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明才
摘要:本文以文化、跨文化以及語言與文化的關系為理論基礎,借助于德國教育家Lehmann 和Nieke的以培養(yǎng)行為能力為目標的能力模式和潘亞玲教授的跨文化能力模式內涵,結合目前我國高校外語專業(yè)的教學狀況和外語教學規(guī)律,深入探討高校外語專業(yè)學生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模式。強調跨文化交際的實現需要具備跨文化知識、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能力三個條件,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是一個動態(tài)、無止境、開放型的學習過程。
關鍵詞:外語專業(yè);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模式;開放型過程
一、跨文化能力是21世紀人才的必備能力
我國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費孝通先生在其80壽辰聚會上曾經意味深長的講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費老的這句名言告誡人們,應當對中華文化的全部歷史有所自覺,有清醒的認識,有自知之明,有自信,且有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和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我們先是發(fā)現自身之美,然后是發(fā)現、欣賞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賞、贊美,最后達到一致和融合。
當前,我國正處于歷史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中國的和平崛起,面臨著向世界宣傳中國、增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相互了解的重要課題。因此,關注跨文化傳播與交流,培養(yǎng)人才的跨文化能力,既是時代進步的要求,也是中國和平發(fā)展、民族復興的現實需要。
2006年在上海召開的“跨文化交際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國內外從事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專家學者一致認為,跨文化能力是21世紀人才的必備能力,外語教學大綱應提出培養(yǎng)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外語綜合應用能力人才的要求。
誠然,外語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途徑?!陡叩葘W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本科教學大綱》(2000)首次在教學原則中提出了“注重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容, 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2004)也將跨文化交際列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和目標。最新的《高等學校德語專業(yè)德語本科教學大綱》(2006)以及《大學德語課程教學要求》(2010)都明確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梢?,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已開始受到外語界的普遍關注。
然而,與此不相適應的是,我國對于這一重要課題的研究還很少。自20世紀80年代初跨文化交際學被引入國內外語教學界以來,研究重點一直在于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差異以及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本體內涵研究,在跨文化交際研究領域中還只是“冰山一角”。
要進行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首先必須明確什么是跨文化能力,否則,“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討論恐怕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楊盈、莊恩平2007:14)。
二、語言、文化、跨文化
1. 關于文化
“文化”一詞來自拉丁語“colere”,原指開墾、耕種、栽培、培養(yǎng),亦指農作物、經濟作物等,是人類設計、構建自己生活的方式和方法。后來,文化被賦予更多的內涵,即“在人類社會歷史和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新華漢語詞典編委會2004)。
著名的“冰山模式”可以生動、形象地展現文化的豐富內涵。位于水面上方的冰山是我們能夠看得見、聽得到的“文化”中的一小部分,如語言、音樂、藝術、建筑、飲食等,是文化的表層含義。而倒映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如態(tài)度、想法、世界觀、價值觀、宗教信仰等,是文化的深層含義。
2. 關于跨文化
所謂“跨文化”就是兩種或多種不同文化之間的交往或碰撞。要想很好地實現跨文化交際,必須具備三個方面的條件:跨文化意識、跨文化知識、跨文化能力??缥幕庾R是跨文化能力中的情感要素,是對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以及移情能力??缥幕R主要指對中外文化差異的比較、分析和了解??缥幕芰κ窃诋愇幕h(huán)境中也能像在本文化環(huán)境中那樣輕車熟路、來去自如的能力,是一種復合能力和綜合素質,是知識、情感和技巧的統(tǒng)一體,是對知識的應用,因而是一切學習的目標。這恰好符合中國高等教育從以知識灌輸到能力培養(yǎng)為目標的范式大轉變。
3. 關于語言與文化
語言與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廣義的文化包括語言,同時文化又影響著語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共生共存的關系,這就是說,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文化也不能脫離語言而生存??梢哉f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使語言更加豐富。每一種語言都反映出一定的文化,它承載著一個民族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流傳下來的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
語言與人類的文化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許多詞匯來自于生活。文化的特征能夠借助語言反映和表達出來。比如,愛斯基摩人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極,雪對他們的生活影響很大,他們同雪打交道也很多,所以在他們的語言中關于“雪”的詞匯也就非常豐富。在愛斯基摩人的語言中,共有六個不同的詞表示“雪”,如落雪、像水一樣稀的雪、被風吹動的雪、飛雪、地面的雪和積壓成冰塊的雪,而在其他絕大部分語言中只有一個詞。再比如,在日語中有豐富的詞匯表示與“大米”有關的概念,如ine (稻子),momi(稻種),kome(大米),meshi,gohan,i-i,mama(米飯),kayu(大米稀飯)(Pelz 1992)。類似的情況同樣也可以在漢語或越南語中看到。如在漢語中,也有大量關于大米的詞匯,像稻米、大米、糯米、香米、秈米、精米、長米、粘米等,而在德語、英語和法語中卻缺少相對應的詞,只有一個詞作為集合概念表示大米,分別是Reis 、rice和riz。這是因為在日本、中國和東南亞許多國家盛產大米,大米與人民的生活及文化息息相關,因而這方面的詞匯就比較豐富。而在德國,沒有耕種稻谷的條件,人們的主要食物是面食,因而在語言中關于“大米”的詞匯就相對缺乏。
在日常生活用語中,德語和漢語就同一件事的不同表達方式也反映出兩個民族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比如:中國人見面打招呼常說:“吃了嗎?”“干嗎去?”,或者“你去哪兒?”等。然而,當你見到德國人時這樣打招呼,就會令其非常費解。德國人會想:你是否要請我吃飯?我去哪兒跟你有何關系,為什么要告訴你呢?他們見面打招呼很簡單,一句“Hallo!”足矣。再比如,在吃飯的時候,中國人常對客人說:“您慢點吃!”或“請慢用!”這時,德國人會感到很納悶,不禁要問:難道我吃得太快了嗎?在這一場景下,德國人會說:“Greifen Sie bitte zu !”意思是“請隨便用,不要客氣!”還有,在送客時,中國人經常說:“請慢走!”這時德國人會問:難道我走得太快了嗎?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人常說:“Kommen Sie gut nach Hause!”意思是“祝您平安到家!”
以上例子足以說明,語言與文化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三、跨文化能力的內涵
1. Lehmann和Nieke的能力模式
要培養(yǎng)外語專業(yè)學生的跨文化能力,首先必須以科學的研究方法探索這一能力的內涵,從而為在外語教學大綱中提出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的具體要求提供科學依據。
德國教育學家Lehmann和Nieke認識到,隨著社會的急劇變化,知識和技術更新速度加快,人們必須學會終身學習和轉崗學習,學習的方法策略顯得尤為重要,于是提出增補方法能力并構建出一個能力模式。
圖1Lehmann和Nieke(2000)的能力模式
Lehmann和Nieke的能力模式以培養(yǎng)行為能力為目標,將行為能力分解為專業(yè)、方法、社會和個人四種能力。四種能力的具體內涵如下:專業(yè)能力指處理復雜專業(yè)要求的能力,包括認知能力和專業(yè)技巧。對于外語專業(yè)學生來說,語言技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個人能力指愿意承擔責任并付諸相應的行為,得體的解釋和評價自己的知識、技術和能力的能力。社會能力指主體與周圍得體相處的能力。方法能力是分析和靈活的嘗試各種解決方式、使用符合環(huán)境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在該模式中處于中心地位的是行為能力,這是由能力的行為指向決定的。沒有專業(yè)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和個人能力,行為能力則無從談起。行為能力是以上四種能力的整合,是整個能力模式的核心。
2. 跨文化能力多層面開放型發(fā)展模型
上面的跨文化能力模式雖然對各種能力的劃分比較清晰,一目了然,但還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基本屬于“切分蛋糕”式的模式,沒能體現出來跨文化能力的動態(tài)培養(yǎng)和發(fā)展過程。潘亞玲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了更為科學的跨文化能力模式:跨文化能力多層面開放式發(fā)展模型。
圖2潘亞玲(2008)的跨文化能力多層面開放型發(fā)展模式
從上面的模型可以看出,不應當將跨文化能力看作是一塊可以劃分為各種“分能力”的“蛋糕”,而是應當把這種能力的發(fā)展看作一個開放型的過程,它包括以下三個層面的發(fā)展:
(1)從民族中心主義到文化多元主義。民族中心主義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一般來說,人們往往將本文化中的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看作是理所當然的,看問題總是帶著本文化的“有色眼鏡”,甚至認為自己的文化優(yōu)于其他文化。因此,要抱有積極、開放、寬容的態(tài)度,消除對異文化的種種偏見,從不斷積累的跨文化經驗進行反思,便可以培養(yǎng)多視角看待本文化和異文化的能力,從而提高這一層面的綜合能力。我們可以把這一層面能力的發(fā)展過程用模型中的X軸來表示。促進從民族中心主義到文化多元主義這一過程發(fā)展的重要能力有:對異文化的積極態(tài)度、寬容、開明、移情能力、尊重、敏感性及多視角看問題的能力。
(2)從對本文化和異文化單一表面的認識到全面深入的認知和理解。在這一層面的發(fā)展過程中,人們從對本文化和異文化膚淺的、單一角度的了解和認識,發(fā)展到對本文化和異文化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做到知己知彼。在此,尤其強調在跨文化合作中,對本國文化的深入全面的了解,以及向跨文化合作伙伴傳輸本國文化的能力的重要性。我們可以把這一層面能力的發(fā)展過程用模型中的Y軸來表示。促進這一過程發(fā)展的重要能力有:對本文化的了解、對異文化的了解、從表面了解到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對跨文化交際的了解和認識、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和批判能力。
(3)從不自覺、欠妥當的跨文化行為到自覺、有效的跨文化行為的過程。在這一層面上,人們可以從起初由于缺少跨文化經驗,在跨文化交際中感到無助,同時對怎樣與異文化人交往感到茫然,到不斷積累跨文化經驗,從而掌握各種應對策略和方式,靈活自如地處理各種跨文化場景,不斷提高跨文化行為能力。這一過程的發(fā)展可以提高跨文化交際和跨文化合作的效益。我們可以把這一發(fā)展過程用Z軸表示。促進這一過程發(fā)展的重要能力有:適應能力、獨立行為能力與責任心、靈活性、跨文化交際能力(尤其是外語能力)、團隊合作精神、求同存異能力、文化協同能力和文化溝通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在對以上跨文化能力模型的解釋中,三個層面所包含的各種能力是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共同發(fā)展的。比如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這一能力的發(fā)展,不但能提高跨文化行為能力(Z層面),同時也能促進從民族中心主義到文化多元主義(X層面),以及從對本文化和異文化表面化的認識到深入的全方位的認知和理解(Y層面)的過程。
四、外語專業(yè)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
語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具有外語能力并不意味著具有跨文化能力。僅僅掌握好外語以及相應的專業(yè)知識還不能保證跨文化合作的有效和成功進行。很多跨文化合作的失敗不是語言障礙所造成,而是由于合作雙方跨文化能力的欠缺。人們普遍認為,由于語言不通所造成的誤解和問題可以很快得到消除和解決,而在跨文化交際方面所犯的錯誤往往會在長時間內給交際的雙方造成很深的心理隔閡和陰影,從而大大影響雙邊的合作和交往。對于外語專業(yè)的學生來說,掌握好外語很重要,是培養(yǎng)跨文化能力的重要工具和途徑。然而,外語專業(yè)畢業(yè)生在工作中不但是兩種不同語言的溝通者,同時也是本文化和異文化的溝通者。
正因為外語越來越多地僅僅作為工具,因此,培養(yǎng)外語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缥幕献髦械暮芏鄦栴}、矛盾和沖突歸根到底是源于雙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跨文化實踐中,那些能自如“行走”于本文化和異文化之間的人難能可貴。比如說,德資企業(yè)特別需要懂得中國文化、懂得中國現實的中國人,他們可以向德國人解釋中國市場需要什么樣的解決方案。為了能讓德國人信服,讓他們理解為什么要采納某種方式,又同時需要懂得德國人、懂得他們的思維方式。對于國際企業(yè)來說,懂得合作雙方的文化背景,對于合作的成功至關重要。
在提高外語專業(yè)學生跨文化能力方面應當尤其注意的問題是:
(1)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僅僅通過文化知識的傳輸是遠遠不夠的,應當加強實踐學習的環(huán)節(jié),加強大學教育與跨文化企業(yè)和機構的合作,“走出去,請進來”。一方面課堂教學要理論聯系實際,可以聘請有豐富跨文化合作經驗的專家到大學講課;另一方面應鼓勵學生走出大學的“象牙塔”,積累跨文化實踐經驗。
(2)培養(yǎng)跨文化能力不僅僅是要避免文化沖突,更重要的是要尋求文化間的共同點,做到“求同存異”。不應過分強調文化之間的差異,應當鼓勵學生尋找來自于本文化和異文化的交際伙伴之間的共同點,這一點在跨文化合作中至關重要。只有找到共同點,雙方才能更好地解決合作中出現的差異,最終找到解決這些差異的辦法??缥幕献鞯暮诵氖恰扒笸保绻晃稄娬{文化之間的差異,那么很多跨文化合作可能根本就不能開始。
(3)應該強調的是,對本文化的理解、在本文化與異文化之間起到溝通作用是跨文化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本土文化的深刻認識是了解異文化的重要前提。如果沒有很好的本文化修養(yǎng),就不可能自如得體地與來自于另一文化的人進行交際。很多在華的跨國企業(yè)正是希望利用中國員工對中國文化背景、中國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的了解,來尋求符合中國國情的解決方案,實現他們在華投資的目標。而事實上,我國外語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往往對中國文化缺乏了解,這一問題應當引起重視。
(4)“跨文化能力”并不是脫離應用領域而存在的“空中樓閣”,不能脫離應用領域空泛地討論跨文化能力。學習外語之外的一門專業(yè)非常重要,即培養(yǎng)復合型外語人才。
(5)外語專業(yè)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僅僅通過諸如“跨文化交際”等某一門課程的教學來實現,而是應當融入各個課程當中,滲透到教學過程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語言學、文學,還是翻譯、寫作,所有課程都應包含跨文化內容,這就要求我們每位專業(yè)教師都要具有很強的跨文化意識,并有效地融入教學之中。
五、結語
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僅僅通過知識的傳輸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個終身學習和不斷實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樂于學習的態(tài)度和善于學習的能力起著核心作用。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應當更加注重跨文化學習的方法論,培養(yǎng)學生積累處理各種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問題的策略、方式和方法,并靈活運用。
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開放型的過程,這一點也意味著外語專業(yè)應當進行跨學科、跨學校、跨文化的合作,應當重視外語專業(yè)與其他專業(yè),如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跨專業(yè)合作,重視與對象國大學的教學與科研合作。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與全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復合型外語人才已經并將繼續(xù)成為社會急需的人才。因此,應當在外語教學大綱中提出對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的具體要求。同時,外語教師也應當不斷增強自己的跨文化意識,提高自己的跨文化能力,加強與跨文化實踐的聯系,以便為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有效的支持。
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而是一個動態(tài)的、無止境的學習過程。相信通過系統(tǒng)的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方案及其實施,可以使外語專業(yè)學生成為勝任全球化職業(yè)實踐要求的具有跨文化學習能力的專業(yè)人才。
參考文獻:
[1] Lehmann, G. & W. Nieke. Zum Kompetenz-Modell[OL]. URL: http://www.bildung-mv.de/download/fortbildungsmaterial/ text-Lehmann-nieke.pdf, 2000:2.
[2] Pelz, Heidrun. Linguistik für Anf?nger, Hamburg, 1992:35.
[3] 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編.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本科教學大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2.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5] 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德語組.大學德語課程教學要求[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6] 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德語組. 高等學校德語專業(yè)德語本科教學大綱[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1,14.
[7] 潘亞玲. 我國外語專業(yè)學生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實證研究[J]. 中國外語,2008(4).
[8] 新華漢語詞典編委會. 新華漢語詞典[C]. 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4:1274.
[9] 楊盈 莊恩平. 構建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J]. 外語界,2007(4).
[責任編輯:陳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