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在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教育的關鍵是要將學生成為德育主體。學生不是被動的德育對象,教育的任何作用必須通過學生的理性選擇才能實現,教師是學生靈魂的塑造者,學生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許多道德知識學生雖能理解,但并未真正進行內化,得到認同,不能成為學生在生活中真正奉行的行為準則,更不能體會到一種精神的愉悅。有鑒于此,必須讓學生成為德育的主體。
一、發(fā)展學生的道德判斷和明辨是非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
德育往往是旗幟鮮明地提倡或反對某種觀念或行為。學生生活環(huán)境除學校還有社會和家庭。在很多時候,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guī)范,學校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預想和控制,支配學生行為的是其道德的判斷能力。道德判斷的發(fā)展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發(fā)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礎。
但是,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會走入另外一個誤區(qū),就是沒有將學生當成德育教育的主體,用革命先烈、先進人物、先進事跡等對學生進行標榜式德育教育,讓學生以這些人物事例為標本,按照這種模式來規(guī)范自己的道德行為,檢驗自己的思想品質,這種方式不僅使學生產生距離感,也難于使學生準確理解,難于接受。尤其對小學生而言,那些革命先烈、先進人物、先進事跡太遙遠,太虛,太大,不可能在自己身邊發(fā)生,自己無法學習、無法體驗,自然就起不到教育效果。所以我在這方面的教學過程中,采用小學生自己身邊發(fā)生的個案,將他們作為主體,讓他們自己去討論、總結、學習,使學生能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能夠明辨是非,作出道德判斷,去發(fā)展他們的理性思維,從中受到德育教育。
二、要重視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力求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
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參與的教育活動,是教育者的活動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活動相統(tǒng)一的過程,任何外在的教育都必須經過受教育者的內化才能發(fā)生作用。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睂W生對班主任所提出的德育要求,并不是機械地、全部予以接受,而是根據自己已有的思想水平、知識水平以及各種需要有選擇地接受,接受的部分會逐步轉化為品德意識,并指導自己的道德判斷。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學生的自我教育過程。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就是要發(fā)展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識,激發(fā)其自我教育的要求。如果沒有做好這一點,學生就會出現我們通常說的“左耳進,右耳出”,根本沒有得到真正的教育,沒有達到教育的目的。
如此看來,如何激發(fā)學生自我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關鍵所在。
我認為,要激發(fā)學生自我教育,首先要讓學生成為德育教育的主體,要使他們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獲得一種愉快的精神體驗。在德育過程中,如果學生通過道德行為而得到贊許、表揚和肯定,產生積極快樂的情緒,他今后會主動重復這些行為。在學生履行道德的行為后,要及時地表揚,以增強學生思想行為的積極方面,抑制消極方面。很多老師都會在學生履行道德的行為后對他進行表揚、獎勵,但他們往往會忽視將學生作為德育主體進行教育,沒有讓其他學生參與討論受表揚、獎勵的學生為什么會受到表揚、獎勵,包括受表揚、獎勵的學生自己也沒有更深一步的得到自我教育。
三、培養(yǎng)學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
在傳統(tǒng)的觀念中,道德教育是使做好事的學生得到表揚和獎勵,這固然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但僅僅是這樣,會使學生產生功利觀念,就好像有學生將自己的錢當成撿到的錢交給警察一樣,目的是為了得到表揚和獎勵,這就有悖德育教育的目的。
因此我覺得要培養(yǎng)學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要使學生從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現實中獲得一種崇高感,體驗到一種幸福,感受到一種享受,才能使學生對各種道德規(guī)范的遵從逐漸從他律變成自律,使他們不是把各種道德規(guī)范視為約束與限制,而是作為自我肯定、自我發(fā)展的需要,成為自身的主動要求,只有這樣,道德教育才能成為一種人們樂于接受的教育。如果學生不斷深化提高對道德享用價值的內心體驗,在接受教育時就會更具主動性。比如,有時我發(fā)現某位同學幫助了另外一位同學,我并沒有大張旗鼓去表揚這位同學,而是私下找受幫助的同學和其他同學,要他們以各種形式去肯定這位幫助人的同學的行為,要他們去感激甚至是回報那位同學,讓那位同學從中獲得一種崇高感、幸福感、享受感。
在我進行的德育教育過程中,我常常會讓學生自己去列舉、總結哪些是應該去做、值得去做的事,加以引導,使他們明白哪些才算是好人好事,再讓他們去做,并要求他們做完后去體會感受。這樣,學生就會樂于去做自己認為該去做的事,才會從中獲得一種享受感。
四、要注重德育主體的“個性”。
堅持“個性”就是指在德育工作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為德育工作中一個重要的、與老師同等地位的特殊的主體。當今學生的越來越有個性,尊重他們的個性也就越來越重要。前不久有報道稱,某大學為了資助貧困學生,特地購置了大批軍大衣免費發(fā)放給貧困學生,但幾乎沒有貧困學生去領、穿這種軍大衣,原因是穿上了軍大衣就等于你時時刻刻向其他同學暗示你是貧困生,這就是當今學生個性的體現。
在我們傳統(tǒng)的德育教育中,過分強調了課本的重要性、老師的重要性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其實堅持個性是主體與客體相互轉化的正確關系的體現。堅持德育工作的個性又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邏輯起點與內在要求。堅持德育工作的個性,要求發(fā)揮人的主動性,給思想上“松綁”,正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起點。所以我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會針對每個學生的個性來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能夠充分發(fā)揮他們各自個性的同時又使他們能得到教育。
總而言之,將學生成為德育主體就是要教給學生自我教育的方法,這就是自我認識、自我約束、自我激勵、自我監(jiān)督、自我控制、自我評價、自覺進行思想轉化,有了缺點要自尊、自重,遇到困難要自信、自強,犯了錯誤要自督、自制,日常生活要自立、自理。不能光憑規(guī)章制度和抽象的政治說教,必須有生動活潑、豐富多樣適合少年特點的活動,使學生樂于接受教育而收到實效;另一方面,從學生來看,也只有在多種活動中才能提高認識,增長才干,陶冶情感、磨練意志、錘煉性格,實行在教育者指導下的自我管理。讓學生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而向自己提出要求和任務,進行自覺的思想轉化和行為控制的方法。只有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教育才能在學生的成長中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作用。
教是為了不教,教是為了使學生學會自我教育,這才是德育的最高境界。
(作者單位:河北省清苑縣南宋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