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文
〔關鍵詞〕角色扮演;人際溝通;家庭治療
一、個案基本信息
李偉(化名),高一男生,身體比較壯實。2012年12月因人際沖突被班主任介紹到心理咨詢室進行家庭輔導。李偉脾氣難以控制,從新生軍訓至今,四個月來與同學嚴重沖突六次,與數學、物理和體育老師關系緊張,班上不少同學不愿與其說話,同學反映他太難相處,脾氣難以捉摸,遇到矛盾就是指責別人和動手打人。學習從初二起大幅下降,高一沒有改善,數學開始出現(xiàn)不及格。父親對兒子和妻子均有暴力行為,基本是以打罵的方式教育兒子。母親愛嘮叨,經常批評和指責兒子和丈夫,情緒不易控制。父親在李偉初二時出國一年,回國后與母親關系疏離,夫妻多次發(fā)生沖突,并出現(xiàn)互相廝打的行為,且發(fā)生沖突時孩子基本上都在身邊。母親在家中多次不避諱李偉,提到“離婚”這樣的詞。李偉現(xiàn)在很少跟父母說話。
二、問題成因分析
1.家庭人際關系示范不良。具體表現(xiàn)為夫妻次系統(tǒng)的關系沖突與疏離,家庭成員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父母婚姻問題在家庭內部成為一個矛盾沖突點;夫妻次系統(tǒng)的沖突使李偉的父母無法充分投入婚姻和孩子雙重的成長課題。
2.學業(yè)成績下降的系統(tǒng)思考。一是父母婚姻矛盾導致學習的動力改變;二是初升高,新學習環(huán)境適應存在問題,可以考慮為學習能力上的不足;三是人際關系(親子、師生、同伴三個維度)、學習方法與策略、自我認識、自我管理等因素的影響。
三、咨詢過程與思考
1.第一階段:角色扮演
本階段旨在使父母減少對李偉批判性的語言,將平等交流的信息傳達給李偉全家。
母親:你怎么數學又不及格,跟同學搞不好關系就算了,反正跟他們在一起就半年的時間了,高二分班就不在一起了,為什么連這么重要的學習都搞不上去?
兒子:你怎么知道我學習就是搞不上去?
父親:搞得上去不是嘴上說的,拿分數出來看。
咨詢師問李偉對剛才這段對話的感受如何,李偉表示都習慣了,在家就是這樣的,不想跟他們說什么。咨詢師再次詢問,李偉這才表示很難受,心里憋得慌。咨詢師問父母:“你們想給兒子這樣的感受嗎?”父母表示不想,但是不知道該怎么跟他談。
咨詢師(扮演母親):數學沒有考到你理想的分數,心里是不是有些難受?
李偉:是的。
咨詢師(扮演母親):想跟媽媽多說一點嗎?
李偉: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辦,其實上課時……(侃侃而談十分鐘。)
2.第二階段:認知調整
家庭成員分享角色扮演的感受,進行認知層面的思考,學習了解其他家庭成員的需要,并嘗試“改變
自我”。
李偉:愿意跟咨詢師扮演的母親講話,因為其中沒有聽到批評,感受到了關心。
母親:作為觀察者,看到兒子跟老師有這么長時間的對話,并且沒有暴躁的情緒,心里很羨慕,同時也是第一次聽到了兒子內心的這些
想法。
父親:這種說話、溝通的方式正是我們家庭所需要的。
李偉的父母似乎已經感覺到“改變”的必要性。
3.第三階段:行為訓練
咨詢師布置了家庭作業(yè),要求所有家庭成員每天說出其他兩個成員的至少一個優(yōu)點。一周后他們反饋,這個作業(yè)在前三天都完成了,第四天母親接到李偉考試成績不佳的短信后就堅持不下去了,并且重復了這個家庭以前的溝通模式:父母的指責和李偉的不理睬父母。
咨詢師:“改變溝通習慣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改變本身是很不容易的,你們全體家庭成員認真對待‘改變,這本身就是負責的表現(xiàn)?!?/p>
咨詢師再次詢問家庭成員的感受,三人均表示沒有想到咨詢師會肯定他們已經做的部分(前三天都完成了作業(yè)),并且對于當壓力事件(李偉考試成績不佳)出現(xiàn)后家庭恢復原來的溝通方式(父母指責,李偉不理睬)表示了理解。
李偉進一步表示從心里感受到了什么是“寬容”,如果自己跟同學和老師相處也能夠多點兒理解的話,會減少很多矛盾沖突,他這時表示:“其實同學和老師們還是不錯的。”
此時咨詢師立刻讓李偉提出一個與同學矛盾沖突的場景,再次進行了一次角色扮演。母親扮演了李偉,而李偉扮演了與之發(fā)生矛盾沖突的同學。李偉在整個過程中很投入,母親在扮演過程中有兩次對話困難時,父親幫助了她。
四、咨詢后記
在咨詢中的每個階段,咨詢師都把體驗—感悟—訓練—支持—再體驗—感悟—再訓練作為循環(huán)鏈,反復引導家庭成員用適當的語言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內在感受。榜樣示范的過程,使得個案在角色體驗中感悟到,恰當的語言一樣可以釋放內心的情緒。行為訓練更是讓家庭的每個成員在其中不斷演練,使家庭的人際矛盾得以緩解。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玄武高級中學,南京,210018)
編輯 / 丁 堯 終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