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翻譯策略與翻譯文學經(jīng)典化

      2014-03-29 05:42:32王恩科
      當代外語研究 2014年5期
      關鍵詞:德伯小說集叢刊

      王恩科

      (貴州師范大學,貴陽,550001)

      1.引言

      翻譯文學經(jīng)典化研究是跨學科研究的新嘗試,不僅拓展了翻譯研究的領域,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翻譯研究。不過到目前為止,翻譯文學經(jīng)典化研究的成果還不多,而且不少重要成果聚焦翻譯文學經(jīng)典化的客體——譯本之外的社會文化因素(廖七一2004;查明建2004;胡安江2008;Venuti 2008;等),對經(jīng)典化的客體本身關注不夠。翻譯文學是跨語言、跨文化的產(chǎn)物,其經(jīng)典化是十分復雜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既與特定的社會文化因素密不可分,也與翻譯文學這一客體休戚相關。因此對翻譯文學經(jīng)典化的全面認識,既需要研究譯本之外的社會文化因素,也需要充分關注譯本的生成過程及其特點。翻譯文學作為文學大家族中的一員,既遵從文學經(jīng)典化的一般規(guī)律,也有自身與眾不同的獨特品格(王恩科2011)。這些獨特品格緣于翻譯文學跨語言、跨文化旅行的獨特經(jīng)歷,而譯者在其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翻譯文學能否實現(xiàn)經(jīng)典化,從譯者的角度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語言功底和文學修養(yǎng),但除此之外,另一個制約因素卻常常為人們所忽視,那就是譯者的翻譯策略。在中國翻譯文學史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不同的譯者,即使語言功底和文學修養(yǎng)等個人素質(zhì)相當,但由于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其譯作在經(jīng)典化道路上的命運卻大相徑庭。因此,研究譯者的翻譯策略選擇與翻譯文學經(jīng)典化的關系,不僅可以正確認識翻譯文學史中的部分奇特現(xiàn)象,也有助于將翻譯文學經(jīng)典化研究推向深入。

      2.《域外小說集》與《叢刊》的對比

      我國翻譯文學史上不乏比例:兩部譯作選材相似、出版環(huán)境相近,譯者語言和文學修養(yǎng)相當,但譯作的命運卻極不相同。盡管翻譯文學與原創(chuàng)文學相比,其經(jīng)典化的制約因素更加復雜,但上述的眾多相似卻在一定程度上將復雜問題簡單化,使我們有可能集中注意力去分析其中的不同和差異,更加客觀公正地認識翻譯策略與翻譯文學經(jīng)典化的關系?!队蛲庑≌f集》與《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刊》(以下簡稱《叢刊》)、郭有守翻譯的《無名的裘特》①與張谷若翻譯的《德伯家的苔絲》正是這樣兩組耐人尋味的例子。

      《域外小說集》是我國最早的外國短篇小說集之一,被一些學者認為是“魯迅在近代翻譯文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譯作(郭延禮1997:445),因而“該書的推出成為中國翻譯界的一件大事,屢屢為史書所提及”(方華文2005:141);并進而“成為翻譯文學的經(jīng)典”(李寄2008:45)。事實果真如此嗎?且看王宏志(1995:51)的論述:

      他[魯迅]寫給增田涉的信里,談到《域外小說集》時,用了“大為失敗”來形容這次努力,……但無論如何,說“它的實體與精神,都為中國文化史雕刻了不可磨滅的印痕”,是過于夸大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今天人們對《域外小說集》的重視,是一個后來因為隨著魯迅形象的膨脹而給人為建造出來的神話,放在晚清的時代背景里,《域外小說集》是微不足道的,甚至可說是從沒有存在過似的;事實上,從可以見到的材料中,并未見到當時的文獻里有人提及《域外小說集》,即使是人們的回憶錄里,也沒有什么人說過曾經(jīng)怎樣地受到《域外小說集》的感動或影響,因此,說它“是我國新時期文學翻譯運動史上的第一只春燕。它為我國五四運動前后的文學翻譯運動指明了方向,并給予當時和繼起的文學翻譯家以重大影響”,是沒有根據(jù)的。

      廖七一(2010:239)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

      不可否認的是,由于主流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人們將魯迅政治和思想上的影響延伸到翻譯研究,致使《域外小說集》超越魯迅其他相對成功的譯作而成為翻譯研究界討論的熱點,夸大其對當代翻譯發(fā)展的意義與影響。這不能不說是中國翻譯研究的一種尷尬。

      單正平(2006:249)在論及魯迅的文學翻譯時指出,魯迅的譯作“大多數(shù)被后來的譯本取代,魯譯基本上從日常閱讀中退出”。既然如此,那么并不怎么成功的《域外小說集》即便“一印再印”,“收獲巨大的學術關注”(李寄2008:45),也很可能是“人們將魯迅政治和思想上的影響延伸到翻譯研究”的結(jié)果,的確“不能不說是中國翻譯研究的一種尷尬”。因此,忽視歷史事實,“將魯迅政治和思想上的影響延伸到翻譯研究”,將《域外小說集》視為“翻譯文學的經(jīng)典”,與史實不符,也難以令人信服。

      與《域外小說集》的命運不同,周瘦鵑的《叢刊》在1917年出版前曾報教育部審查,擔任審查任務的周氏兄弟對《叢刊》大加贊賞,稱其為“昏夜之微光,雞群之鳴鶴”(周瘦鵑1987:1)。該書出版后多次再版,即使在它初版70年后的1987年,岳麓書社仍將它納入“舊譯重刊”叢書予以重印。郭延禮(1997:439)指出:“周瘦鵑的譯文通暢流美,無詰屈聱牙之弊”,并舉例說明,其贊美之意充滿字里行間。

      《域外小說集》與《叢刊》同為短篇小說譯文集,但出版后的命運卻如此懸殊,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讓我們從小說集的內(nèi)容入手吧。

      晚清翻譯目的是救亡啟蒙、開啟民智;讀者對象群是“出于舊學而輸入新學”的開明知識分子。無論是政治小說、偵探小說、科學小說還是言情小說、黑幕小說,其目標都是為了喚起國人的愛國熱情和尚武精神,對此譯界已有不少的論述。(廖七一2010:215)

      盡管有些學者在論及《域外小說集》的內(nèi)容時,引用魯迅《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中的一段話來說明,“《域外小說集》重點介紹了北歐和東歐弱小民族國家的作品。目的在通過這類作品的譯介,以引起當時遭受帝國主義侵略的中國讀者的共鳴”(郭延禮1997:447-448)。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廖七一(2010:217-219)在仔細研究了《域外小說集》后指出,“從小說的具體內(nèi)容來看,所選16篇小說能直接與民族‘叫喊與反抗’聯(lián)系起來的,沒有一篇。……而是與國家或民族沒有太多關系的個體生命和帶有普遍意義的人性,亦即夏尊佑、梁啟超所謂的超越地域和種族而存在的‘公性情’”。然而,“……當時小說熱點又以政治小說、科學小說、偵探小說,而能直接演變?yōu)閼?zhàn)斗號角的作品,或直接與當時政治情勢相關的作品,自然特別受到青睞。但《域外小說集》描寫的內(nèi)容……與當時讀者的想象差距太遠”。如此看來,《域外小說集》內(nèi)容脫離當時的社會需要似乎是其未能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那么《叢刊》的情況如何呢?該書收入歐美短篇小說譯文50篇,其中英國部分最多,共18篇,除了柯南道爾的《黑別墅之主人》反映普法戰(zhàn)爭中法國抵抗普魯士入侵,屬于愛國題材,能夠喚起被侵略、被壓迫的中國人民的反抗意識外,其余17篇或描寫情感糾葛,或講述冒險傳奇,或虛構(gòu)鬼怪故事。英國部分之外的其余32篇中,基本屬于愛國題材的也只有為數(shù)很少的幾篇,如《男兒死耳》、《傷心之父》、《功罪》、《恩歟怨歟》等。通覽《叢刊》,盡管其中有極少數(shù)篇目屬于愛國題材,但在煌煌三冊50篇的譯作中畢竟只占很小比例。所以就小說集的內(nèi)容而言,《叢刊》與所選16篇小說“沒有一篇”“能直接與民族‘叫喊與反抗’聯(lián)系起來的”《域外小說集》十分相似(同上:217),基本上也是屬于“公性情”之類。

      就出版的社會背景而言,《域外小說集》與《叢刊》也很相似?!秴部烦霭嬗?917年,雖然比《域外小說集》晚了8年,而且腐朽沒落的清王朝也被中華民國所替代,但中華民族面對列強蹂躪、救亡圖存的歷史命運并沒有多大的改變。如果說“晚清翻譯目的是救亡啟蒙、開啟民智”(同上:215),那么經(jīng)過晚清和民初轟轟烈烈的西學東漸,翻譯的“啟蒙”任務基本完成,“開啟民智”作為中國現(xiàn)代化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翻譯的任務依然任重道遠。中華民國的建立雖然終止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但東西方列強對我國的侵略不僅沒有因此停止,反而由于軍閥混戰(zhàn)而越演越烈;加之軍閥連年混戰(zhàn),生靈涂炭,民不聊生,“救亡”作為中華民族的當務之急,便在民初增加了清末所沒有的新內(nèi)涵。也就是說,《叢刊》出版時的民國初期,除了“啟蒙”之外,“救亡”和“開啟民智”依然是翻譯的主要目的。上述分析顯示,盡管《叢刊》和《域外小說集》出版時間相隔8年,但翻譯在當時中國社會所具有的主要目的沒有重大改變,所以說它們出版時的社會環(huán)境非常相似。

      譯者的語言功底和文學修養(yǎng)一直是翻譯文學研究關注的重要內(nèi)容,那么《域外小說集》與《叢刊》的情況如何呢?

      1909年《域外小說集》出版時周氏兄弟尚未名震文壇,但從他們不久便脫穎而出成為一代文豪的情況看,他們那時就具有了極高的文學造詣。精通外語是優(yōu)秀譯者的另一個重要條件,在這方面周氏兄弟也極具優(yōu)勢。魯迅于1902年赴日本留學,到《域外小說集》出版時留學日本已經(jīng)8年,其日語水平和修養(yǎng)一定不俗。周作人于1901年至1906年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學習,當時專業(yè)科目均用英文教科書,其英文水平可想而知;后來他于1906年赴日本留學,至《域外小說集》出版時留學日本也已經(jīng)4年了??梢钥隙?,周氏兄弟的求學和留學生涯為他們奠定了堅實的外語基礎。此外,魯迅早在1903年和1906年就從日文分別轉(zhuǎn)譯了法國通俗文學家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月界旅行》(1903)和《地底旅行》(1906)。與魯迅相比,《域外小說集》的主要譯者周作人不僅很早就開始了文學翻譯,而且到該小說集出版時已翻譯中長篇小說多部(郭延禮1997:455)。這說明,周氏兄弟不僅具有深厚的外文功底和很高的文學修養(yǎng),也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文學翻譯經(jīng)驗,為《域外小說集》獲得成功準備了十分充足的有利條件,然而就連魯迅自己也不得不承認《域外小說集》“大為失敗”。與一代文豪周氏兄弟相比,《叢刊》的譯者周瘦鵑就不具備如此多的有利條件。周瘦鵑曾在上海民立中學讀書,但因病輟學,因此無論中文還是英文造詣都相當有限。在《叢刊》出版前,周瘦鵑曾發(fā)表過幾部譯作(郭延禮1997:438),但無論外文水平、文學造詣、翻譯經(jīng)驗和社會著名度都無法與周氏兄弟相提并論。

      就翻譯策略而言,《域外小說集》與《叢刊》的差異也是明顯的。郭延禮(1997:452)在論及《域外小說集》失敗的原因時指出:

      魯迅的譯文是用的較艱深的文言,讀起來難免詰屈聱牙,而看慣了中國式譯文的讀者,對于直譯的文章一時還看不慣,這是失敗的原因之一;另方面,當時人們還不太習慣于讀短篇小說,如魯迅所說,“以為他才開頭,卻已完了?!碑斎唬罡镜脑蜻€是:用文言翻譯外國小說困難極大,此路是行不通的。

      《域外小說集》失敗的根本原因果真是由于譯者使用了文言嗎?我們先看看魯迅給增田涉的信中就《域外小說集》發(fā)表的看法:“當時中國流行林琴南用古文翻譯的外國小說,文章確實很好,但誤譯很多。我們對此感到不滿,想加以糾正,才干起來的,但大為失敗”(轉(zhuǎn)引自郭延禮1997:452)??梢姡斞傅男砰g接否定了使用文言導致失敗的觀點。既然“林琴南用古文翻譯的外國小說”在“當時中國流行”,而且譯文還“確實很好”,那怎么能說用文言翻譯外國小說就“此路是行不通的”呢?廖七一(2010:213)在分析《域外小說集》的語言時指出,“用文言翻譯短篇小說在當時是主流的翻譯規(guī)范”。因此可以肯定,《域外小說集》失敗的根本原因不在文言的使用,而在于使用什么樣的文言和如何使用文言。錢鐘書(1984:279)在《林紓的翻譯》一文中指出,“林紓譯書所用文體是他心目中認為較通俗、較隨便、富于彈性的文言?!北M管《域外小說集》比林譯最初幾本小說的出版時間還稍微晚一些,但“魯迅的譯文比林紓的還要古奧……《域外小說集》的文字古奧,不僅魯迅自己承認,而且也為許多論家所公認?!敃r的文言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明顯的淺白化傾向,林譯說部的語言就不太深奧難懂”(廖七一2010:213)?!啊队蛲庑≌f集》翻譯語言的‘詰屈聱牙’、‘句子生硬’、‘行文生澀’……魯迅的譯文比林紓的還要古奧(前面己作比較);難怪有學者稱《域外小說集》的語言觀是一種‘保守后退的回流’”(同上:234)。《叢刊》雖然也主要使用文言,卻與《域外小說集》形成鮮明的對照?!爸苁甍N的譯文有文言,也有白話。以《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刻》為例,其中白話譯文約占三分之一,多數(shù)系淺近的文言。一般說,周瘦鵑的譯文通暢流美,無詰屈聱牙之弊。”(郭延禮1997:49)

      對比顯示,《域外小說集》與《叢刊》在選材上基本都是“公性情”類的小說,出版時的社會環(huán)境相似,譯者的外語修養(yǎng)、文學功底和翻譯經(jīng)驗優(yōu)劣明顯。這樣的對比結(jié)果使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期待,《域外小說集》將比《叢刊》獲得更大的成功,并有可能進而完成經(jīng)典建構(gòu)。然而它們的命運卻完全出乎預料,這除了翻譯策略上的差異,還會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嗎?

      3.《德伯家的苔絲》和《無名的裘德》的對比

      《德伯家的苔絲》和《無名的裘德》是哈代最重要的兩部長篇小說,無論其內(nèi)容和文學價值都存在較大的可比性。1929年郭有守翻譯的《無名的裘特》開始在《金屋月刊》上連載,可惜只連載了3期后便戛然而止②。郭有守的翻譯有始無終,只要看看當時一位讀者的來信便能清楚其中的原委。

      我很愉快,中國長有人嚷著哈代,然而沒有誰認真譯他的東西?,F(xiàn)在哈代信托的翻譯出現(xiàn),而“金屋”同人極幸運地拿來發(fā)表,數(shù)重保證,其能使人滿意可知。趕忙地找著來看,不幸我蹩腳的中文程度碰壁了。屏住氣,運著腦,看不到二三頁,禁不起漲痛昏花,莫名其妙!審慎迻錄下數(shù)節(jié),以見一斑。倘若有不怕如此硬澀的,不妨購讀全文。……救救僅僅知道ABC,不能直接看外國文字的人們!?。ㄋG叔1929:268-269)

      對比一下小說第一自然段中一句的原文和兩個譯文,薌叔的痛苦與感嘆就不難理解了。

      原文:But the enthusiasm having waned,he had never acquired any skill in playing,and the purchased article had been a perpetual trouble to him ever since in moving house.(Hardy 1895:3)

      郭譯:不過熱忱減少了他從沒有由練習中得著點藝能,而所買得的物件從此以后對他在搬家時成永遠的麻煩。(哈代1929:135-136)

      張譯:不過,他想學器樂的勁頭兒早已經(jīng)松下去了,所以他老也沒學會任何彈琴的技巧;而從那時以后,這件花錢弄來的玩意兒,卻成了他搬家的時候永遠擺脫不掉的累贅了。(哈代1995:1-2)

      郭有守早年公派留學法國和英國,獲文學博士學位。他在英國期間曾專程拜訪哈代,成為獲得哈代單獨接見的少數(shù)幾位中國文人之一,因此其英文功底及英國文學修養(yǎng)肯定不俗。郭有守回國后在教育部任職,1934年第11卷第4期的《時事月報》有“編者志”云:

      本刊教育欄,……自本期起,改請郭有守先生主編,郭先生為國內(nèi)著名教育學者,現(xiàn)任教育部專員,特志數(shù)語,以介紹于讀者。(郭有守1934:145)

      作為“國內(nèi)著名教育學者”,而且還擔任《時事月報》的主編,郭有守的漢語語言、文學修養(yǎng)深厚應該不容質(zhì)疑。此外,郭有守著述豐富,也從側(cè)面證明了深厚的語言和文學修養(yǎng)。例如,根據(jù)民國時期《四川教育通訊》第三期《郭有守國民教育著述一覽》,至少到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郭有守共有國民教育著作7種,共計9冊③。此外,郭有守還在雜志上撰文多篇,僅1935年《時事月報》第13卷第1-3期,每期都有郭有守的文章④,而且行文流暢,頗有文采。如果說對郭有守的漢語語言文學修養(yǎng)的上述推斷并非出自第一手材料,那么他在翻譯《無名的裘特》之前于1928年撰寫的《見哈代的四十分鐘》,應該可以直觀地展示他的語言文學功底。

      我一九二〇年到英國,本是一心一意去學經(jīng)濟及商業(yè)的。找著老同學傅孟真,——我應深深的感謝他——他勸我讀迭更斯哈代及衛(wèi)爾斯的小說,同時可以學學英文。我讀了“Tess”,這算是我第一次同哈代在書里認識。覺得這是一本很悲慘的書,心里受它的感動很深,后來也讀了些別人的著作,但總覺歡喜哈代的。進學堂以后,沒有多少時候讀文學書,直到一九二三年病住醫(yī)院時,讀了不少的小說,對于哈代的崇拜,只是一天一天的增加。每一讀哈代的書,有時自己因之發(fā)愁。以為他太悲觀了。也只有哈代的小說,能使我心神向往,如朝山拜佛的人,到了圣廟的山腳,只是一切不顧的,專心想跑到山頂,我一讀哈代,便覺有“得其所哉”的意味。(郭有守1928:1)

      上述引文不僅可以折射郭有守深厚的漢語語言文學修養(yǎng),尤其與他詰屈聱牙的《無名的裘特》譯文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郭有守《無名的裘特》“硬澀”的譯文并非源于他的語言文學修養(yǎng),而主要是其翻譯策略所致。

      郭有守的譯文發(fā)表7年后的1936年,張谷若翻譯的《德伯家的苔絲》出版,并以其準確、地道的譯文贏得了廣泛贊譽。蕭乾在《評張譯〈還鄉(xiāng)〉》中提到張谷若幾乎同時出版的另一個譯本《德伯家的苔絲》,并認為“謹慎地迻譯了兩部英國杰作固是一個大功績”(1937:43)。沈曙(1937:139)認為,“譯者張谷若先生能用中國式的通俗文章,加上流利而漂亮的修辭,把它介紹給中國的文學讀者,這實在是很幸福的事”。即使張谷若的譯本《德伯家的苔絲》出版多年后,法國文學翻譯家徐蔚南仍大加贊揚,大力推薦:

      我負責介紹張谷若譯的《德伯家的苔絲》給青年們,保證青年們讀此書時一定非一口氣看完,不肯放手的,而且保證讀了此書可以得到許多益處:第一可以知道英國的民情習慣;第二可以知道寫作長篇小說的技巧;第三可以知道近代英國的文學名著,第四可以知道翻譯應該如此翻法,才對得起原著。(徐蔚南1947:1)

      張谷若1930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英文系,隨后在中學和大學任教,到1936年翻譯出版《德伯家的苔絲》時大學畢業(yè)6年時間⑤。然而,他的譯本一出版便得到了普通讀者和學者的高度贊揚。在其后的幾十年間,張谷若兩次認真修改譯作,不僅使他自己成為“譯界楷?!保▽O迎春2004:ⅹⅹⅰ),且其譯作也成為翻譯文學的經(jīng)典。

      上述對比顯示,《無名的裘特》與《德伯家的苔絲》都是哈代的經(jīng)典小說,主題相似、文學地位相當,堪稱哈代長篇小說中的姊妹篇;郭有守和張谷若的譯文都出版于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前相對和平的環(huán)境;就中英文功底和文學修養(yǎng)而言,郭有守與張谷若相比并非處于下風,但他們的譯作命運之懸殊卻讓人驚訝。究其原因,除了郭有守譯文的“硬澀”與張谷若譯文的“地道”,我們似乎再難找出其他的理由了。

      4.結(jié)語

      《域外小說集》和《叢刊》都是短篇小說集,無論在小說題材、出版背景等方面都有著諸多相似之處?!稛o名的裘特》和《德伯家的苔絲》都是哈代的重要長篇小說,主題相似、文學價值相當,出版年代相近。對比顯示,這四部譯作盡管有著上述諸多相似,但從譯文語言的特點和譯本的命運看,卻明顯地分為兩組。第一組是《域外小說集》和《無名的裘特》,第二組是《叢刊》和《德伯家的苔絲》。第一組的譯者盡管中外文功底雄厚,文學修養(yǎng)很高,但卻不顧漢語的語言特點和行文習慣,譯文“詰屈聱牙”,句子“硬澀”,使得譯本不為廣大讀者接受,歸于失敗。第二組譯者的中外文功底和文學修養(yǎng)雖然并不比第一組強,但由于他們順應漢語的行文習慣,譯文地道、流暢,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張谷若的譯本甚至成為翻譯文學的經(jīng)典。這兩組譯本的特點和命運雖不能代表浩如煙海的翻譯文學的全部,但也絕不是我國翻譯文學史上的特例,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翻譯文學能否成功,甚至最終能否實現(xiàn)經(jīng)典化,制約因素固然很多也很復雜,但譯者翻譯策略的選擇舉足輕重應該是毋庸置疑的,也是翻譯文學經(jīng)典化研究中不應被忽視的。

      附注

      ①郭有守在小說標題譯名中使用“裘特”,但在小說正文中一律使用“裘德”,第1至第3期均如此,但未做任何說明。

      ②《金屋月刊》從第1期開始登載郭有守的譯文,連載至第3期便戛然而止,盡管第3期譯文末尾有“未完”字樣。

      ③如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國民教育著》和《國民教育》、四川省教育廳出版部出版的《國民教育論集》(三冊)和《國民教師服務指導》等。

      ④如第1期《全國義務教育本年徹底實施》、第2期《二十四年度中央教育文化費》、第3期《國府明令通飭全國施行兒童幸福事項》等。

      ⑤張譯本歷經(jīng)多次重印,本文所選譯文來自1995年版(人民文學出版社)。

      Hardy,T.1895.Jude the Obscure[Z].New York:Harper&Brothers.

      Venuti,L.2008.Translation,interpretation,canon formation[A].In A.Lianeri &V.Zajko(eds.).Translation and the Classic—Identity as Change in the History of Culture[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7-52.

      方華文.2005.20世紀中國翻譯史[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郭延禮.1997.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郭有守.1928.見哈代的四十分鐘[J].新月1(3):1-5.

      郭有守.1934.祀孔典禮全國隆重舉行[J].時事月報11(4):145-54.

      托馬斯·哈代.1929.無名的裘特(郭有守譯)[M].金屋月刊1(1-3).

      托馬斯·哈代.1995.無名的裘德(張谷若譯)[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胡安江.2008.文本旅行與經(jīng)典建構(gòu)——寒山詩在美國翻譯文學中的經(jīng)典化[J].中國翻譯(3):20-25.

      李寄.2008.魯迅傳統(tǒng)漢語翻譯文體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廖七一.2004.胡適譯詩與經(jīng)典構(gòu)建[J].中國比較文學(2):103-15.

      廖七一.2010.中國近代翻譯思想的嬗變:五四前后文學翻譯規(guī)范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錢鐘書.1984.林紓的翻譯[A].《翻譯通訊》編輯部.翻譯研究論文集[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67-95.

      單正平.2006.晚清民族主義與文學轉(zhuǎn)型[M].北京:人民出版社.

      沈曙.1937.讀了《德伯家的苔絲》[J].華年6(7):136-38.

      孫迎春.2004.張谷若翻譯藝術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王恩科.2011.翻譯文學經(jīng)典的獨特品格[J].長安大學學報(社科版)(4):115-20.

      王宏志.1995.民元前魯迅的翻譯活動[J].魯迅研究月刊(3):47-59.

      薌叔.1929.哈代信托的翻譯[J].文學周報8(9-13合訂):267-69.

      蕭乾.1937.評張譯《還鄉(xiāng)》[J].國聞周報14(4):43-49.

      徐蔚南.1947.德伯家的苔絲[J].青年界3(1):1-2.

      查明建.2004.文化操縱與利用:意識形態(tài)與翻譯文學經(jīng)典的建構(gòu)——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的翻譯文學為研究中心[J].中國比較文學(2):86-102.

      周瘦鵑(譯).1987.歐美名家短篇小說[Z].長沙:岳麓書社.

      猜你喜歡
      德伯小說集叢刊
      《古本戲曲叢刊》五集目錄考述——兼談《古本戲曲叢刊》的目錄學意義
      戲曲研究(2022年4期)2022-06-27 07:08:00
      評曉蘇最新小說集《老婆上樹》
      塑造藏族文化的現(xiàn)代主體性人格——評梅卓小說集《麝香之愛》
      阿來研究(2021年2期)2022-01-18 05:36:04
      《長江叢刊》雜志征稿啟事
      長江叢刊(2020年14期)2020-06-28 07:30:56
      《長江叢刊》雜志征稿啟事
      長江叢刊(2019年27期)2019-11-02 08:26:36
      略談《古本戲曲叢刊》中的幾部碧蕖館舊藏傳奇
      戲曲研究(2018年4期)2018-05-20 09:38:00
      《德伯家的苔絲》中苔絲的悲劇成因
      劍南文學(2016年14期)2016-08-22 03:37:38
      托馬斯·哈代的宗教思想探究——以《德伯家的苔絲》為例
      關注民生的深層次報告——淺析呂翼小說集《風過楊樹村》
      西南學林(2014年0期)2014-11-12 13:09:12
      《德伯家的苔絲》中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解讀
      短篇小說(2014年11期)2014-02-27 08:32:44
      中西区| 平阳县| 天祝| 阿克陶县| 女性| 潮州市| 民权县| 松潘县| 革吉县| 通州市| 泾阳县| 土默特右旗| 略阳县| 安化县| 从江县| 南安市| 尖扎县| 嘉峪关市| 呈贡县| 扶沟县| 巴塘县| 温泉县| 芦山县| 旬阳县| 忻州市| 商水县| 高安市| 延川县| 凤庆县| 凯里市| 溧阳市| 左贡县| 静海县| 奇台县| 谷城县| 江川县| 土默特左旗| 城步| 德钦县| 秦皇岛市| 绥芬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