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柱+胡啟南
[摘要]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工作路線,群眾路線具有豐富的政治倫理意蘊,體現(xiàn)著中國共產黨政治實踐的政治立場、政治目標、政治方法和政治道德等內容。群眾路線政治倫理意蘊內容不是朝夕間形成的,而是長期政治實踐的產物,烙有中國共產黨的產生基礎、奮斗實踐和理論探索等歷史印記。各個內容相互聯(lián)系、辯證統(tǒng)一,共同構成中國共產黨政治實踐的價值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之中,政治立場內容是核心要素,決定著系統(tǒng)整體的倫理性質,也決定著其他要素的功能發(fā)揮。
[關鍵詞]群眾路線;政治倫理意蘊;政治立場;政治目標;政治方法;政治道德
[中圖分類號]D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487(2014)02-00019-05
在政治語境中,群眾路線用以專指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所形成的工作路線。這種工作路線體現(xiàn)著黨的政治立場、政治目標、政治方法,具有豐富的政治倫理意蘊,即群眾路線作為一種工作路線所蘊含的以及其在政治實踐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倫理內容。這些倫理內容,一方面是群眾路線價值系統(tǒng)的構成要素,另一方面也是認識和把握群眾路線本質特點的重要參照,所以理清這些內容對于學習和踐行群眾路線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基于此,本文首先依據理論表述分析其政治倫理意蘊的基本內容,繼而系統(tǒng)考察其歷史形成和內在關系。
一、群眾路線政治倫理意蘊的基本內容
作為完整的理論表述,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1](P280)。從上述內容看,這個表述關涉價值觀和方法論兩個層面,其中“一切為了群眾、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屬于價值觀,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群,密切聯(lián)系群眾”則屬于方法論。作為價值觀,群眾路線集中體現(xiàn)了源自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的政治立場、政治目標和政治道德,而作為方法論,群眾路線則集中體現(xiàn)源自馬克思主義反映論的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認識原理。因此,群眾路線作為中國共產黨政治實踐的根本路線,既是根本的工作路線,也是根本的行為規(guī)范,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政治倫理意蘊。概括而言,這種政治倫理意蘊表現(xiàn)為如下四個方面。
其一,群眾路線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立場,根本上規(guī)定了中國共產黨政治實踐的價值基礎。作為政治組織,任何政黨都代表一定階級的意志和利益,因而必然具有自己的政治立場。在這一點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也不例外。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堅信人民群眾作為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不僅創(chuàng)造了人類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且也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因此,她義無反顧地將人民群眾確定為自己的階級基礎,將站在人民群眾一邊、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確立為自己的政治立場。具有這種政治立場的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是領導中華民族戰(zhàn)勝國內外一切反動勢力的中堅力量,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發(fā)揮了領導核心作用;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則“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P899),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的領導力量。所有這一切表明,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立場,堅信在人民群眾的決定作用面前,任何個人的作用都只能是第二位的,不管是什么樣的杰出人物,離開了人民群眾的實踐,都將一事無成。所有這一切,清楚地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治情懷,也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立場、規(guī)定了中國共產黨政治實踐的價值基礎。
其二,群眾路線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目標,規(guī)定了中國共產黨政治實踐的價值指向。像其他政黨一樣,中國共產黨也具有自己的政治目標,而這個目標的群眾路線表述就是“一切為了群眾”。所謂 “一切為了群眾”,就是一切從群眾出發(fā),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實踐始終圍繞著這一政治目標,始終堅持為中國社會最大多數的人民群眾謀福利。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堅持“一切為了群眾”的政治目標,領導人民鬧革命,砸爛萬惡的舊社會,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使人民翻身做主、成為國家的主人;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歲月,中國共產黨同樣堅持“一切為了群眾”的政治目標,創(chuàng)立國家政權,領導人民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多快好省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為人民謀幸福;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繼續(xù)堅持“一切為了群眾”的政治目標,始終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fā),帶領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實施改革開放,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成就,徹底改變了一窮二白的舊面貌,踏入了繁榮富強的新未來。這一切表明,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群眾路線,始終將“一切為了群眾”作為黨的一切政治實踐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始終履行著自己政治實踐的價值指向,無愧于“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的光榮稱號。
其三,群眾路線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方法,規(guī)定了中國共產黨政治實踐的方法選擇。作為政治方法,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政治實踐的根本方法,其理論上的精辟概括是由毛澤東同志做出的。他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tǒng)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tǒng)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huán),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sup>[3](P1094)此外,他還指出:“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fā);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fā)點。”[3](P5)毛澤東同志的上述概括,一方面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方法論要求,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代表了中國共產黨政治方法的最高理論成就,另一方面以群眾路線為重要標志,將中國共產黨與其他政黨區(qū)別開來,揭示出該政治方法“一切為了群眾、一切相信群眾”的政治立場,規(guī)定了群眾路線作為政治方法的倫理性質。
其四,群眾路線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道德,規(guī)定著中國共產黨政治實踐的道德標準。一般來講,政治道德代表著政治主體的倫理訴求,是“在確定的社會政治生活中調整人與人之間道德關系的行為原則和規(guī)范的總和”[4]。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政黨,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立場,走群眾路線,其政治道德訴求必然是“為人民的事業(yè)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是做官而是成為人民的朋友和勤務員,一切言論行動以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5]。這種政治道德,必然對其成員提出較高的道德標準:在言論和行為上,要求其成員做人民的朋友和勤務員,一切政治實踐以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在道德選擇上,要求其成員凡事都要替人民著想,時刻關注群眾生產、群眾利益、群眾經驗、群眾情緒,切實解決群眾的困難,給群眾看得見的物質利益;在道德態(tài)度上,要求其成員每到一地,都要和群眾打成一片、向群眾學習,要做人民的先生必須先做人民的學生。這種素質要求,從理論的角度看,與中國共產黨的立黨宗旨是一致的;從歷史的角度看,又是與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實踐的現(xiàn)實需要相一致的;從影響的角度看,具有前所未有的正能量,不僅對中國社會過去的政治實踐產生了重要的歷史影響,而且也將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社會政治實踐的未來。
二、群眾路線政治倫理意蘊的歷史印記
考察群眾路線的政治倫理意蘊,不僅要對其內容條分縷析,還需探求其形成的歷史印記。這是因為,群眾路線的政治倫理意蘊不是一下子就產生的,而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經過長期革命斗爭實踐才提煉形成的。概括而言,這種歷史形成印跡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中國共產黨產生的基礎印記。毫無疑問,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政治實踐的根本路線,其政治倫理意蘊與中國共產黨的產生基礎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反觀歷史可知,中國共產黨之所以產生,既有國內的原因也有國際的原因。從國內看,中國共產黨的產生基礎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因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而形成的思想基礎,二是因工人階級迅速覺悟和發(fā)展而形成的階級基礎,三是因五四運動后迅速出現(xiàn)的共產主義小組而形成的組織基礎。在這里,中國工人階級由于其自身特性而與農民、手工業(yè)者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因而使得中國共產黨具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從國際看,中國共產黨的產生基礎則主要是共產國際。關于共產國際對于中國共產黨產生的作用問題,周恩來同志曾明確指出:中國有五四運動的基礎,在共產國際的幫助和推動下,很快成立了中國共產黨。我們知道,共產國際成立于1919年,其“任務就是宣傳馬克思主義,團結世界各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為推翻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剝削制度而斗爭”,因此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重視群眾的地位和作用,這一點隨共產國際的幫助與推動而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共產黨。上述三大基礎表明,人民群眾一開始就成為中國共產黨之所以產生的客觀條件:在現(xiàn)實中,以工人階級為基礎的中國共產黨必然借助于工人階級與農民的血肉聯(lián)系而擁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在理論上,以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必然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進而以此指導自己的政治實踐。由此可見,群眾路線的政治倫理意蘊是“先驗預設”的。
二是中國共產黨奮斗的實踐印記。與“先驗預設”相聯(lián)系,群眾路線政治倫理意蘊的形成始終是與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史相關聯(lián)的。在1921年至1927年初步成長階段,中國共產黨就獨立地領導了100多次工人罷工,將工人運動推向高潮,之后與中國國民黨合作,領導了廣州沙面罷工和海陸豐農民運動,創(chuàng)辦了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廣泛動員工農群眾,開創(chuàng)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在這個階段,中國共產黨將工人界定為群眾的主體,其群眾路線的政治倫理意蘊也主要關涉工人階級。在1927至1949年革命戰(zhàn)爭階段,中國共產黨面對國民黨的反動與背叛,先是走出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斗爭的正確道路,繼而在民族大義面前,成功地與國民黨合作、共同戰(zhàn)勝日本侵略者,最后在與國民黨頑固派堅決斗爭中贏得勝利,建立了獨立自由、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這個階段的斗爭實踐,廣泛地關涉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推動了群眾路線的政治倫理意蘊的基本形成。在1949年至今的革命建設階段,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建立起屬于自己的政權,以極高的革命熱情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實施改革開放,帶領中國社會走向繁榮富強。在這一階段,“黨的群眾路線為黨和國家政策的形成提供了總的規(guī)劃和機制,成為新中國國家政權建設和制度構建的基本出發(fā)點,在國家政權的建設過程中,為人民謀利益始終是我們黨和政府全部活動的立足點和歸宿,國家機構組織普遍實行的民主集中制,以及建國初期就已確立的政治協(xié)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充分地體現(xiàn)了黨的群眾路線在具體制度構建中的運用”[6],其政治倫理意蘊完全形成并深深浸潤在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實踐中。
三是中國共產黨理論的探索印記。政治倫理意蘊是中國共產黨政治意識的總結,它的歷史形成必然與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探索緊密相連。從明確提出的時間看,群眾路線是在中國共產黨第六次代表大會上提出的,但從內容看,群眾路線早在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二次代表大會所通過的《組織章程決議案》中就有所體現(xiàn),其基本表述就是“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里面去”。在群眾路線的形成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的許多同志如陳毅、周恩來等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做出最大、最重要貢獻的當屬毛澤東同志。毛澤東同志早在1929年12月召開的古田會議決議中就明確指出:黨的工作要“在黨的討論和決議之后,再經過群眾去執(zhí)行”[3](P88)。1943年6月,毛澤東同志在為中央起草的《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高度,對黨的群眾路線工作方法進行了精辟概括,賦予群眾路線以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意義,并帶領全黨將群眾路線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切工作的基本路線。1956年9月,中共八大明確把群眾觀點作為群眾路線的一個重要內容列入黨章,其文字表述為:黨的領導的責任,就是要善于在這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無限反復的過程中,使黨和群眾的認識不斷地提高,使黨和人民的事業(yè)不斷地前進。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后,在鄧小平同志指導撰寫、并由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群眾路線的這一概括得到肯定,并被確定為毛澤東思想三個“活的靈魂”之一。由此可見,群眾路線的形成歷史,本身就是群眾論政治倫理意蘊凝結、展現(xiàn)的歷史。
上述考察表明,群眾路線的政治倫理意蘊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漫長的、由其政治立場而逐漸展開的歷史過程。這一特點要求在理解和踐行群眾路線時,既要具有歷史的視野,正確把握群眾路線的內容和要求,又要從其本質立場出發(fā),發(fā)展群眾路線、及時賦予其以應有的內容。
三、 群眾路線政治倫理意蘊的內在關系
上述歷史印記表明,群眾路線政治倫理意蘊的形成是一個過程,而其各個內容必然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一個價值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之中,各內容之間存在如下四種關系形態(tài)。
一是價值基礎對于系統(tǒng)性質以及主體確立價值指向、方法選擇和道德標準具有決定作用。一般而言,價值基礎是指一定政治主體的立足點和出發(fā)點,它對政治主體的一切政治倫理訴求都具有決定性影響。因此,在這價值系統(tǒng)之中,群眾路線的價值基礎是核心,它對于整體系統(tǒng)以及各構成要素之間具有決定作用。首先,價值基礎決定系統(tǒng)的根本性質。如上所述,群眾路線的價值立場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群眾立場,而這一根本立場必然決定群眾路線政治倫理意蘊的根本性質,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相信群眾”,堅信群眾是力量的源泉。其次,價值基礎決定系統(tǒng)的價值指向。馬克思主義的群眾立場必然把人民群眾放在第一位,必然將政治實踐的根本目標指向人民群眾,以人民群眾的“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作為政治實踐成敗的最高標準。再次,價值基礎決定系統(tǒng)的方法選擇。從倫理的角度看,不同的方法表現(xiàn)著不同的倫理考量,而不同的價值基礎往往決定著方法選擇的倫理性質。馬克思主義的群眾立場決定群眾路線政治方法的選擇與應用,決定其倫理指向是有利于人民群眾的。最后,價值基礎決定系統(tǒng)的道德標準。道德標準體現(xiàn)著政治主體的倫理訴求,雖然與政治主體的個體素質緊密相連,但主要是由政治主體的價值立場決定的。群眾路線政治倫理意蘊中的道德標準也是由其政治立場決定的,必然指向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訴求。
二是價值指向對于系統(tǒng)走勢以及主體堅持價值基礎和道德、進行方法選擇具有決定作用。首先,價值指向決定系統(tǒng)的根本走勢。我們知道,群眾路線根本上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政治實踐的政治目標,表明了“一切為了群眾”的價值指向。這一指向,連同其價值基礎,決定著作為一個系統(tǒng)之群眾路線政治倫理意蘊的整體走勢,決定著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政治訴求。其次,價值指向決定主體的價值基礎。政治主體總是通過踐行一定的價值指向來表現(xiàn)其價值基礎的。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價值指向決定主體的價值基礎。在群眾路線政治倫理意蘊這個價值系統(tǒng)中,“一切為了人民”的價值指向必然要決定其價值基礎。再次,價值指向決定主體的方法選擇。在政治實踐中,方法、手段須具有倫理的合法性,政治方法往往要與價值指向相一致,共同符合合理的倫理訴求。因此,在群眾路線中,“一切為了群眾,一切相信群眾”的價值指向對其“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方法論具有決定作用。最后,價值指向決定主體的道德標準。政治主體能否堅持一定的政治道德,與其政治實踐的目標關系重大。具有倫理合法性的政治目標能夠激勵道德主體去堅守該政治道德,而不具有倫理合法性的政治目標則會消解道德主體對于政治道德的堅守。群眾路線所蘊含的政治目標符合人民群眾的合理需要,具有無與倫比的倫理合法性,因而對于政治主體踐行道德標準具有決定作用。
三是方法選擇對于效能釋放以及主體堅持價值基礎和道德、踐行價值指向具有決定作用。任何政治實踐都需要一定的方法,群眾路線就是中國共產黨政治實踐的根本方法。在群眾路線政治倫理意蘊價值系統(tǒng)中,方法選擇作為從事政治實踐的根本手段總是和實踐效能的釋放、政治主體對于價值基礎和道德的堅持、價值指向的踐行相聯(lián)系并發(fā)揮決定作用。首先,作為方法選擇,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政治實踐的最根本方法,為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實踐、群眾路線政治倫理意蘊的有效發(fā)揮提供了方法保障。因此,從這個意義看,政治方法決定了群眾路線政治倫理意蘊價值系統(tǒng)之倫理效能的有效釋放。其次,方法選擇決定主體的價值基礎。政治主體的政治立場總是通過一定的政治方法得到體現(xiàn)的,采用何種性質的政治方法則表明了政治主體所持有的價值基礎。在這個意義上,方法選擇決定了政治主體之價值基礎的外在表現(xiàn)。再次,方法選擇決定主體的價值指向。毫無疑問,價值指向總是要借助一定的方法選擇來實現(xiàn)的,好的、正確的政治方法選擇有助于價值指向的實現(xiàn)和達成,而壞的、錯誤的方法選擇則會給價值指向的實現(xiàn)帶來不利影響甚至失敗。最后,方法選擇決定主體的道德標準。方法選擇總是與政治主體的政治實踐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而政治主體的道德表現(xiàn)也可以由方法選擇體現(xiàn)出來。政治方法對政治主體的道德表現(xiàn)具有決定作用,使用何種性質的政治方法則必然體現(xiàn)了何種性質的道德標準。
四是道德標準對于系統(tǒng)動力以及主體堅持價值基礎和目標、達成道德訴求具有決定作用。首先,道德標準決定系統(tǒng)的主體動力。如上所述,道德標準本質上就是一定社會的政治行為規(guī)范和原則。然而,這些行為規(guī)范和原則是一種他律精神的外在要求,其對行為主體的根本影響只有通過內化為行為主體的道德品質才能達成。也就是說,只有主體所信奉、踐行的政治道德,才對于系統(tǒng)的主觀力量、主體對于價值基礎和指向的堅持以及對達成政治道德訴求具有決定作用。其次,道德標準決定主體的價值基礎。道德標準和價值基礎本質是同一的。相對于道德標準而言,價值基礎是先在的,即價值基礎邏輯上決定道德標準。然而,當政治歷程一經確定,此時道德標準則決定著主體對其價值基礎的堅守程度:道德堅定者即使在困境中甚至面對死亡也能夠堅定地堅持其價值基礎,而道德脆弱者則可能放棄甚至背叛其原有的價值基礎。再次,道德標準決定主體的價值指向。邏輯和事實均表明,價值指向是政治主體基于其價值基礎設定的目的追求。這一點準確地表明了價值基礎對于價值指向的決定作用。政治道德作為主體的內在要求,必然影響乃至決定價值指向的設定與選擇。最后,道德標準決定方法選擇的倫理屬性。道德標準是一定社會之政治行為規(guī)范和原則的外在要求和一定主體之政治良心和追求的內在要求的統(tǒng)一,是行為主體進行政治實踐最根本的價值訴求,因而對其方法選擇的倫理性質具有決定作用。
四、結語
上述分析表明,群眾路線具有自己的政治倫理意蘊,且這里的政治倫理意蘊是一個由價值基礎、價值指向、方法選擇、道德標準等要素構成的價值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之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不是孤立的,而是辯證統(tǒng)一的。
我們還必須明白,在這個價值系統(tǒng)之中,價值基礎是核心,決定著整個系統(tǒng)的性質。在這個意義上,“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qū)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7](P16),就是一個科學、正確的理論論斷。此外,政治實踐一再提醒我們,當我們堅持群眾路線的價值基礎時,中國的革命、建設事業(yè)就會順風順水,蓬勃向上,而當我們偏離了群眾路線的價值基礎時,中國的革命、建設事業(yè)就會困難重重,停滯不前。這一事實,歷史地證明了群眾路線之試金石的政治功能。
所以,中國共產黨必須牢記自己是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先鋒隊,必須牢記和堅持自己的政治立場;每一個中國共產黨人都必須牢記自己的價值基礎,積極踐行群眾路線,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EB/OL]. http://www.cctv.com/special/733/-1/47008.html.
[2] 江澤民文選(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
[3] 毛澤東選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4] 閻鋼. 政治倫理學要論[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
[5] 衛(wèi)建林. 黨的歷史是形成和完善群眾路線的歷史[J]. 中國社會科學,2011,(4):14.
[6] 中國共產黨的黨史就是一部群眾路線的發(fā)展史[EB/OL].http://cache.baiducontent.com/c?m=.
[7] 胡錦濤. 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