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珍
摘 要:新課程倡導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讓學生主動獲得知識。由于智障學生在學習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在動起來的教學中能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讓智障兒童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從而使他們能更好地融入社會,更好地生活。
關鍵詞:文本“動”起來;課堂“動”起來;實踐中“動”起來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些智障兒童注意力比較分散,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學習主動性不強。如何讓這群學生愛上學習,使他們成為真正的主人,在學習中獲得快樂,讓學習變得更美好呢?
一、讓文本“動”起來,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陶行知說:“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而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面向靜態(tài)呆板的課本和板書,難免枯燥乏味。所以,我們可以利用數(shù)碼相機、手機等科技產(chǎn)品,把靜止的文本畫面拍下來,讓文本變成一張張的照片。然后讓這些靜止的文本、靜態(tài)的圖像可以像動畫一樣播放,色彩可以變化,速度可以控制。這樣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課堂“動”起來,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教學活動應把更大的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的手、腦、口并用,大膽去說、去做、去想,盡情地去表演、去實踐。
1.在手指動一動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在課堂上,如果一個勁地讓學生端端正正坐在那里聽我們講課,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分散,只有讓學生動手指一指,讓他們從課文中找一找,然后,用筆去動一動,我們就知道了他們是否學會了這個字或詞語。這樣就能加深他們的印象,也只有這樣,學生動手找一找,也是讓他們學到知識的一種方式。
2.在“演一演”中,把學習的積極性還給學生
在教學兒歌《一二三》時,我是這樣讓學生動起來的。剛開始,我讓學生先跟老師把兒歌讀正確,學生就這樣跟著我一遍一遍又一遍地讀,我覺得,學生的聲音越來越小,興致也越來越低,甚至有些學生不想讀了。于是,我就換一種方式,讓學生在“動”中去讀。我讓生跟著節(jié)奏,向解放軍叔叔那樣排著隊,踏步向前走,嘴里喊著“一二一二”一步一步往前走,然后,嘴里邊念兒歌,學習效果非常好。唯有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效果才會好起來。
3.在當“小老師”的動一動中,把學習的實踐權留給了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他們的天地。在課堂中,讓學生能真正得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在活動中使學習的勁頭更足。這樣,學生的學習勁頭很足,當“小老師”的很認真,而且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他們就會更主動地去學習。
三、在動起來的實踐中,收獲了學習的成果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文本的內(nèi)容,讓智障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可以促進其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和掌握。
1.在動一動中理解了詞語,提高了語文的認知能力
在學習了“電梯”這個詞語后,因為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們的家長也不是很喜歡把這些孩子帶出去,有些家長不是很重視,忙著自己賺錢去,孩子的要求和感受就置之不理。當我教好了這個詞時,我問學生,你們坐過電梯嗎?只有兩個學生說坐過了,其他學生搖搖頭,沒乘過。學校是學生生活的舞臺。教完了這個詞,我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學校的科技樓有一電梯。于是,我組織學生去乘一乘。當我們來到電梯門時,學生的興致很高。學生一進去,手拼命地在動,這里抓抓,那里弄弄,顯得特別興奮。邊坐電梯,邊講解。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并真正受到啟迪,讓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
2.在動一動的活動中,補償了身體缺陷
培智語文教學的最大特點是彌補學生的先天不足,為學生將來走進社會、學會生存打下基礎。因此,在動一動中,使學生的肢體或某些行為得到鍛煉,從而提高康復的補償效果。在認讀動詞時,讓學生做一做,親身體驗“走”“跳”“扭”的動作。
3.在動一動的實踐中,提高了生活技能
現(xiàn)行的培智教育課程改革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強調(diào)教育教學的適應性和實用性。如,在教學完《刷牙》一文后,讓學生用杯子漱口,用牙刷刷牙,學生在一次次的實踐中,不僅學習了知識,同時也掌握了生活的技能。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我盡可能地提供給學生觀察、思考、參與表現(xiàn)的機會,注重學生自身的體驗,學生都能活潑愉快地主動參與,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動起來,讓語文課堂變成學生樂于學習的場所,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語文課堂教學,使智障語文教學的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州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