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彩霞++張桂玲
摘 要:初中新課程標準,注重了內容的科學性與實用性的統(tǒng)一,對我們廣大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應該加強學習,加強教材研究,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切實把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結合起來;把握好教材精髓,找準切入點;精心設計問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合理分配課堂時間,為學生提供更多自由時間;靈活選用教學方法,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發(fā)揮。不斷學習教育理論,更新教育觀念,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 課堂教學 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4(a)-0090-01
初中新課程標準,注重了內容的科學性與實用性的統(tǒng)一,它把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作為一個重要培養(yǎng)目標,這對于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提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避免學用脫節(jié),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的影響,許多教師課堂教學中,普遍感到對教材深度和廣度把握不準確,無法實施對學生所學知識的科學評價。甚至有的教師由于教材吃不透,仍然沿襲和套用原來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照本宣科,極大地阻礙了學生能力的發(fā)展,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初衷。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求我們廣大教師加強新課標的學習和,加強教材內容體系研究,不斷摸索與新課標、新教材內容相適應和匹配的教學方法,進一步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使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品質、創(chuàng)造潛能都得到最大發(fā)揮。盡管課堂教學涉及方方面面的諸多問題,但最基本的應該把握好以下幾方面。
1 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切實把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結合起來
與傳統(tǒng)教材相比,新教材中,一些單純的理論性的計算和邏輯推理要求有所降低。而對學生的基本技能要求,特別是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要求有了明顯提高。如果教師不及時學習,仍然停留在原有要求上,就會犯經驗主義的錯誤。但如果脫離學生實際,一味的追求標新立異,不但不能培養(yǎng)學生能力,甚至會導致學生連最基本的知識都不能掌握。因此,教師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準確把握新舊教材的聯系,搞好傳統(tǒng)教材與新教材的有機整合,既不好高騖遠,又不踏步不前,真正使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
2 把握好教材精髓,找準切入點
一堂課所講授的知識點,可能只是某個知識體系中的一部分或者一個方面,它既能與前后知識點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同時也具有相對獨立性。學生對每個知識點的掌握,就如同吃下一個饅頭,首先必須找到一個“下口”的地方,才能一口一口地把它吃掉然后消化。而這個“下口”的地方,也就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切入點。教師只有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從學生實際接受能力出發(fā),通過對課堂內容的反復咀嚼,才有可能找準這個切入點。因此教師應當深入把握好教材精髓,找到這個切入點,從這個切入點出發(fā),為學生探索性學習找到突破口,這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好一節(jié)課知識點的基礎和前提。
3 精心設計問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問題是思維的核心。只有恰如其分的、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才能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但他們的思維是有限的,只有教師在教學中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去思考、去解決,使他們思維一直處于情緒高漲的狀態(tài),才能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火花,逐步形成創(chuàng)新思維習慣。新課標教材中,每課時都有一些對學生思維進行啟迪和引導的“問題”,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問題”。我認為,課改初級階段,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從這些“問題”入手,對其進行深加工,賦予其豐富的內涵,以此為基礎,理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線,逐步改善自己的課堂教學結構,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具備一定課改基礎的教師或備課組,可以根據學情和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先就整節(jié)或者整個模塊的教材進行大膽的分割和的重組,然后在同科教師或集體備課組中進行研討和切磋,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個人備課。這樣,不僅可以更準確的把握教材內容,而且可以更有效的體現發(fā)揮個人教學特色,而形成相同課程背景下的同課異構,從而更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習效率。
4 合理分配課堂時間,為學生提供更多自由時間
新課程標準更注重對學生的參與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給學生以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由的活動。因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根據所授知識點內容的多少,靈活安排授課時間。課堂教學中,除了必要的講解和精心點撥,時間要盡可能多地留給學生,讓學生有一個足夠的活動空間,使他們在這個空間中去發(fā)現、去探索、去創(chuàng)造。
5 靈活選用教學方法,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發(fā)揮
新教材對學習者的要求,從形式到內容,都作了很大的調整。與原來教材相比,形式更加靈活,特別注重了對思維方法的指導和培養(yǎng),與之相適應,教師的教學理念也必須改變,這就是要把學生從一個被動學習者轉化為在老師指導下的主動學習者。這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選用恰如其分的教學方法,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事半功倍。因此,要求教師在備課的同時,根據教材內容,備好教法,不能千篇一律的套用同一模式。
6 建立多遠科學的學生評價機制 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要一改過去單一的評價制度,從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入手,制定的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實現評價的個體化,全面促進學生發(fā)展。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要特別注重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學習能力的評價。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學習能力包括: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與人合作、交往的能力,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與創(chuàng)新的能力等。關注學生在每一種能力獲得或提高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情感態(tài)度、學習主動性、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方面的素質,從而更好地引領學生在評價中提升自己。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把學生放置在一個寬松、和諧、積極的環(huán)境中,讓他們感受到成功和被關注的快樂,從而極大的調動他們的參與熱情,促進個性全面發(fā)展。
以上幾點是本人課堂教學中的一點體會。在科技日新月異、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教育的內容、方式和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必將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不斷進行著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完善。作為一名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教育理論,更新教育觀念,探索適應新形勢下的合理的教學方法,才能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參考文獻
[1] 郭鎮(zhèn)江.新課改背景下中學物理教師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14(6).
[2] 姜昊亮.新課改下如何提高政治課堂教學效率[J].中國校外教育,2014(3).
[3] 催新苗.新課改下數學教師如何為自己準確定位[J].學周刊,201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