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媚 戴琴香 李學娟
先天性肌性斜頸(CMT)是指胸鎖乳突肌攣縮所形成的畸形。發(fā)病率可達0.008%~0.04%,在嬰幼兒期出現(xiàn)斜頸癥狀的病兒可達1.3%[1]。本病可引起頭患側傾斜,下頜轉向健側,不及時治療會逐漸出現(xiàn)面部不對稱畸形。患者常因被家長發(fā)現(xiàn)頭部喜偏向一側或摸到頸部有無痛性棗樣大小的腫塊而就診。本文就近2年來我院彩超檢查到的并被臨床證實的48 例先天斜頸病例進行對其聲像圖特征進行回顧分析總結,探討其超聲分型及診斷價值,為臨床治療提供明確的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1年1月-2013年6月惠州市第二婦幼保健院彩色多普勒超聲確診的并經臨床證實的48 例先天性斜頸患兒,其中男30 例,女18 例,年齡在12 d~1 歲,其中有12 例胎位不正,8 例在胎兒期雙頂徑大于孕周,5 例羊水過少。體格檢查頸部能捫及腫塊者33 例,未捫及腫塊者15 例。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GE Expert 730、PHILIPS HD 9、ALOKA Prosound α5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高頻線陣探頭, 探頭頻率7~10 MHz?;純喝⊙雠P位,肩部用枕頭墊高,頭往后仰伸,先轉向健側,充分暴露患側。若患兒哭鬧不合作,可由家長橫抱暴露頸部。探頭置于頸部尋找到胸鎖乳突肌后,對其進行縱橫掃查,觀察其肌肉紋理、結構、回聲強度、厚度、有無腫塊,測量胸鎖乳突肌的厚度,如探及腫塊,則要觀察腫塊的位置、形態(tài)、大小、邊界、內部回聲及彩色血流情況等,并采集圖片。最后檢查健側,測量健側的厚度并采集健側的聲像圖做比較。
本組48 例患兒均可發(fā)現(xiàn)一側胸鎖乳突肌聲像圖發(fā)生異常改變。其中女18 例,男30 例,發(fā)生在左側者20 例,發(fā)生在右側者28 例。發(fā)生部位除1 例位于胸骨頭與鎖骨頭分叉處外,其余均位于胸鎖乳突肌中下部分。呈彌漫型增厚的19 例,厚度為7 mm~13 mm,超聲表現(xiàn)為患側胸鎖乳突肌較對側均勻性增厚、肌肉紋理增粗,回聲尚均勻,無中斷表現(xiàn)(如圖1)。腫塊型29例,大小為15mm×12 mm~35mm×20 mm,超聲表現(xiàn)為胸鎖乳突肌局部有邊界較清的團塊狀回聲,多數(shù)呈梭形,少數(shù)呈不規(guī)則形,邊緣規(guī)則,無包膜,沿肌肉長軸分布,內部多呈欠均勻的稍低回聲, 肌紋理排列紊亂、中斷或消失,實時觀察發(fā)現(xiàn)胸鎖乳突肌移動時,腫塊會跟隨一起移動。頸內靜脈可受壓變形。CDFI:腫塊周邊及內部可見點、棒狀血流信號(如圖2)。
圖1 先天性斜頸(彌漫型)
圖2 先天性斜頸(腫塊型)
先天性肌性斜頸是兒科常見病,發(fā)病病因不明。產傷、局部缺血、出血、靜脈閉塞、宮內姿勢不良、遺傳、生長停滯、感染性肌炎或者多種因素混合造成[2]。其基本病理變化是間質過度增生,其間散在有肌細胞、肌纖維出現(xiàn)不同程度變性,包括肌細胞橫紋消失、空化,肌組織中間質增生勢必導致胸鎖乳突肌纖維化。一般在出生后2~3 周出現(xiàn),表現(xiàn)為頭部喜偏向患側,頸部活動受限,或者頸部觸及梭形腫塊,質地較堅硬而固定。當小兒長到3~4月后,腫塊可逐漸消失,不及時治療,隨著時間延長胸鎖乳突肌發(fā)生攣縮,牽拉頭部往患側傾斜,造成頸面部畸形,如臉部和兩側眼裂發(fā)育不對稱, 頸椎側彎、椎體楔形變、斜視等。
先天性肌性斜頸以往憑臨床經驗診斷缺乏客觀的依據(jù),應用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聲像圖具有特征性的表現(xiàn)。正常胸鎖乳突?。ㄈ鐖D3)超聲聲像表現(xiàn)為縱切面呈帶狀,內部由許多肌肉紋理組成,橫切呈透鏡狀,中間見網狀、線狀分隔及點狀高回聲[3]。肌性斜頸多表現(xiàn)為患側胸鎖乳突肌較健側彌漫性增厚,肌紋理增粗,內部回聲改變,與健側胸鎖乳突肌比較病變處回聲的強度分為強回聲、等回聲和低回聲,回聲強弱與腫塊內膠原纖維的含量有一定的關系。強且均質回聲表示纖維化程度較重;強弱不均質回聲提示部分纖維化;等同且均質回聲提示肌肉比較正常;低回聲提示間質梭形細胞為主,肌纖維很少[4]。另一種超聲表現(xiàn)是中下段探及梭形比較清楚規(guī)則的腫塊,肌紋理中斷或消失,彩色多普勒顯示腫塊內見點棒狀血流信號。應注意的是當小兒年齡大于1 歲時,不能單憑對比兩側胸鎖乳突肌徑線判斷本病程度,應結合內部回聲及強度進行診斷。二維超聲和CDFI的不同表現(xiàn)可為臨床判定病情早晚及纖維化程度提供客觀依據(jù)[5]。
本病與眼性斜頸、頸椎畸形所致的骨性斜頸、炎癥或外傷所致的繼發(fā)性斜頸、痙攣性斜頸、習慣性斜頸、腦性斜頸以及頸部腫塊(如淋巴結腫大、淋巴管瘤)等相鑒別[6]。本病病灶發(fā)生在胸鎖乳突肌內,結合臨床病史及特征性的聲像圖表現(xiàn),不難明確診斷。
彩色多普勒超聲圖像清晰,能準確地判斷病變的類型、范圍、位置及腫塊的大小,指導臨床采取最恰當?shù)闹委煼绞郊皶r治療, 避免延誤時機,降低手術率,并且彩色多普勒超聲簡單、無創(chuàng)、無痛苦、能反復檢查,觀察病灶消退情況,評估治療效果,是一種最佳的診斷方法,具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
[1]夏焙,吳瑛.小兒超聲診斷學[M].5 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402-405.
[2]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yī)學[M].5 版.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003.
[3]吳強,張茂惠.超聲對小兒先天性肌性斜頸的診斷價值[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03,19(7):550-551.
[4]彭德堅,張根娥,詹秀英.超聲早期診斷嬰幼兒肌性斜頸的臨床價值[J].實用醫(yī)技雜志,2011,18(12):1255-1256.
[5]王磊,邱邐,于雷.超聲在不同時期先天性肌性斜頸患兒中的診斷價值[J].臨床超聲醫(yī)學雜志,2012,14(7):433-435.
[6]余霞英.超聲診斷先天性肌性斜頸的意義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0,39(7):1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