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要:新的教育精神要求個人成為自我文化進步的主人和創(chuàng)造者。在這種理念支撐下,學生取得真正意義上的主體地位,在多元化材料的配備下,在教師引導組織下找到自己藝術個性才能發(fā)展的獨特領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自主選擇適當的美術多元化材料和方式,并通過多元化的交流、嘗試、探究與評價,展開個性化的學習,進行“個人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造”,促進學生藝術個性的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美術;多元化;個性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4-014-2
一、理論學習,打造堅實的底蘊
美術教育是人類社會一種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動,它以獨特的方式發(fā)展和完善了人的精神和身體,同時,其自身也在這一過程中得以發(fā)展和完善。然而,美術教育如何順應時代要求,如何為培養(yǎng)新時代的個性化人材,這是廣大美術教師面臨的嚴肅問題。美術課堂教學是基礎,要懂得如何在師生對話中進行反思,又時而進行關聯(lián)性思考。在美術多元文化的影響,其課程構成的元素不斷在更新,課堂教學方式更加豐富,研究角度趨向全面,思考水平愈加深入。怎樣去適應這些發(fā)展呢?唯有多看書,以嶄新的視角,觀察不同的教學實踐,用傳承中的教育觀、課程觀、教學觀、學生觀、教師觀、評價觀,多維度對美術課堂教學實踐及其創(chuàng)新的方式進行分析和探討,作為現代教師,多多讀書、從中感悟,使自身建立多元化材料的認知體系,為學生構建個性化發(fā)展的平臺。在開拓眼界的同時,豐富了彼此的理論底蘊。
二、多面開花,從傳承中獲得信心
國粹是值得去弘揚的,亦能提高人的審美素質,培養(yǎng)人們認識美、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首先想到是辦展覽,從中獲信心,作品可以形式多樣、風格各異,或古典、或現代、或細膩、或粗狂,傾注著師生的激情和汗水。學生稚嫩的構圖、線條、筆畫,雖不足以與經典比擬,但它們散發(fā)出來的縷縷墨韻清香,足以令人感受到書畫這一國粹藝術之迷人魅力。
傳承的腳步不能滯留,還要多參加比賽活動。如:手繪燈籠上的濃淡、干濕筆筆在目;方寸明信片,盡顯細膩之魅;甚有DIY自制風箏等。比賽活動不僅傳承著古老的記憶,更帶來了無限的樂趣。
三、多元展示,讓校際交流常態(tài)化
閉門造車不是我們想要的,現代社會的交通、通訊、信息很發(fā)達,完全可以實現集多方學校之所長,經常開展多元化題材的展示活動,在交流中必然會涌現很多不同的想法,亦可以在共享各自認知的基礎上提升品味。
曾多次想過,外面的比賽活動讓我們開了眼界,回到校內,我們何不展示自己的成果呢?做成展板,一方面可以影響觀者的認知,另一方面可以反饋學生、家長及社會對此類作品的建議。
有次展示“面具”,造型夸張,配以強烈的對比色彩,具有極強的裝飾性,采用了對稱的構圖,雖然繪畫居多但是顏料不同,有的是遮蓋能力較好的水粉,有的是較為透明的水彩,有的是較為鮮亮的丙烯顏料,還有的是韻味十足的水墨表現,同時,水墨的這種呈現又是當代中國畫演繹與傳承中的一種表現方式。展板的形式是多樣的,其表現內容、使用材料上有各種紙質材料、泥、鐵質材料,在制作方法、展現形式上亦各有千秋。而要評論一件作品,就要如此多面性地去看待,很多作品融多種內涵在其中。
我認為個性化作品的展示是提高師生認識的直觀途徑,最早研究個性化教學的杜威說到:藝術最重個性,如果不能體現鮮明的個性,藝術就無法獨樹一幟,形成其獨特的風格,從而引人注意。作為藝術門類之一的美術,它的教學必須重視學生的個性化培養(yǎng)。教學并牽手校際展示,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這是古今一致的共識。
四、參觀學習,提升專業(yè)領域素養(yǎng)
想要談古論今,美術館是不二的選擇,曾看過一期展覽,“相形之下——關于傳承與演繹的藝術”。這里,傳統(tǒng)水墨語言賦予藝術現代生命,同時擁有著深厚的傳統(tǒng)文脈與清新的時代精神。驚其印度手工紙、金箔、油畫顏料能做出中國畫的形式,嘆其創(chuàng)作者把石頭、塑料做成動物骨架等,無不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
而國外油畫的視覺影響亦深遠,“從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藝術館藏法國繪畫精品展”,看法國畫壇革命的領軍人物柯羅、米勒、魯索等經典作品,見證印象派從新生到成熟的畢沙羅、莫奈、雷諾阿等人的風景寫生,現場的感覺好得無法用言語去表述!
各地博物館,能見:玉雕、留青竹刻、象牙淺刻、銅刻、陶瓷、紫砂、蘇繡、云錦、梳篦、剪紙、奇石、根雕等,令人開闊眼界,豐富知識、激活靈感。美術館、博物館里擁有無限能量,是我汲取養(yǎng)分的極佳之地。
此外,聽講座、聽課,那是最愜意不過的事情啦,聽教育名人一席話,勝自己上課多年所得;學百家所長,勝獨自專研數年所獲,我往往會沉溺其中,卻總提醒自己要靜下心去思考,以得到更深的感悟。
五、大膽嘗試,在創(chuàng)新中展望未來
要讓學生進行多元材料藝術創(chuàng)作,就得重視學生的個性創(chuàng)作性思維,無論是哪一學科的教學,都應是一種個性創(chuàng)作。開發(fā)學生的個性創(chuàng)作潛能是教師的職責,而美術學科則是特別有利于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個性創(chuàng)作能力的學科之一。
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可以營造濃郁的藝術氛圍。如果一條長廊,滲透著中國古老元素,暗紅色的廊檐,配以古典園林漏窗的框架,形式美且材質獨特,園林般的環(huán)境是那么幽美。如是墻壁上再掛些教師、學生的藝術作品,如此個性氛圍必能予人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
除了環(huán)境布置上可以有創(chuàng)新,在平時教學中亦能有創(chuàng)新,在美術教材的引領下,嘗試另類的材料未嘗不可。當將模型配材,超乎異常地小心翼翼地粘貼組合時,學生在獲得與航海有關科學知識的同時,還能獲取與之相關的機械、物理、能源、環(huán)境等多領域的知識,在美術多元化領域中又能上一層臺階。當把廢紙用水浸泡過后,撈出,上膠,用手攥成團,造型后等自然干,當變硬時,就成了另一種藝術——“紙泥”,隨后描繪、上色成為藝術精品。還有其他很多新穎的藝術表現等待我們去挖掘。
只要有想法,就會有創(chuàng)新;只要有激情,就會有收獲;只要敢于嘗試,就會超越自我。每每夜深人靜時,我總在思考,上好課的老師是好老師,會思考的老師呢?就從美術的角度考慮,臨摹像一幅畫,那充其量只是一個畫匠,創(chuàng)作一幅獨一無二的作品,那就往“畫家”靠近了一步。是否有創(chuàng)新,以后的路,不僅要沿襲老一輩的經驗來走,還要在優(yōu)秀經驗的基礎上,敢于去挖掘一些新鮮的東西,或者解答就目前而言的一些疑問。
讓“美術多元化材料”延伸至教育的方方面面,讓“學生個性化作業(yè)”成為一道道校園內外靚麗的風景線。
[參考文獻]
[1]李力加.走向多元的美術教學.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
[2]廣東美術館.還孩子一個率真的童年:互動中的兒童與藝術教育.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