟示
主觀幸福感研究改變了人們對幸福的傳統(tǒng)認識,為公民幸福感的評價與實現(xiàn)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從而為政府進行政策設計、推動社會發(fā)展提供了重要參照,從中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其一,既要強調主觀幸福感也要重視客觀幸福度,以推動經(jīng)濟發(fā)展奠定主觀幸福感的物質基礎。近年來,幸福指數(shù)作為衡量民眾幸福的直觀指標數(shù)值,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社會發(fā)展評價尺度。幸福指數(shù)包括主觀和客觀兩類,前者反映人民群眾需要的客觀滿足程度,后者體現(xiàn)人民群眾對目前生存生活狀態(tài)的主觀感受和評價。必須辯證看待客觀幸福度和主觀幸福感的關系。人的主觀感覺離不開一定的客觀條件。當前,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仍然是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根本任務,發(fā)展仍然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我們既不能像過去那樣過分注重GDP,但也不能不要GDP,需要探索用新的衡量指標來評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情況,堅持以人為本,實現(xiàn)科學發(fā)展,為主觀幸福感奠定堅實的現(xiàn)實基礎。
其二,更加重視推進社會公平正義,以解決收入分配領域的不平等彌合主觀幸福感的社會比較差距。美國學者伊斯特林的研究指出,中國30多年的發(fā)展盡管所有群體的收入都上升了,但是中國轉型期更明顯的特征是收入不平等的惡化。在轉型過程中,平均主義遭到否定,對于那些低收入和低教育水平的階層來說,其生活滿意度呈現(xiàn)了較大幅度的下降趨勢,但對于那些高收入、高教育水平階層則是另一種景象,處于收入分配最上層三分之一的人們的生活滿意度在增加。中國歷來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思想傳統(tǒng),分配不均對生活滿意度的負面影響較強,是當前人們幸福感降低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須正視收入分配領域的突出矛盾,積極采取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領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抑制收入差距的擴大,更加重視公平,調整、優(yōu)化政策組合,推進全社會走向共同富裕。
其三,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以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網(wǎng)絡體系減少幸福感負相關因素的影響。就業(yè)與社會保障是決定生活滿意度的關鍵因素,由于目前中國社會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普通百姓不得不自行應對自己的生老病死,這種擔憂直接降低了人們的幸福程度。入學難,看病難、房價高等社會問題都是導致生活滿意度下降和不幸福的具體表象。百姓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應成為新一輪改革的重點關注的方向,這就要求把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放在改善民生上。推進政府職能有實質性的轉變,讓政府更好地承擔和履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職責,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實現(xiàn)均等化,更好地改善公共服務。通過改革使國力更強、發(fā)展更好,百姓的生活有實實在在的改善,一些突出的社會矛盾能夠得到化解,不斷提升公民的幸福指數(shù)。
其四,更加關注個人價值與公共決策的聯(lián)系,以促進個體能力的提升推動實現(xiàn)勞動創(chuàng)造幸福。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同時也與主體自身狀況密切相關。19世紀德國無產階級思想家、空想社會主義者威廉·魏特林(Wilhelm Weitling)在《和諧與自由的保證》中指出,滿足是一種出于自然的欲望和能力之間的和諧感?!耙粋€人只有感到滿足才能感到幸福,而一個人只要別人所具有的他也能具有,就能感到滿足。因此愈是使社會里每個人都有可能得到其每個他人所有的一切,這個社會也就愈是滿足,并從而也就愈是幸福”。⑤這就提出了個體能力與實現(xiàn)幸福感的關系問題。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chuàng)造的,個體能力的提升是實現(xiàn)幸福的重要途徑。同樣,幸福又會進一步提升個體的主觀能動性。2013年全球幸福指數(shù)報告指出,幸福感具有良性邊際效應,幸福的人們更長壽、更富生產力、賺錢更多,公民職責也履行得更好。個人能力與幸福感的這種良性互動關系昭示,政府在政策設計上要重視消除造成能力不平等的各種因素,個體在不斷完善自己的基礎上,通過辛勤勞動來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注釋
① 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5(3):542-575.
② 段建華.主觀幸福感概述.心理學動態(tài),1996(1).
③ 吳明霞.30年來西方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理論發(fā)展.心理學動態(tài),2000(4).
④ 陳姝娟,周愛保.主觀幸福感研究綜述.心理與行為研究,2003(3).
⑤ [德]威廉·魏特林.和諧與自由的保證.商務印書館,200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