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少針
摘要: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必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實現(xiàn)良好的師生互動。師生互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與學生積極互動,相互間不斷交流、溝通,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積極探索歷史問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構建和諧的互動課堂模式。
關鍵詞:歷史教學;師生互動; 學生主動性 ;能力培養(yǎng)
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學中的互動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作用的交往活動過程,也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徑。
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本文將就如何構建互動型的師生關系、實現(xiàn)互動的策略等方面談談一點想法。
一、建立互動型師生關系
所謂互動的師生關系是指交往過程中,師生之間經過競爭、合作、協(xié)商與妥協(xié)達到一致,由此形成相互理解、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人際關系,它包括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互動。
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對學生而言,意味著心態(tài)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xiàn),個性的張揚,創(chuàng)造性的解放,學生在互動的氛圍里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和尊重。對教師而言,互動的師生關系構建意味著教師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課堂教學的策劃者、組織者、指導者。從三尺講臺走下來,到學生中去,與學生融為一體??梢哉f,通過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這也正是教學相長的真諦。
二、實現(xiàn)互動的策略
1.創(chuàng)設互動和諧的課堂氛圍
在師生互動的活動中,我們往往遇到一種情況,就是師動生不動,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首要原因是教師沒有注意互動首先是一種情感、情緒的互動,教師沒有創(chuàng)設一種安全、和諧的課堂氣氛。在這方面我深有體會,由于我這幾年都是中途接畢業(yè)班的歷史課,不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其中有一個班在八年級的時候課堂紀律較差,每個老師都怕教這個班,偏偏我就碰上了。第一節(jié)課我就對他們約法三章,嚴格要求,誰知他們逆反心理特別強,根本就不配合上課,不是睡覺就是在課堂上大聲講話。這讓我意識到課堂上要實現(xiàn)師生互動,必須要真正建立起平等的師生關系,實現(xiàn)平等對話,教師不能居高臨下,尤其要注意把握課堂情緒,創(chuàng)設積極的課堂氛圍。教師必須始終做到“目中有人”,確立學生主體的教學觀,教師要從心靈深處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在整個師生互動過程中,要以一種商量、協(xié)商的口吻進行對話。例如“大家覺得他說得怎樣?你想試一試嗎?”這樣的話語使孩子與教師的心拉近了,充分調動全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積極投入到學習探究中。
2.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樂于參與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笨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樂學。因此,教學要用具體的、有趣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素材引導學生投入教學活動中。如果知識內容能使學生產生興趣,那么學生就會主動、興趣盎然地參與其中。因此,教師要精心創(chuàng)設有效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怦然心動”,在活動中“百感交集”,感知“豁然開朗”,覺察到“妙不可言”,進而不知不覺地愛上初中歷史課。如學習岳麓版《中國歷史》上冊第14課《紅軍長征》時,首先用多媒體播放《紅軍長征》影片中的紅軍四渡赤水河,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走過荒無人煙的草地等片段,使學生體會到紅軍長征的艱難。然后用音響播放《長征組歌》中“四渡赤出兵……毛澤東用兵真如神”……使教學內容具有動感和感染力,把教材變?yōu)榛顒拥男问奖憩F(xiàn)出來,使學生的認知和理解自始至終處于活躍的狀態(tài),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上要點燃學生探索的欲望,激發(fā)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學習,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課堂效果,促進學生素質的發(fā)展。
3.創(chuàng)造善問的課堂教學氛圍,形成師生共同進步的良性互動
善思善疑、永不滿足是每個成功者必備的素質之一。新課程要求構建新型的課程教學觀,徹底改變“教師夸夸其談,學生鴉雀無聲”的教學局面,與其自己費力不討好,何不退而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和探索?大膽讓學生質疑。誘導學生善思善問,培養(yǎng)學生主動、積極、合作的探索能力,應該獲得不錯的課堂互動效果。
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有自主探究能力、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新生代。當然,探究中教師要善于引導,適時點撥,幫助歸納,形成良性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師生合作和共同提高的課堂教學情境。
4.設置探究式問題,讓歷史課堂“有滋有味”
注重探究式學習,勇于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和個性發(fā)展。探究式問題設置的質量,正在成為教學中衡量教師內涵與專業(yè)成長的重要指標。探究式問題可以分為這幾類:(1)知識型探究;(2)理解型探究;(3)運用型探究;(4)分析型探究;(5)評價型探究等,教師在上課過程可以根據需要,靈活地運用一種或者幾種方式進行設置問題。例如,我教學岳麓版八年級上冊第15課《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救亡運動》時,我設計了幾道探究題:①“九一八事變”是怎么回事?它的真相是什么?②1935年底,北平學生發(fā)出“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的呼聲。請談談你對這一呼聲的理解。③你認為解決西安事變的最好辦法是什么?請說明理由。這幾個問題是理解這課書內容的關鍵。一時間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各小組代表爭先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最后,我再做點撥指導。這樣的合作探究,比教師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要深刻得多。因此,適當設置探究式問題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總之,互動課堂教學方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強調師生交往,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關系,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新時代的教師必須轉變課程觀念,優(yōu)化教學結構;必須不斷學習、從各方面完善自己;應該注意積累、注意反思。作為新課改下的一名教師,我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亦愿與各位同仁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