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蘭蘭
摘 要: 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及日常交流的基礎,語文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作為啟蒙階段的小學語文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但現(xiàn)實情況是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生硬呆板,缺乏應有的生動性及互動性,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限制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語言應該具有的特點進行分析。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教學語言 特點分析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因為小學生的一切學習內(nèi)容及特點都剛剛形成,所以教學語言特點直接影響小學生語言的發(fā)展和能力的培養(yǎng),同樣,教師所具備的教學語言的能力直接反映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風格等。要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水平,教師就必須具備較強的教學語言能力,賦予教學語言以生動性及互動性,讓語文教學煥發(fā)真正意義上的生命力,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一、小學語文教學語言所應該具有的特點
綜合來說,作為啟蒙教育的小學語文應該具備規(guī)范性、科學性、邏輯性、生動性及可接受性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在啟蒙階段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讓學生所具有的語言特點及日后培養(yǎng)起來的語文能力具有這些特點,賦予其更大的成長空間。在這些特點中,最為重要的、能夠直接影響學生語言特點形成及影響學生語文學習的,就是規(guī)范性和生動性。下面我們就詳細地分析這兩個特點。
1.規(guī)范性。不僅僅是對語文的學習,在其他的任何方面,小學生也處于成長及塑性的階段,所以小學生會刻意地模仿身邊那些親近的及經(jīng)常接觸的事物。為了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就要求教師的語言必須具有嚴格的規(guī)范性,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塑形模板。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具備專業(yè)的普通話資格證及專業(yè)的教師素養(yǎng),不能帶有發(fā)音不標準的情況或者地方音。另外,在日常跟學生進行交流時,教師也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語言,不能因為不是上課就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因為課堂之外的學生也是放松的,這時他們學習及模仿的能力會更強,會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所以小學語文教學的語言特點首先就要具備嚴格的規(guī)范性。
2.生動性。所謂語言的生動性,是指教學語言要生動、形象及充滿活力,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還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形成良好的自我學習能力,對于事物的判斷,完全取決于自身對該事物的喜好或者是厭惡,所以,如果教學語言過于呆板生硬,就會引起小學生的反感,就會使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失去興趣。小學語文的教學語言一定要生動形象,最好貼近生活,給學生一種真實的代入感,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小學語文語言教學特點的應用
1.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才會全身心地投入語文學習中,才會真真正正地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率。所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應該利用教學語言所具有的生動性,主動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無疑是十分簡單的,畢竟小學生的心理還沒有成熟,對事物的喜好完全憑自己的心理,所以只要掌握好學生的心理活動,教師就可以運用生動的教學語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跟學生互動,給學生肯定。語言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交流,師生間的主要交流就是師生間的互動,所以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應該主動跟學生互動,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鼓勵學生自己思考及學習,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時給學生以鼓勵及肯定,只有當學生得到尊重的時候,才會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習熱情,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三、結(jié)語
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特點,遠遠不止上述所說,同樣的,教學語言的活用也遠遠不止以上所說,這就要求廣大人民教師繼續(xù)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完善,體現(xiàn)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搞好小學語文教學,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羅瑞燕.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分析[J].新課程·小學,2013(4).
[2]韓紅.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分析[J].中學生導報·教學研究,2013(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