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亞
摘 要: 作者分析了在校大學生人際信任程度與孤獨感水平的現狀及關系,旨在為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論依據,具體采用人際信任量表(ITS)和孤獨感量表(UCLA)對241名在校大學生的人際信任及孤獨感進行調查,得知:在校大學生人際信任總體水平低于理論值,不同年級存在差異;大部分在校大學生處于中等孤獨水平,不同年級存在差異;人際信任與孤獨感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即被試的人際信任度越高,孤獨感體驗越少;被試的人際信任度越低,孤獨感越強烈。
關鍵詞: 人際信任 在校大學生 孤獨感
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研究,大多數學生存在較低的人際信任,人際交往技巧缺乏,不能很好地順應時代發(fā)展和日益變化的社會需求,無法與社會協調發(fā)展。心理學家們非常關注擺在人們面前的交往壓力,而且對于由于交往技巧貧乏或質量較差引起的孤獨感體驗給予較多的關注。個體的人際交往程度可以相對穩(wěn)定地預測人際交往狀況。孤獨感是個體情感變動的心理體驗,是日常人際交往和溝通方式的根本性的不同,使個體在各種場合中的交際技巧、認知或溝通能力等都發(fā)生了廣泛性的遲緩。人際交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孤獨感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心理是否健康,所以人際信任和孤獨感是評價心理健康的兩個重要指標。
人際信任,是指個體在人與人互動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對交往對象的話語、諾言及書信或口頭陳述的可信任程度的概括化期望。彭泗清的研究證明:一般將人際信任劃分為:對他人能力的信任和對他人人品的信任,其中對他人能力的信任指相信某人有足夠的才能辦好一件事,對他人人品的信任主要指對人品的信任。孤獨感,社會學家強調指一種非客觀的心理感受,是主觀意義上的一種心理感受,普遍發(fā)現它是困擾現代人類的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1]。韋斯(1973)指出孤獨感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或體驗,特別指個體感到缺少令他滿意的人際關系時,即現有的人際交往水平與對渴望中的人際交往的差距。同時將孤獨感分為兩類:社會孤獨感和情緒孤獨感。
參照前人的調查研究,關于大學生人際信任、孤獨感的研究不是很多,而且大多是各自的單獨研究或者側重于和其他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關于大學生人際信任和孤獨感的研究更少,只有類似的研究,而且現有研究不夠深入全面。本研究調查了在校大學生人際信任和孤獨感之間的相關情況并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根據研究結果,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信任水平,從而幫助在校大學生從自身出發(fā)改善人際交往,建立親密關系,提高情感生活質量,獲得幸福感。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鹽城師范學院的大學生共280名,共發(fā)放問卷280卷,回收問卷260卷,有效問卷數241卷,有效回收率為92.69%。
1.2方法
采用現場問卷調查方法,學生按照統一指導語,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測試,問卷現場發(fā)放,現場收回。研究工具包括人際信任量表和孤獨感量表。(1)人際信任量表:人際信任量表由Rotter JB于1967年編制。該量表用于測查受試者對他人的行為、承諾或(口頭和書面)陳述之可靠性的估計。本問卷共25個條目,采用Likert五點自評式量表,總分越高,人際信任度越高。通過因子分析,發(fā)現人際信任有兩個因素,分別是特殊人際信任因子和普通人際信任因子。(2)孤獨感量表:UCLA孤獨量表由Russell等人編制,量表采用四點記分,針對每個條目涉及的主觀體驗進行評分,總分從20分(孤獨感最弱)至80分(孤獨感最強)。該量表適用于各種人群,α系數為0.841,重測相關系數為0.623[2]。
1.3統計分析
對研究和收集的數據資料進行檢查和校對后,采用SPSS14.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和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統計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統計、差異檢驗及相關分析。
2.結果
2.1在校大學生人際信任、孤獨感得分的描述統計情況
由表1可知,在校大學生的人際信任水平總分的得分范圍為44分~97分,平均分為73.44,低于理論平均數75分。其中特殊人際信任的得分范圍為17分~53分,平均得分為34.89,普通人際信任的得分范圍為19分~53分,平均得分為38.56。孤獨感總體水平,有11.20%(總分在低于40分)的學生在正常范圍內,有86.72%(總分在40分~60分)的學生屬于中度孤獨,有2.07%(總分高于60分)的學生屬于高度孤獨。
2.2在校大學生人際信任與孤獨感的年級差異分析(表2)
由表2可知,各年級在校大學生人際信任得分均值在普通人際信任、特殊人際信任這兩個因子上存在差異,孤獨感得分均值存在顯著差異。
2.3大學生人際信任與孤獨感的相關分析(表3)
由表3可知,在校大學生孤獨感與人際信任呈顯著負相關(r=-0.306,P<0.01),其中孤獨感與特殊信任因子呈負相關(r=-0.086,P<0.01),與普遍信任因子呈負相關(r=-0.398,p<0.01)。
表1 人際信任與孤獨感的描述性統計(M±SD)
表2 不同年級在校大學生人際信任與孤獨感的差異比較(M±SD)
表3 在校大學生人際信任與孤獨感的相關
3.討論
從本次調查結果看,在校大學生人際信任水平的平均得分是73.44,低于理論平均數75分,表明在校大學生群體的人際信任水平偏低,這個結論和龐彤彤等人的結果一致。鄭信軍[3]對中學生的人際信任程度和孤獨感進行研究,結果是人際信任總體水平低于理論值,這表明人際信任度低是當今社會的一個普遍現象。大部分在校大學生有中度孤獨,說明有相當一部分在校大學生的孤獨感偏高,孤獨感是目前在校大學生普遍存在的一種消極情感體驗[4]。當代大學生處在信息時代,然而電子產品的發(fā)達并沒有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他們可以足不出戶但是不能離開手機電腦,缺少溝通交流是他們孤獨感偏高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表明:不同年級人際信任差異顯著。因為不同年級面對不同的學業(yè)壓力和人際壓力,所以不同年級在校大學生的人際信任度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大一學生的信任度最高。大一新生剛剛從單純的中學時代過渡而來,思想上可能更多地停留在中學,所以他們的人際信任相比其他兩個年級而言是最高的。不同年級,孤獨感有顯著性差異。從總體得分看,大二學生的孤獨感最強烈,其次是大三學生?,F實情況下,大二、大三學生學習壓力相當大,經過一兩年的深入接觸和交往,他們不再像大一剛來以宿舍為集體出行一樣,而是分別形成不同的小集體,游離于小集體之外的學生會有孤獨感體驗。
本研究結果表明:在校大學生人際信任與孤獨感存在顯著負相關,即人際信任越低,擁有越多的孤獨感體驗。這一結論與范佳麗[5]等人的結果一致,他們認為:人際信任水平越高的在校大學生,對他人抱著積極的態(tài)度,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因而感到較低的孤獨感體驗;從整體水平上看人際信任水平越低,孤獨感體驗越多。韋耀陽等人對中學生的人際信任程度和孤獨感的關系進行調查研究,認為人際信任和社會支持是影響孤獨感的重要原因[6]。人際信任度低的人,對周圍的一切存在戒備心理及時刻保持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再加之人際交往水平低,所以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感到孤獨,有強烈的孤獨感體驗。
總之,在校大學生的人際信任與孤獨感呈顯著負相關,人際信任越低,孤獨感越強烈。在校大學生人際信任與孤獨感的形勢非常不容樂觀,學校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關心學生的情商發(fā)展,平時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水平,創(chuàng)造和諧的交往環(huán)境。同時,引導學生多參加社團活動,鼓勵學生陶冶情操,豐富大學生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黃海.在校大學生孤獨感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江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論文,2011(10):21.
[2]徐本華,龐彥翔.大學生人際信任與抑郁的相關研究.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4,6(10):106-108.
[3]伍明輝,宋鳳寧.在校大學生人際信任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6,12(6):40-42.
[4]王曉剛,陳桃林,蔣燦等.大學生孤獨感與自我價值感的關系初探.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14(6):622-626.
[5]范佳麗,葛明貴.高中生人際信任與孤獨感的相關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4):430-432.
[6]龐彤彤,宋鳳寧.大學生人際信任度研究.社會心理科學,2006,21(1):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