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摘要】 在本文中,筆者就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學談了一些自己的觀點。
【關(guān)鍵詞】 新課程改革 初中 文言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4)11-001-01
在新課程改革中反思前者教學發(fā)方法及方式,從中發(fā)現(xiàn)初中文言文教學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有:一是目標單一,即把教學目標只定位在字、詞、句的解釋和翻譯上,講究“字字落實,句句過關(guān)”,唯恐有所遺漏,學生成了被動接受字、詞、句的工具。二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種固定的程式,介紹了作者、時代背景后,再開始逐詞逐句的串講,講完后再作點所謂的“內(nèi)容分析”,或者來個“中心歸納”。教師是“獨霸課堂”,喋喋不休,出現(xiàn)了“媳婦懶,婆婆勤”的現(xiàn)象。三是“從本到本”,缺少遷移。以讀懂一篇課文為目的,認為課文講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會翻譯了,教學的目標也就達成了,造成了教師教了“一”,學生只知其“一”,卻不知“反三”的結(jié)果。
文言文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顯而易見,上述這些問題的存在,是不利于提高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的,也勢必造成文言文教學的“少、慢、差、費”,學生學習情緒低落,覺得“學文言難,難于上青天”。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給文言文的課堂教學注入生機,筆者認為,可以實施以下策略:
一、在目標的確立上,實施“兩手抓”的策略
曾經(jīng)有人把文言文字、詞、句的理解和掌握,看成是文言文教學的“本”,筆者無意去論辯孰“本”孰“末”的問題,但始終覺得學生學習文言文,一要對文章詞、句的含義有基本的理解,二要對文章能進行適當?shù)蔫b賞評析,一味強調(diào)前者,放棄后者,則是放棄了文言文教學的文學性,文言文教學須兩手抓。
歷來選入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文學作品,或者是其具有文學性而入選的其他作品?!短一ㄔ从洝贰ⅰ蹲砦掏び洝?、《岳陽樓記》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藝散文;《曹劌論戰(zhàn)》、《出師表》、《鄒忌諷齊王納諫》、《細柳營》等雖節(jié)選自古代史書,但也是具有很強的文學性的,作為課文是取其文學性而入選的;至于文言文的詩詞曲就更是文學作品了。其實,這些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課文的結(jié)構(gòu)、語言、意境之美等等,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藝術(shù)修養(yǎng)、審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響的。
二、在教學方法上,實施“授漁”策略
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不同,對于現(xiàn)代文,學生易于通過文字直尋主題。文言文則不然,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詞法、句法現(xiàn)象,就無法真正理解文意,更無法與作者的意趣共鳴。因此,文言文教學,教師“講”些什么,怎么“講”,很值得一提。首先,教師的“講”不能貪多求全。教師要“講”的重點是常用詞法(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識三個方面,而不是從頭到尾,一講到底。講的目的是促使知識類化,或使學生進行常用詞的積累,或讓學生掌握文言詞法、句法的規(guī)律,從而觸類旁通。其次,教師的“講”要講究方法,“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漁”。 直述規(guī)律時,如古漢語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和句式特點必須教會教透;可比較差異,包括古今詞義的不同,語法的差異、詞性的變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異,讓學生懂得“用現(xiàn)代漢語該怎么說”就行了;文言文知識應幫助學生做好歸納整理工作,促使學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識條理化和系統(tǒng)化,并由此產(chǎn)生領(lǐng)悟和聯(lián)想,提高自學能力。
三、在教學手段上,實施“誦讀”策略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說反復朗讀能領(lǐng)會文章的旨意。大聲朗讀,口熟而成誦是文言文教學的特殊要求。對學生的誦讀要進行科學的、有針對性的指導,需要避免毫無目的機械重復的讀,根據(jù)作品的特定要求,給學生以朗讀的節(jié)奏、語氣、語調(diào)、語速等方面的指點;每次的讀要有不同的明確的要求,是讀準字音、讀清句讀,還是讀出語氣、讀出語勢;是在讀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還是在讀中體味情感、感悟意境;這些要求都要具體給學生以明確的導向。誦讀需與會意密切結(jié)合,以求借助誦讀,在更深層次上理解文意,如在誦讀《岳陽樓記》時,要領(lǐng)會洞庭湖勝景、岳陽樓陰冷、晴明景象等畫面的意境,要求學生邊誦讀、邊意會,力求使自己沉浸在文中所創(chuàng)充的意境中,“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于漪:《面面觀》)
四、在能力培養(yǎng)上,實施“遷移”策略
學生是否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閱讀已學過的文言文,而主要是看他能否運用已學過的文言文知識,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遷移”的訓練應成為不容忽視的一環(huán)。向與課文難度相當?shù)恼n外文言文遷移,主要從文言文知識或思想內(nèi)容方面遷移,比如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或主題相近(反)的、或描寫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為遷移訓練的材料。如學了《晏子使楚》,就可選《晏子春秋》中的其它篇目加以比照閱讀,在鞏固課內(nèi)文言知識的同時,更進一步地把握晏子的思想性格;學習了《愚公移山》,就可選像《精衛(wèi)填?!贰ⅰ逗篝嗌淙铡返燃右员日臻喿x,進一步感悟古代勞動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頑強意志。
綜上所述:文言文教學的策略還有很多。但不管哪種策略,都應著眼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善于提高文言文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們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為目的,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對文言文的教學進行科學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學設計,就一定能在新課程改革中,邁出我們最堅實的步伐。文言文教學的沉悶局面,一定會為生動活潑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