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根
[摘 要]《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關于哲學、政治、教育、倫理、文學、道德修養(yǎng)等各方面的言論,《論語》對中國人的生存智慧和生存原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果能把握《論語》中的做事的原則和分寸,人際關系將會和諧很多,人們的生活也將會更加陽光燦爛。
[關鍵詞]語文;論語;感悟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高二選修課中選讀了《論語》部分篇章。一部《論語》,可謂博大精深,它涉及到了孔子及其弟子關于哲學、政治、教育、倫理、文學、道德修養(yǎng)等各方面的言論,對后世中國甚至整個人類產生了并至今仍在產生著巨大影響。
一、它要求生命個體對自己要“約束”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薄叭蔬h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在孔子那里,“仁”的實現其實很簡單:控制自己的私欲,讓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這樣的個體離仁就不遠了。當然,約束自己很多時候就要委曲自己。如果委曲自己可以讓同事滿意,家人舒心,朋友幸福,那委曲一點又有什么呢?“犧牲我一個,幸福千萬家”“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總要有點大公無私的精神吧。在這物欲橫流的社會,對自己委曲一點,有時會讓自己“遠禍”。多少人正因為缺乏對自己的“約束“,最后弄得身敗名裂,家破人亡。
二、它要求生命個體對別人要“忠恕”
“忠恕”可以表述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雖然前者是消極的否定性原則,后者是積極的肯定性原則,但本質卻是相同的,即“仁”?!叭省笔鞘裁茨兀俊叭省笔前讶水斎?,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在現實生活中,否定性原則似乎可以適用于每一個人,而肯定性的原則要看情況而定。“你想要站立就要先使別人站立起來,你想要通達就先讓別人通達起來?!边@個想法是好的,也表現了“先人后己”的精神,但如果給的不是人家想要的,這就有點強人所難了。所以說:“己所欲,亦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強加給別人”這一條別人都會無條件接受,因為別人也想自我選擇出路,不需要他人太操心。因此,對別人的“仁”還要掌握尺度,因為“過猶不及”。
三、它要求生命個體對物質財富的追求要“適度”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薄案慌c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必敻淮_實不是豺狼虎豹,孔子也從來沒說過君子一定要窮得叮當響,只要是符合道義得來的富貴還是可以安心地接受。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物質是基礎,拋開物質談精神就是虛無飄渺的空中樓閣,關鍵是要“愛財有度”,在財富面前不可忘形。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弊釉唬骸帮埵枋筹嬎哦碇?,樂亦在其中矣?!笨鬃訉τ凇鞍灿谪毨А钡娜嗽u價是很高的。這或許是老夫子在從另一個角度告誡我們應“愛財有度”。在今天,有多少人可以做到知足常樂呢?房子、車子、票子無時無刻不在誘惑著我們,有些人不顧一切去追求物質上的滿足。為此,他們拋棄了天倫之樂,拋棄了運動健身,拋棄了旅游休閑,最后還是不滿足??鞓返男撵`遠比房子車子票子來得珍貴。人類真到了應該徹悟,放下塵世中“貪欲”的時候了。
四、它要求生命個體對神明的“敬畏”之心
“子之所慎,齋、戰(zhàn)、疾。”孔子最謹慎的三件事,第一是齋戒,第二是戰(zhàn)爭,第三是疾病。齋戒祭祀在孔子心中是很重要的事,祭祀祖先來不得半點馬虎,只有心中有神明有祖先,才會時刻反思自己的言行。頭上三尺有青天,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有“敬畏”之心才能時刻提醒自己警醒自己要向善向仁。一個人如果對鬼神完全不相信、不敬畏,那么請問他還會怕什么?而他什么都不怕了,那這個人對于社會來說就太可怕了。人不可沒有“敬畏”之心,無“敬畏”之心,最終的結果可能是自身無法善終甚至粉身碎骨。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是不可知的,是冥冥之中注定的,是我們不能掌控的,所以我們做事只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凡事別把結果看得太重,多注重過程中的體驗。當我們把一切看得很淡泊時,我們心胸自然會更開闊,失意時泰然,得意時淡然,良好的心態(tài)會讓我們在生活中開心地過好每一天。
讀《論語》,讀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也許讀者沒有“大家”那么深的文學修養(yǎng),沒有“大家”那么好的文字功底,但也可以用樸實的語句記下我們的點滴感悟。《論語》絕不是板著面孔說教的一部書,它教給讀者如何快樂生活的同時還告訴讀者處事時怎樣變通。如果能把握做事的原則和分寸,人際關系將會和諧很多,人們的生活也將更加陽光燦爛。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