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勇
【摘要】本文大致把高中音樂課程與中國近現(xiàn)代史進行了一個結(jié)合?;蛟S重要的不是具體的內(nèi)容,而是一種校本教材的編寫手段,也是一種歷史教學手段。
【關鍵詞】校本教材 編寫 音樂元素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058-01
恩格斯曾說過:“我所知道的只有一門科學,那便是歷史?!贝_實,歷史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世上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與歷史相關,都有其自身的發(fā)展歷史。因此,歷史學科可以說是一切學科的基礎。
同樣,其他學科的學習與歷史學科的學習也是相輔相成的。常言“文史哲不分家”“文理相通”等,反映的都是學科之間的一種相通性。當今教育日益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故出現(xiàn)文綜、理綜考試,注重學科之間的整合。因此,利用在其他學科所學知識來編寫歷史校本教材學習歷史,不僅是提高歷史教學質(zhì)量的方法,同時也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綜合能力。
本文試以與中國近現(xiàn)代史同步的音樂課程為例,闡述前面所提觀點。高中音樂的很多作品,如果拋開其歷史背景都很難體會到其中精妙之處,如果把這些音樂與歷史校本教材結(jié)合起來,則既可以達到前者目的,又能使歷史課顯得具體生動。畢竟那些作品反映的都是在那特定時代的心聲。所以,嘗試把高中音樂教程中的作品,以及社會上最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作品與歷史校本教材編寫相結(jié)合,進而與歷史教學相結(jié)合。
首先,便可以從“九一八事變”開始,一首《松花江上》唱出了東北人民在這一大事變之后的悲慘境遇。國破家亡、妻離子散之狀,盡收眼底,但這僅是日本侵華這一大悲劇的開始,災難還在更深地延伸。而壓迫總是和反抗相伴隨,同樣,以音樂作品為例,最早可以提到東北人民的《大刀進行曲》,反映出東北人民對日的仇視?!读x勇軍進行曲》完成之時,全國性的抗日活動便已開展起來。不愿做奴隸,便以血肉筑成長城,便冒著炮火向前。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是時代所造就,歷史所造就,其代表作《黃河大合唱》是高一音樂課程中的重點,也是中國近代史的最強音,《黃河船夫曲》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黃河怨》是日本侵華的結(jié)果,《怒吼吧,黃河》是人民不屈的抵抗,直至勝利。
在日本侵華的同時,蔣介石卻奉行“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政策,仍把矛頭指向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紅軍被迫長征,《十送紅軍》是長征的開始,而人民對紅軍的不舍本身就是蘇構建設成功的證明,是黨得民心的證明。而長征的過程則體現(xiàn)了在以毛澤東的詩歌再譜曲的《長征》作品之中,五嶺金沙直至岷山雪直至三軍盡開顏,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長征的歷史。
因為有了《黃河大合唱》,有了《鐵道游擊隊》《地道戰(zhàn)》《大刀進行曲》,日本侵略者終于被趕跑了,但光明尚未到來,第三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隨之而來。音樂教程第一單元的重點《白毛女》,則正好是這一時段的反映。從《北風吹》到《十里風雪》再到《哭爹》《我要活》直至《太陽出來了》,則正好是共產(chǎn)黨領導窮人打天下的過程。太陽出來了,勝利卻離不開黨,離不開黨的好兒女。音樂教程《江姐》當中的著名唱段《紅梅贊》《繡紅旗》是對那些英雄的歌頌。
抗美援朝的內(nèi)容,我們不僅可以輔上《志愿軍進行曲》,更可提到經(jīng)典《我的祖國》,如果風吹稻花香兩岸的祖國來了豺狼,那么便以獵槍相迎。在抗擊外來侵略的同時,國內(nèi)在抓緊建設。人民當家作主之后,建設社會主義熱情高漲。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中國有了第一架飛機,第一輛汽車,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劉秉義所演唱的《老司機》正是唱出了那種快樂。1965年,中國石油自給,這離不開石油工人艱苦奮斗,正是石油工人有《我為祖國獻石油》的那種激情,“天不怕,地不怕”,石油產(chǎn)地便是家的精神,才有此成就。
在建國之初以及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模仿蘇聯(lián)是一大特點。不僅是經(jīng)濟模式的模仿,外交的依靠,思想、文學、藝術各方面均是如此,以至于蘇聯(lián)歌曲在中國紅極一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紅梅花兒開》《小路》《共青團員之歌》都是經(jīng)典。這不是一段歷史留下的印記嗎?
其次,在步入社會主義之后,建設中的左傾錯誤日益嚴重,個人崇拜、盲目崇拜日益泛濫,同樣可以以音樂佐證,那便是對毛主席的歌頌。在那一段時間之內(nèi)究竟有多少歌頌毛主席的歌曲,真是難以統(tǒng)計,反正《紅太陽》唱徹著那個時代的每一個角落。
文革的十年是文學藝術荒蕪的十年。同樣,音樂也是如此,只有江青指定的八個樣板戲可以演出,而我們的音樂教材上面也提到了一部分。如《紅燈記》《沙家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這個荒蕪的時代除了有革命的狂熱,并不再有任何的情感。
四人幫的倒臺,無異于民族的一次新生。歡騰的是整個民族,當時人們的喜悅之情不僅體現(xiàn)在天安門廣場張燈結(jié)彩游行上,也表現(xiàn)在文學藝術各方面。音樂教程中《祝酒歌》便創(chuàng)作于1976年這不尋常的一年。其中,“勝利的十月”不正是粉碎四人幫的大快人心之日嗎?當然,粉碎四人幫僅僅是一個基礎,祖國迎來了另一件大事,改革開放接踵而來。改革開放使中國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發(fā)展契機,也確實呈現(xiàn)出一片新面貌。中國終于《在希望的田野上》飛速發(fā)展起來。此曲真實地反映了人民重新投入社會主義建設的豪情壯志。人民不會忘記一個人,不會忘記他給人民帶來的那個《春天的故事》。當音樂教程講述到《走進新時代》時,歷史已去之不遠,繼往開來的領路人承接著那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而學生也已經(jīng)可以真切的感受到這一段歷史了。
本文大致把高中音樂課程與中國近現(xiàn)代史進行了一個結(jié)合?;蛟S重要的不是具體的內(nèi)容,而是一種校本教材的編寫手段,也是一種歷史教學手段。如果僅靠歷史課本身理解不了或難以理解的一些問題,借助其他學科所學知識能夠幫助解決,那又何樂而不為呢?況且此過程還傳承了一部優(yōu)美的音樂史呢?如果音樂課可以對歷史課有所幫助,那么語文、政治、地理等其他學科也如此,例如語文課程當中的某些文章,這本身就是一段歷史。政治課程當中的很多原理也是我們學習歷史的基礎。而歷史總是發(fā)生于一定的空間之內(nèi),那么地理課程的作用又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其他學科向歷史課程索取知識的同時,歷史校本教材也應該到別的學科里面去吸取豐富的歷史元素,輔助歷史教學。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
[2]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