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美國聲學學會168屆年會頒獎典禮上,授于美國瑞森勒理工學院(RPI)建筑聲學專業(yè)主任向?qū)幗淌谫愘e獎章(Wallace Clement Sabine Medal)。這是美國聲學學會為表彰國際上建筑聲學有杰出貢獻的學者而設立的榮譽獎章。向?qū)幗淌谑亲?957年設立該獎以來第16位得主,也是首位獲得該獎章的華人科學家。此前獲該獎章的聲學名家如V. Knudsen(美)、L. Beranek(美), E. Meyer(德)、L. Cremer(德)、Marshall(新西蘭)、J. Bradley(加)等人。向教授25年來對耦合空間聲場研究領域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并在雙耳縮尺模型測量,M-序列理論和應用,以及貝葉斯信息處理等方面的成就馳名于國際聲學界。他是一位集理論和實驗于一身的聲學家,他的成就對建筑聲學以外的其他聲學領域也有很大的貢獻。
向?qū)幍穆晫W生涯始于1984年德國波洪魯爾大學,在國際上聽覺空間研究權威J.Blauert教授指導下獲得了碩士(1986)和博士(1990)學位。在學期間,專攻雙耳聲學模擬系統(tǒng),建立了新穎的縮尺模型傳感器和1:10縮尺雙耳仿真頭,從而為他日后高水準的實驗技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對M-序列在聲學測量的研究,使其成為具備理論和信息處理技能的聲學家。他在運用M-序列矩陣新的分解方法求解排列矩陣以適應快速哈達瑪變換(Fast Hadamard Transforms),發(fā)現(xiàn)了M-序列與Morse-Thue序列通過求得的排列矩陣嚴謹唯一的對應關系。利用Morse-Thue序列的自相似結構簡捷地驗證所求排列矩陣的正確性。它使得超長M-序列得以簡便地應用于室內(nèi)聲學測量。正是這項工作的進展使得他與聲學名家M. Schroeder教授一直保持長期的合作關系。
向?qū)帿@得博士學位后,進入德國Head Acoustics聲學公司成為一名研發(fā)部的研究員。他將理論與實驗工作結合,發(fā)表了數(shù)篇重要的文章(包括他的用于Schroeder曲線的非線性回歸法)。1998年,向?qū)幊蔀槊绹鴩椅锢砺晫W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他接受新的挑戰(zhàn),研究利用聲波與地質(zhì)波的耦合機理探測地雷。盡管暫時離開建聲領域,但是他把握這一機會拓展進入物理聲學研究領域,把M-序列應用于聲波與地質(zhì)波耦合測量中。他對貝葉斯理論的探索不僅把貝葉斯信息處理應用于聲波探雷,而且成功地運用貝葉斯概率論估算單斜率和多斜率的施羅德衰變曲線的室內(nèi)聲學中的重要衰變參量。
2003年向?qū)幉┦窟M入 RPI理工學院建筑聲學專業(yè),他又回到建筑聲學研究和教學領域, 不久成為該學院的終身教授。他開始拓展 M-序列和貝葉斯估算的研究,把在聲耦合空間的參量以及模型估算的研究工作引向應用擴散方程模擬耦合空間, 同時進一步采用輸運方程擴展室內(nèi)聲學計算模型,并用嚴謹細致的縮尺模型測量技術驗證這些模擬計算結果。在這些研究工作中,他指導了許多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協(xié)同一些國際上的研究團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他的研究領域也由雙耳測量技術和多斜率衰變曲線分析擴展到對散射、材料阻抗、模態(tài)分布的模擬計算和測量。他的堅定和執(zhí)著使他在聲學生涯中不斷走向成功。2010年建筑聲學界泰斗Beranek博士特意將自已珍藏的聲學經(jīng)典書籍200余冊贈與RPI理工學院,足見對向?qū)幗淌陬I導下聲學團隊的重視和厚愛。
向?qū)幗淌诨钴S于國際聲學界各種學術會議,亦不忘宣揚我國聲學界前輩的學術成就,例如在國際聲學會議上發(fā)起和成功地組織兩次紀念馬大猷學術成就專題報告會,即inter-noise 2008年(8位報告人)和21屆ICA 2013年(12位報告人)。2013年他曾是法國巴黎居里大學客座教授。向?qū)幗淌谧?004年起被聘任美國聲學學報JASA建筑聲學專業(yè)編輯至今。20年來,向教授經(jīng)?;貒v學,曾任天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的客座教授,與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等單位保持學術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