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年暑期,隨著中央電視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以下簡稱“《大會》”)的熱播,一陣“漢字熱”席卷而來。作為一檔文化教育類節(jié)目,以“手寫漢字”為主導的《大會》,為一些漢字的形、音、義給出了標準的參照,能有效促進我國中小學生的漢字學習。同時,節(jié)目中傳播的多種多樣的文史知識,也能為中小學生的課外語文學習產(chǎn)生多方面的積極影響。但是《大會》的不足之處有可能對中小學生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也必須引起重視。
【關(guān)鍵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學習;語文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由河南衛(wèi)視與愛奇藝網(wǎng)絡視頻聯(lián)手打造的《漢字英雄》以及由中央電視臺與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聯(lián)合主辦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分別于2013年7月11日和2013年8月2日登上熒屏。自播出以來,《漢字英雄》的收視率保持在0.6%至0.8%[1],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以下簡稱《大會》)自第四期起收視率已突破2%,第五期更攀升至2.16%——收視觀眾達到了1.2億[2]。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漢字書寫也愈發(fā)依賴于各種電子產(chǎn)品的輸入功能,而此輸入功能中的拼音聯(lián)想功能能讓人們無需仔細思考便迅速打出想要的字,長此以往便造成了如今十分普遍的“提筆忘字”現(xiàn)象?!皾h字像是從宇宙大爆炸的時代就誕生了一樣,你永遠說不清它的年齡。它的組合千變?nèi)f化,那種美是無可言喻的。文化是人類的基礎(chǔ)和靈魂,而文化需要差異性、獨特性和個性。漢字是獨特的,沒有任何一種其他文字可以代替;中國文化是獨特的,它會綿延下去,永遠不會消失?!盵3]《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總導演關(guān)正文如是說。漢字是中華民族語言的載體,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寄托,正因為此,《大會》打出了“書寫的文明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的口號,旨在呼吁人們重視漢字書寫,提醒人們莫忘漢字書寫基本功。
《大會》每周五晚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CCTV-1)和科教頻道(CCTV-10)播出,它的參加者是從全國各地選出的32支初中生級別(13—15歲)代表隊(每隊8人),擔任裁判和解說的是國內(nèi)語言文化專家,擔任主考官并負責宣讀、解釋詞匯的是央視著名播音員?!洞髸凡捎萌壻愔?,先將初賽勝出的32支代表隊(共160人)通過復賽產(chǎn)生8支代表隊(共40人)進入半決賽,再從半決賽中產(chǎn)生2支代表隊(共10人)進入最終的決賽。其他未能進入決賽的30支代表隊中表現(xiàn)最優(yōu)秀的一位隊員將進行一場附加賽,爭奪最后5個決賽名額。這5位隊員將與進入決賽的2支代表隊(共10人)的各位隊員一同進入最終的決賽,參與《大會》冠軍的角逐。《大會》在場下設(shè)置了由10人組成的來自不同行業(yè)的 “成人體驗團”,他們與各隊隊員同步聽寫漢字,并由場外主持人即時宣布他們的書寫正確率。如此充滿趣味性的教育類節(jié)目,無疑為各種歌舞選秀節(jié)目泛濫的暑期熒屏帶來一股清新之氣;而如此高的收視率,也充分證明了人們對漢字學習的重要性的認可。
文字是語言的載體,我國的語文教育是有關(guān)中華民族通用語言的教育。《大會》作為以漢語言文字為主體的教育類節(jié)目,有可能會對我國中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尤其是漢字學習產(chǎn)生十分重要的影響。本文將重點分析《大會》可能對中小學生漢字學習產(chǎn)生的影響,兼述其對中小學生語文學習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
一、《大會》對中小學生漢字學習產(chǎn)生的積極影響
漢字是形、音、義的綜合體?!洞髸凡粌H展示了一些漢字的標準字形,推廣了一些漢字的標準讀音,解釋了一些漢字的正確字義,也會從其他一些方面對中小學生的漢字學習和語文學習產(chǎn)生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首先,《大會》能強調(diào)一些易錯字詞的正確寫法,并提醒中小學生重視漢字書寫基本功。比賽中,從全國各地脫穎而出的選手們卻不會寫“蜈蚣”“矯健”“焦炭”等耳熟能詳?shù)脑~,有時也會在如何寫“癩蛤蟆”“躥紅”“攥拳頭”“粘稠”等常用詞上猶豫不決?!洞髸穲鱿碌?0人“成人體驗團”書寫情況更是不容樂觀,“戳脊梁骨”“滂沱”“捋胡須”等常用詞的書寫正確率只有10%。當選手寫不出“耳熟能詳”一詞時,場外主持人也不禁調(diào)侃,這些“耳熟能詳”的詞真要寫起來,結(jié)果卻是提筆忘字?!洞髸氛悄芡ㄟ^這樣的方式,讓人們意識到“提筆忘字”現(xiàn)象的嚴峻性,也能提醒廣大收看節(jié)目的中小學生們要勤于手寫漢字,不能輕視漢字書寫基本功。
其次,《大會》能有效地促進中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擴充其詞匯量。《大會》的詞匯來源不僅是中小學生們的實際生活,也涉及自然、科學、文學、歷史、地理、方言、術(shù)語等方方面面。對于參與《大會》的選手們而言,他們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才能真正認識并理解這些詞匯,從而增加腦中的詞匯儲備。對于觀看節(jié)目的中小學生而言,他們一方面能夠通過收看節(jié)目積累詞匯;另一方面,他們在看節(jié)目的過程中也會重新審視自己閱讀質(zhì)量和閱讀范圍,為以后提高課外閱讀的質(zhì)量、提高詞匯積累的水平做準備。
再次,《大會》能夠推廣普通話,促進讀音規(guī)范。節(jié)目中,來自云南的少數(shù)民族選手繽瑪永宗說,因為在家里都是講少數(shù)民族話,所以普通話的發(fā)音不是很標準。她覺得,參加這次漢字聽寫大會,對少數(shù)民族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而這樣一場漢字盛會,無疑能為普通話在少數(shù)民族學生中的推廣起到推動作用?!洞髸返闹骺脊賯?,都是著名的新聞主播:《新聞聯(lián)播》的主播郭志堅、李梓萌、郎永淳,《新聞30分》的主播李文靜、章偉秋等。由他們字正腔圓地宣讀并解釋詞匯,不僅是能為漢字詞匯的標準音做出示范,也能糾正一些經(jīng)常被誤讀的詞匯的發(fā)音,如常被讀錯的“三聚氰(qíng)胺(àn)”“暴殄(tiǎn)天物”等。
最后,《大會》能豐富中小學生的課外語文知識,并促進他們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喜愛和傳承。《大會》上,主考官在宣讀詞匯的同時,也會向參賽選手和觀眾們解釋詞匯,而這些詞匯中,有不少來自經(jīng)典的古詩文(如“杯盤狼藉”“舴艋”“簞食瓢飲”)、成語故事(如“按圖索驥”“東施效顰”“甕中捉鱉”)、中外神話小說(如“貔貅”“清癯”“繆斯”)等,對這些詞匯的了解和學習,能有效增加學生的課外語文知識積累。此外,通過觀看節(jié)目,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大會》比較鐘愛于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相關(guān)的詞匯。這些詞匯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語言的符號,也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載體。這類詞匯在節(jié)目中頻繁出現(xiàn),為中小學生們接觸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增加了機會,容易引起他們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因此,《大會》不僅能引起中小學生對漢字書寫的重視,幫助中小學生積累課外語文知識,也有效促進中小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歷史文化的喜愛和傳承。endprint
二、《大會》對中小學生漢字學習產(chǎn)生的消極影響
毫無疑問,《大會》能給中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尤其是漢字學習帶來很多方面的積極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有些呈現(xiàn)形式,也可能給學生產(chǎn)生一些負面作用。而這些負面作用,集中表現(xiàn)在漢字學習方面。
第一,《大會》只管書寫結(jié)果,不管書寫過程。首先,《大會》名為“大會”,實為“比賽”;其次,在書寫結(jié)果的評判上,只要最終呈現(xiàn)的字形基本正確,即書寫結(jié)果就判定為正確——這多少讓我們看到了我國考試制度的影子。為了保證電視節(jié)目的收視效果而將《大會》以比賽的形式呈現(xiàn),這點我們可以理解。但是只管漢字的書寫結(jié)果,不管漢字的書寫過程,就不可避免地會對中小學生的漢字書寫造成很多的負面后果。在《大會》的第一期,上場的第一位選手新疆隊的王亞霽就將“光緒”的“光”的第一筆寫成了“丶”,而實際上,在小學課本中,“光”的第一筆應是短“︳”。此外,還有選手將“火”字邊的第二筆短“ノ”和第四筆“丶”連寫為“ㄑ”,這明顯是一種錯誤的寫法。但是,不管是漢字的筆畫寫得是否規(guī)范,筆順是否正確,架構(gòu)是否協(xié)調(diào),甚至忽略某些字明顯的錯寫,只要最終呈現(xiàn)在評委眼前的是一個字形基本正確的漢字,選手即能過關(guān)。這樣的評判方式,對中小學生的漢字書寫無疑是一種錯誤的導向,對于剛開始學習書寫漢字的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其負面影響更是無法估量。
第二,《大會》只看字形正誤,不管字形美丑。央視科教頻道總監(jiān)金越對《大會》這樣介紹道:“這不是一個浮躁、奢華的秀場,呈現(xiàn)出來的狀態(tài)可能非常單純、簡樸,但卻可以吸引最廣大的觀眾在電視機前同步參與,在充滿緊張感的游戲中學習知識、領(lǐng)略漢字之美。”從節(jié)目呈現(xiàn)的效果來看,金越對《大會》的這番評價似乎十分中肯。但是他的這一評價與我們看到的節(jié)目實況有一點不符,即節(jié)目更多地讓我們領(lǐng)略到的是漢字所承載的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之美,而漢字的字形之美,卻沒能得到足夠的重視?!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規(guī)定,1—2年級學生要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7—9年級的學生要能熟練地書寫正楷字,要能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而節(jié)目中,參賽選手所寫的漢字只要字形正確,寫得是否美觀不會影響到他們最終的成績。電視機前觀看節(jié)目的中小學生們可能不一定清楚一個詞寫得是否正確或者這個詞是什么意思,但是寫得是否美觀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只論正誤不論美丑,很有可能會讓他們覺得漢字的字形之美不那么重要,將他們的漢字學習帶進另一個誤區(qū)。
第三,《大會》過于偏愛冷僻字詞。在識字與寫字方面,《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7—9年級(初中)學生提出的要求是,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左右,而《大會》出現(xiàn)了很多超出了中學生實際使用范圍的字詞,如“裂璺”“酆都城”“翁同龢”等,甚至有的字在電腦上都打不出來。2013年11月12日的《長江日報》發(fā)表了題為《“漢字聽寫大會”口水戰(zhàn)再度開打 我們該認識多少字?》的文章,對此現(xiàn)象做出評論:“有些冷僻字,專家們自己也未必都會寫,卻正襟危坐在那兒考孩子,多少有點不厚道。”詩人楊黎更是將《大會》形容為“一場幽怨的復辟”,他認為《大會》沒有為學生提供新的學習方式,卻是在向?qū)W生的耳朵灌輸一套在八股時代也少之又少的酸腐腔調(diào),讓學生把美好的青春浪費在了死記硬背那些僵尸般的文字上。這種評價也許有些過激,但是它確實指出了《大會》在有些選詞上過于冷僻的缺點。過多的“僵尸般”的文字,很有可能給中小學生造成“漢字很難學”或“漢字很沒意思”的錯覺,降低他們學習漢字的積極性。
第四,《大會》過于偏愛筆畫復雜字?!洞髸返膮①愓呤莵碜匀珖鞯氐某鲱惏屋偷倪x手,節(jié)目導演關(guān)正文在接受采訪時曾說,有的參賽選手從9個月就開始識字、3歲時已經(jīng)能認識3000字,把《現(xiàn)代漢語詞典》完整聽寫過3遍的也不在少數(shù)。所以,為了保證比賽的精彩,必然需要提高比賽難度。適當提高比賽難度,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大會》似乎將難度提高的重點放在了單個漢字的筆畫的多少上,如“饕餮”二字、“賣官鬻爵”的“鬻”、“時乖命蹇”的“蹇”等。如果將時間都花在記背這些復雜的筆畫上,那便可能真如楊黎所說,學生“美好的青春”要被白白浪費了。事實上,很多生活中非常常見的字組成詞后學生們未必知道它的意思,如“附識”“晦朔”“神宇”等。這些詞不僅字形簡單,而且更加實用。對于中小學生的漢字學習而言,應該會更具有實際意義。
總的來說,《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對中小學生的漢字認讀聽寫和語文學習是有很多方面的積極意義的。它能推廣漢字正確的形、音、義,擴充中小學生的漢語詞匯量,激發(fā)中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并促進他們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和喜愛。恰如《大會》宣傳語,《大會》實際所體現(xiàn)出的大會精神,正是“書寫的文明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大會》也存在一些明顯的不足之處。家長們看了節(jié)目后,切不可盲目跟風地要求孩子們背字典或記“僵尸”文字,而應從實際出發(fā),與孩子們共同學習,幫助孩子們?nèi)姘l(fā)展。中小學生的語文教師應該善于從《大會》汲取成功經(jīng)驗以輔助漢字教學。
參考文獻
[1]南竺君.《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jié)目思考[J].傳播與版權(quán),2013(7).
[2]滕慧群.文化教育與娛樂競賽共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印象[J].聲屏世界,2013(11).
[3] 許莎莎.《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導演接受本刊專訪,關(guān)正 文:讓大家都來關(guān)注我們的漢字[J].環(huán)球人物,2013(23).
作者簡介:姚欣,女,1990年生,江蘇連云港人,揚州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語文),導師為揚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梅尚筠老師。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