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丹
摘要:21世紀是競爭的世紀,更是合作的世紀。音樂游戲是以發(fā)展兒童音樂能力為主的一種游戲活動,音樂是它的靈魂,兒童在伴隨音樂進行活動的過程中,表現(xiàn)具有一定形象、一定意境、并喚起好奇心與聯(lián)想,從中學到一定音樂知識的集體活動,它是受到幼兒普遍喜愛的一種綜合性活動。運用音樂游戲這個載體,充分挖掘音樂的教育功能之一(即提供人際交往的機會,滿足人的交往需要),讓幼兒在愉快、自然的環(huán)境下進行相互的交往與合作。從音樂活動的多種角度出發(fā),有意識地利用和探索不同形式的音樂教育活動來促進孩子交往合作能力的發(fā)展,幫助幼兒初步形成愛自己,愛父母與他人溝通的方法樂趣,促進幼兒交往合作能力的發(fā)展。
關鍵詞:音樂游戲;交往合作;挖掘嘗試
21世紀是競爭的世紀,更是合作的世紀。今天的幼兒,將是新世紀的主人,他們?yōu)榱俗陨淼纳婧桶l(fā)展,必須擴大交往,學會合作。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了活教育思想,認為要做一個“現(xiàn)代中國人”必須具備幾個條件,其中第四條就是要能夠合作。在他的家教故事中又提出關于“培養(yǎng)群體知識和交往能力”的主張,即交往和合作。怎樣使這個交往與合作關系正確而完好地建立起來,參與共同生活,通過合作以謀取控制自然,改進社會,使個人及全人類得以幸福呢,幼兒社會交往合作能力發(fā)展是與其本人的諸多因素有關,也與教育提供的活動有關。
陳鶴琴先生在《音樂在兒童生活中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音樂是兒童生來就喜歡的,音樂是兒童生活中靈魂?!币恍┥鐣W家、教育家也提出:音樂教育中蘊涵著培養(yǎng)社會交往合作能力的契機。音樂游戲的最大特點就是“音樂性”,讓兒童在游戲中學習音樂,感受音樂的流動、旋律的起伏、節(jié)奏的跳躍、音色的變化、速度的統(tǒng)一與變化,并隨時根據(jù)音樂的變化作出反應,在游戲中學會聽辨不同旋律、節(jié)奏、速度等音樂的基本要素,訓練了聽覺、視覺和運動覺,從而達到音樂學習的目的。音樂游戲除了具有“音樂性”這一主要特點外,還應具有自然性、趣味性、創(chuàng)造性等游戲的共同特點。因此,教育者應有意識地利用音樂游戲教育活動來促進學前兒童的交往合作能力的發(fā)展。
目前幼兒園的音樂教學,大都以“唱”為主,并存在二重二輕的現(xiàn)象,即重視對音樂技術、技能的培養(yǎng),輕視音樂活動情感體驗、交往合作能力培養(yǎng),重“新授——復習”式的雙層次人入模式,輕為兒童創(chuàng)造豐富、擴展、強化各處積極體驗和交往合作行為的機會的活動式的多層次介入模式。這樣做的結果是:他們雖然掌握了一定的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但在觀念和實際行動上,都不能很好的把音樂當作與他人平等、友好交往合作的工具。我們還觀察到,剛?cè)胗變簣@的小班幼兒,自我調(diào)控能力的水平很低,以自我為中心,不太注意自己與他們的關系,在唱歌或韻律活動中往往不能和他人一起結伴,不能很好地與人交往與合作。
鑒此,我們提出了音樂游戲中幼兒交往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目的是讓幼兒體驗并努力追求參與各種音樂游戲的快樂和情感默契,幫助幼兒初步形成愛自己、愛父母與他人溝通的方法和樂趣,在音樂游戲中挖掘幼兒交往合作能力培養(yǎng)的途徑和方法,促進交往合作能力的發(fā)展。具體做法如下:
一、選擇和挖掘在幫助小班幼兒發(fā)展社會交往合作能力方面具有潛質(zhì)的音樂作品。
(1)選擇和挖掘一些中外著名的成人音樂作品。一些中外著名的成人音樂作品具有高度的感染力和藝術魅力,為了能使幼兒在人生的早期階段有機會受到文化精品熏陶,可適當選擇中外著名作品。但由于這些優(yōu)秀作品篇幅大,結合復雜,不適宜直接拿給幼兒,因此應該對原作做適當刪改后再加以使用,并在制定活動時,努力體現(xiàn)社會交往合作能力發(fā)展目標?;顒拥纳鐣煌献髂芰δ繕藶椋阂笥變涸趯υ捠降谋硌葜袑W會兩人一對,一先一后,有秩序地做動作,引導幼兒在結伴表演中注意看著對方的眼睛微笑,并從中體會表情交流的愉快。
(2)選擇一些幼兒音樂作品中音樂內(nèi)容能直接體現(xiàn)幼兒交往合作方面的作品。由于小班幼兒生活經(jīng)驗還很有限,理解事物的能力還不強,選擇的音樂作品內(nèi)容本身的思想情感蘊涵社會交往合作方面,應淺顯易懂、生動形象地直接反映現(xiàn)實生活,能夠引起幼兒相應的心理活動和情感體驗,為幼兒所理解。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甲、乙接唱等形式,培養(yǎng)幼兒合作能力。
(3)選擇的音樂內(nèi)容易于動作表現(xiàn)或者說結伴游戲。嬰幼兒在學習講話過程中,常會出現(xiàn)用動作幫助表達意思的現(xiàn)象。在音樂活動時,由于音樂具有一定的節(jié)奏,3周歲的幼兒更喜歡用動用來表示他們對音樂內(nèi)容的理解,從而進一步體驗集體活動時聲音、動作的和諧情感受默契的快樂。選擇的音樂內(nèi)容易于幼兒動作表現(xiàn),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已掌握的音樂內(nèi)容來玩結伴游戲。
二、嘗試在音樂游戲中運用身體接觸和運動刺激的方法促進幼兒社會交往和合作能力的發(fā)展。
發(fā)展神經(jīng)心理學家詹姆士·柏銳斯柯特醫(yī)生認為,摟抱嬰幼兒,與嬰幼兒身體接觸是嬰幼兒心理和社會性活動正常發(fā)展的最重要因素。精神病學家羅伯特·希里發(fā)現(xiàn)早期身體接觸和運動刺激對嬰兒和兒童的情緒和行為的正常發(fā)展很大影響,如兒童喜歡人抱、喜歡人搖等。
根據(jù)幼兒以上的心理現(xiàn)象和特征,我們在設計音樂游戲時,人為地給幼兒創(chuàng)造與同伴表達和交流的機會,通過幼兒自我的表情、動作、姿態(tài),體驗與人溝通的方法和樂趣,促進幼兒交往合作、能力的發(fā)展。例如:韻律活動“碰一碰”就是讓幼兒與幼兒之間身體多方位接觸、消除彼此的陌生感:音樂游戲“找朋友”中,當兩個小朋友摟抱時,目光交流在一起的時候,他們的臉上露出了友好、信任和愉悅的笑容。具體做法是:
(1)在集體歌唱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逐步學會傾聽全體歌唱聲音,并盡量使自己的歌聲與集體的歌聲相一致,體驗大家一起唱歌樂趣,評價的導向是“大家的聲音聽起來就像一個人唱出來的”。
(2)為幼兒提供雙人結伴歌唱和做動作的機會,在尋找伙伴的過程中,教師特別注意幫助那些因智力問題找不到的伙伴的幼兒和那些因感情問題找不到合適伙伴的幼兒。在結伴表演過程中,教師要重點幫助幼兒學會用表情動作、姿態(tài)與人交流并引導幼兒體會交流的愉快,
(3)在打擊樂演奏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幼兒逐步學會傾聽全體演奏的聲音,并努力使自己演奏的聲音與集體的演奏相一致。
(4)在組織幼兒復習活動中給幼兒提供與他人合作的機會,如在歌唱復習活動中,兒童自己提出請哪些人唱、用什么方式唱……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具體指導兒童如何向大家提建議,如何邀請他人參加活動,如何建立觀眾與演員、演員與其他人員之間友好的關系,另一方面又要不斷引導兒童體會交流合作的愉快。
一系列的音樂游戲活動,不但豐富了幼兒的音樂知識和技能,也促進了幼兒社會交往合作能力發(fā)展(見表1、表2)
以上統(tǒng)計表數(shù)據(jù)表明我們運用活教育原則,通過幼兒身體接觸和動作刺激的教學方法是有效的,幼兒社會交往和合作能力明顯提高,而且在不少人數(shù)中出現(xiàn)明顯飛躍。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實驗班幼兒已初步具有積極良好的交往態(tài)度,如喜歡同伴、老師,掌握了一定交往合作技能和策略,活動常規(guī)、行為習慣明顯優(yōu)于對照班。
三、我們的體會:
從總體上說,在音樂游戲中加強幼兒社會交往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發(fā)揮了音樂的教育功能,發(fā)掘了音樂的教育資源及教師的潛能,對探索有效的“培養(yǎng)幼兒交往合作能力”提供了有益有效的經(jīng)驗,為“社會性教育”也拓寬了研究的內(nèi)容和思想。通過上述各項結果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交往、合作方面,實驗班都顯著或非常顯著地好于對照班。這些事實充分表明我們在音樂課程中培養(yǎng)幼兒社會交往合作能力的思路是正確的。
1.教師樹立了正確的教育觀念
思想上重視,課程上保證,目標上落實,形成操作性較強的音樂游戲的組織形式,包括制定計劃、落實活動、總結反饋等,每位參加實驗的保教人員對如何挖掘音樂章程中對幼兒社會交往能力培養(yǎng)作了再思考、再認識。理論的再思考包括:學前期是個體發(fā)展的初始階段,特別是剛?cè)雸@的小班幼兒,在其全部有關學習的三種基本心理成分——認知、情感、行動的發(fā)展上,尚處在剛剛起步,十分軟弱、十分不完善狀態(tài)。因此,我們不能用成人的發(fā)展途徑和發(fā)展標準看待對幼兒進行的教育。實驗的再思考包括:在學前階段,通過具體的音樂游戲活動可達到社會交往合作能力的發(fā)展目標,但更多地應通過“行動——情感——認識”的途徑和“情感熏陶”的途徑來實現(xiàn)。教育材料的再思考包括:在選擇教育材料時,我們立足于陳鶴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中主張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的教育思想,充分利用兒童周圍生活中熟悉感興趣的事物、現(xiàn)象來進行社會交往合作能力培養(yǎng)的教育。教育程序的再思考包括: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系列層次活動”式的多層次介入程序為兒童創(chuàng)造反復實踐中不斷加深認識,加深體驗,熟練交往合作技能的機會。
2.幼兒社會交往能力明顯提高
(1)幫助和增加幼兒的交往技能(交往策略),促進了幼兒交往和合作能力的發(fā)展。陳鶴琴先生在他的十七條原則中原則三提出“你要兒童怎么做,就應該教他怎么學”。而幼兒在活動時,常會因發(fā)生一點矛盾就鬧得不歡而散,這都是因為缺少交往、合作的技能和經(jīng)驗所致,我們在研究過程中認為:集體的音樂活動,提供學前兒童大量人際交往合作的機會和經(jīng)驗,滿足人的交往合作需求。因此,在音樂游戲過程中,我們挖掘其社會交往合作方面的潛質(zhì),結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表情、動作、姿態(tài)與同伴建立親切、友好的交往關系,使幼兒愿意與同伴交往,培養(yǎng)了幼兒積極良好的交往態(tài)度。在各種音樂游戲中積累交往經(jīng)驗和技能,特別是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幫助幼兒掌握基本的、恰當?shù)慕煌呗裕绨l(fā)起策略、邀請策略、加入策略等。共同游戲、合作唱歌等活動,使幼兒體驗到集體合作的愉快,掌握了交往技能,交往合作面擴大,社會適應能力也隨之增強。
(2)轉(zhuǎn)達化了發(fā)展落后的小朋友。通過“以音樂游戲為載體培養(yǎng)幼兒的交往合作能力”的研究,一些原來在音樂游戲時比較孤僻、交往主動性不夠或擾亂班集體的幼兒進步了。如一個叫張馨文的小朋友,由于生理上缺陷,非常自卑,教師把她作為個案追蹤研究的對象,在音樂游戲中有意讓其他幼兒主動與她交往、做朋友,讓她體驗與同伴一起游戲的快樂。現(xiàn)在能主動跟老師、同伴交往了。再也不感到孤單了,初步消除了她的自卑感。
由此可見,理想的音樂游戲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者努力研究和盡力追求真正能夠有效地促進兒童發(fā)展的目標和途徑。通過音樂,讓兒童彼此溝通并建立感情上的和諧關系,真正促進兒童交往合作能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許卓婭,《學前兒童音樂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會,1996;
[2] 許卓婭、孔起英,《藝術》,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P1-P6;
[3] 陳鶴琴,《陳鶴琴全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
[4] 唐淑,《童心拓荒——現(xiàn)代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3)在打擊樂演奏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幼兒逐步學會傾聽全體演奏的聲音,并努力使自己演奏的聲音與集體的演奏相一致。
(4)在組織幼兒復習活動中給幼兒提供與他人合作的機會,如在歌唱復習活動中,兒童自己提出請哪些人唱、用什么方式唱……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具體指導兒童如何向大家提建議,如何邀請他人參加活動,如何建立觀眾與演員、演員與其他人員之間友好的關系,另一方面又要不斷引導兒童體會交流合作的愉快。
一系列的音樂游戲活動,不但豐富了幼兒的音樂知識和技能,也促進了幼兒社會交往合作能力發(fā)展(見表1、表2)
以上統(tǒng)計表數(shù)據(jù)表明我們運用活教育原則,通過幼兒身體接觸和動作刺激的教學方法是有效的,幼兒社會交往和合作能力明顯提高,而且在不少人數(shù)中出現(xiàn)明顯飛躍。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實驗班幼兒已初步具有積極良好的交往態(tài)度,如喜歡同伴、老師,掌握了一定交往合作技能和策略,活動常規(guī)、行為習慣明顯優(yōu)于對照班。
三、我們的體會:
從總體上說,在音樂游戲中加強幼兒社會交往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發(fā)揮了音樂的教育功能,發(fā)掘了音樂的教育資源及教師的潛能,對探索有效的“培養(yǎng)幼兒交往合作能力”提供了有益有效的經(jīng)驗,為“社會性教育”也拓寬了研究的內(nèi)容和思想。通過上述各項結果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交往、合作方面,實驗班都顯著或非常顯著地好于對照班。這些事實充分表明我們在音樂課程中培養(yǎng)幼兒社會交往合作能力的思路是正確的。
1.教師樹立了正確的教育觀念
思想上重視,課程上保證,目標上落實,形成操作性較強的音樂游戲的組織形式,包括制定計劃、落實活動、總結反饋等,每位參加實驗的保教人員對如何挖掘音樂章程中對幼兒社會交往能力培養(yǎng)作了再思考、再認識。理論的再思考包括:學前期是個體發(fā)展的初始階段,特別是剛?cè)雸@的小班幼兒,在其全部有關學習的三種基本心理成分——認知、情感、行動的發(fā)展上,尚處在剛剛起步,十分軟弱、十分不完善狀態(tài)。因此,我們不能用成人的發(fā)展途徑和發(fā)展標準看待對幼兒進行的教育。實驗的再思考包括:在學前階段,通過具體的音樂游戲活動可達到社會交往合作能力的發(fā)展目標,但更多地應通過“行動——情感——認識”的途徑和“情感熏陶”的途徑來實現(xiàn)。教育材料的再思考包括:在選擇教育材料時,我們立足于陳鶴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中主張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的教育思想,充分利用兒童周圍生活中熟悉感興趣的事物、現(xiàn)象來進行社會交往合作能力培養(yǎng)的教育。教育程序的再思考包括: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系列層次活動”式的多層次介入程序為兒童創(chuàng)造反復實踐中不斷加深認識,加深體驗,熟練交往合作技能的機會。
2.幼兒社會交往能力明顯提高
(1)幫助和增加幼兒的交往技能(交往策略),促進了幼兒交往和合作能力的發(fā)展。陳鶴琴先生在他的十七條原則中原則三提出“你要兒童怎么做,就應該教他怎么學”。而幼兒在活動時,常會因發(fā)生一點矛盾就鬧得不歡而散,這都是因為缺少交往、合作的技能和經(jīng)驗所致,我們在研究過程中認為:集體的音樂活動,提供學前兒童大量人際交往合作的機會和經(jīng)驗,滿足人的交往合作需求。因此,在音樂游戲過程中,我們挖掘其社會交往合作方面的潛質(zhì),結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表情、動作、姿態(tài)與同伴建立親切、友好的交往關系,使幼兒愿意與同伴交往,培養(yǎng)了幼兒積極良好的交往態(tài)度。在各種音樂游戲中積累交往經(jīng)驗和技能,特別是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幫助幼兒掌握基本的、恰當?shù)慕煌呗?,如發(fā)起策略、邀請策略、加入策略等。共同游戲、合作唱歌等活動,使幼兒體驗到集體合作的愉快,掌握了交往技能,交往合作面擴大,社會適應能力也隨之增強。
(2)轉(zhuǎn)達化了發(fā)展落后的小朋友。通過“以音樂游戲為載體培養(yǎng)幼兒的交往合作能力”的研究,一些原來在音樂游戲時比較孤僻、交往主動性不夠或擾亂班集體的幼兒進步了。如一個叫張馨文的小朋友,由于生理上缺陷,非常自卑,教師把她作為個案追蹤研究的對象,在音樂游戲中有意讓其他幼兒主動與她交往、做朋友,讓她體驗與同伴一起游戲的快樂?,F(xiàn)在能主動跟老師、同伴交往了。再也不感到孤單了,初步消除了她的自卑感。
由此可見,理想的音樂游戲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者努力研究和盡力追求真正能夠有效地促進兒童發(fā)展的目標和途徑。通過音樂,讓兒童彼此溝通并建立感情上的和諧關系,真正促進兒童交往合作能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許卓婭,《學前兒童音樂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會,1996;
[2] 許卓婭、孔起英,《藝術》,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P1-P6;
[3] 陳鶴琴,《陳鶴琴全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
[4] 唐淑,《童心拓荒——現(xiàn)代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3)在打擊樂演奏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幼兒逐步學會傾聽全體演奏的聲音,并努力使自己演奏的聲音與集體的演奏相一致。
(4)在組織幼兒復習活動中給幼兒提供與他人合作的機會,如在歌唱復習活動中,兒童自己提出請哪些人唱、用什么方式唱……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具體指導兒童如何向大家提建議,如何邀請他人參加活動,如何建立觀眾與演員、演員與其他人員之間友好的關系,另一方面又要不斷引導兒童體會交流合作的愉快。
一系列的音樂游戲活動,不但豐富了幼兒的音樂知識和技能,也促進了幼兒社會交往合作能力發(fā)展(見表1、表2)
以上統(tǒng)計表數(shù)據(jù)表明我們運用活教育原則,通過幼兒身體接觸和動作刺激的教學方法是有效的,幼兒社會交往和合作能力明顯提高,而且在不少人數(shù)中出現(xiàn)明顯飛躍。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實驗班幼兒已初步具有積極良好的交往態(tài)度,如喜歡同伴、老師,掌握了一定交往合作技能和策略,活動常規(guī)、行為習慣明顯優(yōu)于對照班。
三、我們的體會:
從總體上說,在音樂游戲中加強幼兒社會交往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發(fā)揮了音樂的教育功能,發(fā)掘了音樂的教育資源及教師的潛能,對探索有效的“培養(yǎng)幼兒交往合作能力”提供了有益有效的經(jīng)驗,為“社會性教育”也拓寬了研究的內(nèi)容和思想。通過上述各項結果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交往、合作方面,實驗班都顯著或非常顯著地好于對照班。這些事實充分表明我們在音樂課程中培養(yǎng)幼兒社會交往合作能力的思路是正確的。
1.教師樹立了正確的教育觀念
思想上重視,課程上保證,目標上落實,形成操作性較強的音樂游戲的組織形式,包括制定計劃、落實活動、總結反饋等,每位參加實驗的保教人員對如何挖掘音樂章程中對幼兒社會交往能力培養(yǎng)作了再思考、再認識。理論的再思考包括:學前期是個體發(fā)展的初始階段,特別是剛?cè)雸@的小班幼兒,在其全部有關學習的三種基本心理成分——認知、情感、行動的發(fā)展上,尚處在剛剛起步,十分軟弱、十分不完善狀態(tài)。因此,我們不能用成人的發(fā)展途徑和發(fā)展標準看待對幼兒進行的教育。實驗的再思考包括:在學前階段,通過具體的音樂游戲活動可達到社會交往合作能力的發(fā)展目標,但更多地應通過“行動——情感——認識”的途徑和“情感熏陶”的途徑來實現(xiàn)。教育材料的再思考包括:在選擇教育材料時,我們立足于陳鶴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中主張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的教育思想,充分利用兒童周圍生活中熟悉感興趣的事物、現(xiàn)象來進行社會交往合作能力培養(yǎng)的教育。教育程序的再思考包括: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系列層次活動”式的多層次介入程序為兒童創(chuàng)造反復實踐中不斷加深認識,加深體驗,熟練交往合作技能的機會。
2.幼兒社會交往能力明顯提高
(1)幫助和增加幼兒的交往技能(交往策略),促進了幼兒交往和合作能力的發(fā)展。陳鶴琴先生在他的十七條原則中原則三提出“你要兒童怎么做,就應該教他怎么學”。而幼兒在活動時,常會因發(fā)生一點矛盾就鬧得不歡而散,這都是因為缺少交往、合作的技能和經(jīng)驗所致,我們在研究過程中認為:集體的音樂活動,提供學前兒童大量人際交往合作的機會和經(jīng)驗,滿足人的交往合作需求。因此,在音樂游戲過程中,我們挖掘其社會交往合作方面的潛質(zhì),結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表情、動作、姿態(tài)與同伴建立親切、友好的交往關系,使幼兒愿意與同伴交往,培養(yǎng)了幼兒積極良好的交往態(tài)度。在各種音樂游戲中積累交往經(jīng)驗和技能,特別是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幫助幼兒掌握基本的、恰當?shù)慕煌呗?,如發(fā)起策略、邀請策略、加入策略等。共同游戲、合作唱歌等活動,使幼兒體驗到集體合作的愉快,掌握了交往技能,交往合作面擴大,社會適應能力也隨之增強。
(2)轉(zhuǎn)達化了發(fā)展落后的小朋友。通過“以音樂游戲為載體培養(yǎng)幼兒的交往合作能力”的研究,一些原來在音樂游戲時比較孤僻、交往主動性不夠或擾亂班集體的幼兒進步了。如一個叫張馨文的小朋友,由于生理上缺陷,非常自卑,教師把她作為個案追蹤研究的對象,在音樂游戲中有意讓其他幼兒主動與她交往、做朋友,讓她體驗與同伴一起游戲的快樂。現(xiàn)在能主動跟老師、同伴交往了。再也不感到孤單了,初步消除了她的自卑感。
由此可見,理想的音樂游戲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者努力研究和盡力追求真正能夠有效地促進兒童發(fā)展的目標和途徑。通過音樂,讓兒童彼此溝通并建立感情上的和諧關系,真正促進兒童交往合作能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許卓婭,《學前兒童音樂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會,1996;
[2] 許卓婭、孔起英,《藝術》,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P1-P6;
[3] 陳鶴琴,《陳鶴琴全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
[4] 唐淑,《童心拓荒——現(xiàn)代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