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妍
摘 要: 近年來,隨著特殊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參與國家級課題“內地與香港語文校本課程編寫及教學試驗”以來,作為試驗的骨干教師,筆者獲益良多。本文從科學切實的評估、生活化培智語文教材的選編以及因材施教的教學策略選擇等方面論述了對培智學校生活語文課程改革試驗的探索。
關鍵詞:培智學校 生活語文 課程資源 教學策略
近年來,隨著培智學校教育對象智障程度由輕度向中、重度的轉變,一方面,國家教委于1992年頒布的全日制弱智學校(班)試用教材,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模式都已經(jīng)無法適應學生的需要。另一方面,許多智障兒童的家長對于培智教育的特點和相關知識知之甚少,存在許多家庭教育誤區(qū),家庭教育不能更好地與學校教育接軌。因此,培智學校的課程及教學模式亟須改變。
培智教育是一種建立于生活之上、為了生活的教育。目前,我們的教學還是拘泥于課本,拘泥于課堂,學生的學習脫離現(xiàn)實生活。要想使我們教育的學生最終回歸主流,走向社會,就需要我們的教學向生活開放,向社會開放,建立課內外、校內外相結合的教育空間體系。正如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所說的:“應該打開窗戶,讓沸騰的社會生活、奇異的自然現(xiàn)象映入學生的腦海。” 這樣才能滿足不同學生的生活需求和身心發(fā)展需要。
2002年,我校參與了國家級課題“內地與香港語文校本課程的編寫及教學試驗”,這一活動推動了我校校本課程的改革。新課程改革理念注重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生活需求為中心。在實施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始終遵循以每一位學生的語言發(fā)展為階梯,以不同程度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生活需求為中心,密切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生活化的教育主題編寫教材內容。我們嘗試選擇了“各行各業(yè)”“小心用火”“常用的物品”“我們的學?!钡戎黝}編入我校語文校本課程。通過近十年的改革試驗,給了我們如下的啟示。
一、科學評估,充分了解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兒童語言發(fā)展階梯”把兒童的語言發(fā)展能力分為“聆聽、表達、閱讀、寫作、符號理解”五個范疇,并且以語言結構(單詞、雙詞、三詞和三詞以上階段)進行縱向發(fā)展,把兒童的語齡劃分為四個階段進行橫向發(fā)展,形成系統(tǒng)的發(fā)展體系。我們在使用語言發(fā)展階梯對學生進行評估時結合了當?shù)氐恼Z言習慣進行了修改,使得評估的結果更加接近學生的實際能力。在評估的基礎上,我們準確地找到了每一位學生所處的語言發(fā)展階段和相應的語言能力,以此為基線,來確立涵蓋五個范疇的縱向和橫向的語言發(fā)展目標。
此外,每一個小教學階段結束后,我們都會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估,并在此基礎上修改、設立更加貼近學生實際的發(fā)展目標??茖W的評估能幫助我們深入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基線,尤其是每一位學生的語言發(fā)展都一目了然,為教學目標的確立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二、新課程改革突出了實用性,以學生的生活需求為中心
在進行語文課程改革時我們所選擇的課題都是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如“我們愛學校”“健康過冬”“廚具的認識”“過年”等。在“健康過冬”這一課題中,針對學生體質差、冬天易患感冒等實際情況設計了“認識感冒”“健康過冬天”“冬爺爺”“鍛煉”等幾個子課題,幫助學生認識感冒的癥狀,了解一些有關感冒的保健常識,懂得科學調節(jié)飲食,加強戶外鍛煉,合理添加衣物,健康地渡過冬天。由于學習的知識淺顯易懂,又為學生提供了生活指導,因而他們的學習興致很高。有的孩子學習課文后能馬上聯(lián)系實際生活,為生病的爺爺奶奶提供保健建議,并悉心照料老人,贏得了家長對我們課程改革的肯定和支持。
三、新課程改革向生活延伸,積極利用各種課程資源
新課程改革推動我們合理選用身邊的資源作為課程資源,結合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和當?shù)孛袼?,拓展社會實踐,組織設計生活化的語文教學課程。
我們編寫設計的教學活動和作業(yè)訓練中的大部分圖片都來源于網(wǎng)上搜集和情景拍攝,我們利用攝像機的回放功能把許多生活情景在課堂上再現(xiàn)。如在“各行各業(yè)”這一教學活動中,儲蓄、上醫(yī)院等情景的演示都采用了這一方法。生活中的藥品盒、食品包裝盒等都成為我們的課程資源,就連超市的宣傳報也被我們充分利用起來。教學資源的豐富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語文教學進一步走進了學生的生活。
在每周一次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們帶領學生走入社會,去公園郊游,去超市購物,去銀行為乘車卡充值,去醫(yī)院了解就醫(yī)程序,與大學生志愿者進行聯(lián)歡,等等。我們的課堂也自然地延伸到了社會上,幫助學生進一步熟悉了學校周邊的環(huán)境,了解了交通規(guī)則,發(fā)展了學生購物、就醫(yī)、與人溝通等社會適應能力、社交能力,幫助他們認識社會、體驗社會、學會生存,為將來更好地融入社會奠定了基礎。
四、新課程改革教法靈活,教學策略豐富,因材施教,發(fā)掘出不同程度學生學習的最大潛能
1.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構筑生活化的語文教學體系
教師在編寫教學活動建議時,應力求多樣化。如將故事、謎語、兒歌串聯(lián)的主題教學法、形象直觀的演示法、寓教于樂的游戲法、操作性強的實驗法、提供模擬的情景法、強化記憶的鞏固練習法等各種教法優(yōu)勢互補,充分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借助第二課堂,開展智障學生的康復和社會實踐活動,把語文課堂教學向生活延伸,向社會開放,構筑以學生語言發(fā)展為基線,以科學發(fā)展規(guī)律為依據(jù),以學生生活為主線的全新的生活語文教學體系。
2.由易到難的作業(yè)設計,滿足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需要
在作業(yè)設計中,我們融合了聽、說、讀、寫、符號理解五方面內容,將練習的難度由低到高、由淺入深進行編排,便于教師為不同程度的學生有針對性地選擇練習。
如“我會聽”“我來說”“我會讀”“我會寫”“情景再現(xiàn)”“走進生活”等主題活動,練習難度層層遞進,適用于各層次學生。例如,圍繞“待客”這一主題,“我來說”這一活動由易到難的階段練習設計是這樣的:階段一:學會根據(jù)客人的身份給予相應的稱呼;階段二:學習待客語言如“阿姨,您請喝茶”等;階段三:根據(jù)待客情景,主動溝通問候,周到地招待客人。引導學生配合情景表演,通過練習,由簡單的待客進入到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從而掌握周到主動的待客之道。這種練習設計既給予基礎活動以補充,又向更高階段的活動發(fā)展,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各取所需,真正體現(xiàn)出由基礎活動、現(xiàn)階段活動向更高階段活動發(fā)展的趨勢。結合課堂上分組教學模式和個別化教學模式的選擇及多元教學策略的運用,幫助每一個學生在最近發(fā)展區(qū)內實現(xiàn)最大學習潛能的激發(fā)。
3.在學課程內容中設立“親子園地”,讓生活語文的教學真正步入生活
我們在課程改革中注重了家長的參與,使家長的生活指導活動成為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親子園地”的設立深受學生及家長的歡迎。我們在每一個教學主題后都配有同步的家長活動指引,在“指引”中對家長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培訓,幫助家長正確了解自己孩子的能力,了解教學主題的相關知識,了解自己在教育過程中的角色以及家庭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延續(xù)作用,家庭學?;?,共同幫助孩子成長。
經(jīng)歷了近十年的生活化語文課改試驗,筆者執(zhí)教的兩屆實驗班學生的生活用語能力和溝通能力普遍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其中,有兩名學生順利轉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一名學生畢業(yè)后進入技校專修糕點制作,還有一名學生畢業(yè)后憑借她出色的溝通能力幫助自己和同學找到了工作。實踐證明,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走生活化培智語文教改之路能為智障孩子架起成功步入社會的橋梁。我們將繼續(xù)努力,將生活語文的課改之路進一步深化,在特教這塊沃土上灑下更多的愛,幫助每一位智障孩子成功踏入社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C].2007(2).
[2]張茂聰.弱智兒童生活與教育[M].濟南: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