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
“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是浙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碳和碳的化合物”中的一部分內(nèi)容。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在探索過程中認識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了解二氧化碳和人類生活的關(guān)系。本課的教學活動是以實驗為主的,所以實驗的效果是決定這節(jié)課成敗的關(guān)鍵。下面我就教學中的幾個主要環(huán)節(jié)和片段,談談“互動”教學在本節(jié)課中呈現(xiàn)出來的優(yōu)勢和令人滿意的成效。
一、在教學預設中互動探究,驗證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的性質(zhì)
在驗證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的性質(zhì)時,我按照事先準備好的教學方案提問:“大家說說,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嗎?”“你們用什么方法可以證明二氧化碳可溶于水?”本來我對學生不怎么有信心。我想:若預習過的同學能將課本上的證明方法說出來就很不錯了!但我沒想到同學們設計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讓我大吃一驚,并欣喜萬分。其中有一位男同學說:“取一集氣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然后將其倒扣在水中,水位會上升,證明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庇行┩瑢W對其中的道理還反應不過來,于是我準備讓他進一步解釋。然而這時候,已經(jīng)有一些同學舉手了。于是,我叫了一位同學做解釋。這位同學說:“水位能上升,說明瓶內(nèi)氣壓減小,氣壓減小說明氣體的量減少了,因此證明二氧化碳是一種可溶于水的氣體?!苯?jīng)他一解釋,全班同學都恍然大悟了。
為了讓大家更加信服,我又按照上述方法現(xiàn)場演示了驗證過程。果然如此!同學們紛紛向那位男同學投去欽佩的目光。
二、在預設的意外失敗中促成師生互動,成功驗證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的性質(zhì)
我向燃燒的階梯蠟燭中倒入二氧化碳以驗證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的性質(zhì)。我用提前請實驗室工作人員準備好的二氧化碳氣體向燒杯中傾倒,由于準備的二氧化碳純度不足,我連著倒了兩瓶二氧化碳氣體,蠟燭卻依舊在平靜的燃燒,坐在下面的同學忍不住笑了。于是,我說:“看來今天這個實驗我們做不成了。大家是否知道,假如實驗成功的話會有什么現(xiàn)象呢?”同學們根據(jù)自己對二氧化碳的認識,說:“下面的蠟燭先熄滅,上面的蠟燭后熄滅?!蔽矣謫枺骸盀槭裁磿羞@樣的現(xiàn)象?”同學們回答說:“因為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而且密度大于空氣的密度?!?/p>
雖然同學們能輕易地說出此實驗的現(xiàn)象和結(jié)論,但實驗未成功,大家未免有些失望,我也覺得很內(nèi)疚,向大家表示歉意。這時,一位女同學站起來說:“老師,我認為這個實驗在沒有二氧化碳的條件下也可以做?!逼渌瑢W都流露出詫異的神情,我也愣了一下,隨即問她怎樣做。她回答說:“因為蠟燭燃燒也能產(chǎn)生二氧化碳,我們把裝有燃燒的階梯蠟燭用燒杯蓋住。蠟燭燃燒所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也會使下面的蠟燭先熄滅,上面的蠟燭后熄滅?!蓖瑢W們一聽都來勁了,紛紛表示贊同,我也很激動。為這位女生的智慧和大膽的猜想而感到欣慰。于是我說:那么我們來驗證一下吧。結(jié)果連著做了兩次實驗都是上面的蠟燭先滅,下面的蠟燭后滅。出乎意料的現(xiàn)象讓同學們驚奇萬分,紛紛猜測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xiàn)象。在我的指導點撥下,同學們經(jīng)過激烈的討論,一致認為:蠟燭燃燒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溫度較高,首先應該往上走,所以上面的蠟燭先熄滅。
三、在師生的默契互動中挽救實驗的第二次挫敗,成功驗證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性質(zhì)和碳酸的性質(zhì)
為了驗證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性質(zhì)和碳酸的性質(zhì),我們將二氧化碳通入到紫色石蕊試液中,加熱,觀察到紫色的石蕊試液變紅了。但繼續(xù)加熱還是紅色。這和理論是不相符的。這時,離下課的時間已經(jīng)不多了,還有很多教學任務未完成,我變得有些焦躁起來。但是抬頭看到同學們一雙雙充滿好奇的眼睛,我又定下心來,鼓勵同學們和我一起尋找實驗失敗的原因。在我的引導和幫助下,補充做了一個實驗,向石蕊試液中加入少量稀鹽酸,再加熱,觀察現(xiàn)象。通過實驗我們得知,鹽酸是一種穩(wěn)定的酸,受熱不分解。經(jīng)點撥,同學們終于明白了實驗失敗的原因是石蕊試液中有了穩(wěn)定的酸。原來在用石灰石和稀鹽酸制取二氧化碳時,鹽酸放多了,導致反應劇烈,少量鹽酸沿導管進入石蕊試液中去了,怪不得紅色總不退呢!我又問:“還有別的可能嗎?有沒有試管原來裝過酸,沒刷干凈的可能呢?”同學們都認為有這種可能。
這節(jié)課,我們再也沒時間做什么了,雖然沒有完成計劃內(nèi)的任務,但我覺得很興奮。同學們從本節(jié)課中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體驗到了進行科學探究成功的快樂。尤其讓同學們引以為榮的是:“我們學生也能幫老師尋找實驗失敗的原因了?!蔽乙哺杏X從學生那里得到了無窮的智慧,與他們在課堂上一起爭論,一起驚喜,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師生互動、教學相長。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