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于王崧舟老師的課堂教學實錄,探析其誦讀教學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方法及帶給廣大一線語文教師的啟示意義。文中共歸納了四點啟示意義:重視范讀,躬親示范;變換誦讀形式,增強誦讀樂趣;巧設誦讀,提高鑒賞能力;步步引導,提高審美能力。
【關鍵詞】王崧舟;誦讀教學;啟示意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我國閱讀教學自古就有,其中誦讀法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教學方法,它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有助于學生語感的形成,也有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巧妙地運用誦讀教學法,讓學生在“詩情畫意”的讀書聲中體會漢字的靈性。
然而,不少語文教師都認為讓學生在寶貴的課堂40分鐘中花較多時間“讀”,對所謂的“高效課堂”而言是極其奢侈的。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王崧舟老師就巧妙地把誦讀教學貫穿于語文課堂中,并在誦讀法的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他的誦讀教學為廣大一線語文教師帶來了不可忽視的教學啟示意義。
一、重視范讀,躬親示范
馬卡連柯說:“教師永遠是兒童模仿的典型?!苯處熥陨淼恼Z言素養(yǎng)對學生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如果教師讀的字正腔圓、和諧悅耳就很容易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作品當中。因此,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指導者和促進者,應不斷加強自身素養(yǎng),為學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王崧舟老師在執(zhí)教《長相思》時,為了保護詩作為一種完整形式的存在,教學過程中以誦讀為主線,一以貫之,以誦讀“正其音”。他先后6次范讀,幫助學生逐步糾正字音、節(jié)奏,明確詞義和了解詞的感情色彩。
首先,在《長相思》課文導入之后,王老師請一位朗誦水平相對好的學生誦讀全詞,在點評中強調了多音字“更”和生字“聒”的發(fā)音,掃除了誦讀障礙。其次,在誦讀節(jié)奏上,巧妙地利用提問,“你們注意到?jīng)]有,這位同學在讀‘身向榆關那畔行的時候,在哪個地方停頓了一下?”通過問答的形式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誦讀的節(jié)奏,增加了學生誦讀的興趣。最后,在誦讀情韻上,王老師由題目入手,分別以快速平淡和緩慢深情兩種讀法來讀《長相思》,通過對比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到其中的韻味。
范讀為學生提供了感性的認識,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符合小學生記憶力好、模仿力強的特點。學生通過教師的范讀,領會到應該怎樣讀,不應該怎樣讀,便會自覺模仿,在模仿的過程中體會文本思想。
二、變換誦讀形式,增強誦讀樂趣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只是一味地齊讀、個別讀,則會顯得十分單一、乏味,勢必影響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熱情,我們應盡可能地制造機會開展多樣化形式的誦讀,如領讀、個別讀、分角色讀、輕聲讀、評讀、快速讀、競賽讀、配樂讀等,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把干枯的文字變成靈動的音符。至于一堂課中要選取什么方式指導學生誦讀,應視學生的學習情況、課文特點而定,不可牽強濫用。
王崧舟老師無疑是非常善于運用這些教學藝術的,他在上《魚游到了紙上》一課時,先要求學生找出七個帶“游”的句子,然后老師做旁白,學生接讀,把這七個帶“游”的句子串聯(lián)起來。
師:(讀課文相關語句)西湖啊,有很多地方可以觀魚。我喜歡花港,更喜歡“泉白如玉”的玉泉。玉泉的池水清澈見底—
生1:(接讀)坐在池邊的茶室里,泡上一壺茶,靠著欄桿看魚兒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真是賞心悅目。
師:(朗讀)就在金魚缸邊,我認識了一位舉止特別的青年……說他“特別”,因為他愛魚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2:(接讀)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靜靜地看著金魚在水里游動,而且從來不說一句話。
師:(朗讀)一個星期天,我到玉泉比平時晚了一些。突然,我的耳邊傳來一聲驚叫—
生3:(接讀)喲,金魚游到了他的紙上來啦!
師:(朗讀)我擠過去一看,原來是那位青年在靜靜地畫 畫—
生 4:(接讀)他有時工筆細描,把金魚的每個部位都一絲不茍地畫下來,像姑娘繡花那樣細致;有時又揮筆速寫,很快地畫出金魚的動態(tài),仿佛金魚在紙上游動。
師:(朗讀)他畫得很嫻熟,你讀得更是嫻熟,一級棒!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大家贊嘆著、議論著,唯一沒有任何反應的是他自己—
生5:(接讀)他好像和游魚已經(jīng)融為一體了。
師:(朗讀)我們開始用筆在紙上交談。他告訴我,他學畫才一年多,為了畫好金魚,每個星期天都到玉泉來,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飯、忘了回家—
生6:(接讀)我把那個女孩說的話寫給他:“魚游到了你的紙上來啦!”
師:(朗讀)他笑了,笑得那么甜—
生:(齊讀)他接過筆在紙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盵1]
這個片段的朗讀設計新穎別致,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久而久之,學生閱讀興趣必然會大大提高。
三、巧設誦讀,提高鑒賞能力
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誦讀教學是內隱學習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一種無意識學習方式,能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不知不覺地得到提高?!白x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在老師精妙的誦讀引導下,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
在上文《魚游到了紙上》的課例中,王崧舟老師巧妙的誦讀設計促使學生更易于把握文本思想情感。首先,他自如地把學生帶到文中七個帶“游”的句子上,而這幾個句子貫穿了全文,集中體現(xiàn)了聾啞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的優(yōu)秀品質,是課文應該著重理解的句子。如此設計誦讀,既避免了朗讀指導的面面俱到,又突出了文章的主體部分。其次,一“游”動全身,替文章刪去枝枝節(jié)節(jié),顯得條干分明。在誦讀中,學生非常明晰地看到青年看魚、畫魚、魚“游”入心中的全過程,學生一“誦”了然,先獲得直覺體驗,初看到課題的納悶也迎刃而解,為課文的進一步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長相思》一課的收束時,王老師運用誦讀的復沓和回還自然地結束課程,然而學生已經(jīng)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那一顆破碎的心。至此,王崧舟老師成功地運用誦讀這一形式喚醒了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一步步引領學生深入文本,并且與納蘭性德精神相遇,與其情感交融。
四、步步引導,提高審美能力
誦讀的過程就是審美的過程,通過與文本的對話,教師步步引導學生領會作者的審美情感,使學生獲得審美享受,提高審美能力。此外,誦讀時作品的形式之美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趣味,課文里的語句簡潔整齊且富有音樂感,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既是對美的體悟,又是對美的再創(chuàng)造。
如葉圣陶的《荷花》一文,缺少一種“炫目的驚人的光芒”,但王崧舟在執(zhí)教過程中卻讓文本樸素單純的美變得清晰和炫目。
師:把你認為寫得最美的句子畫下來,體會體會這個句子美在什么地方。
生1:我覺得這句話寫得很美,“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p>
生2:我覺得這句話寫得很美,“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就要破裂似的?!被ü嵌鋬汉每蓯鄣摹?/p>
生3:我覺得這個句子寫得很美,“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看看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蔽矣X得“一朵有一朵的姿勢”,寫出了每一朵荷花的美麗。
師:老師也來讀個句子,你們體會體會,這個句子美在哪里? “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本渥雍芎唵?,不仔細品味,你是很難發(fā)現(xiàn)它的美的。
生:我覺得這個“冒”字寫得特別美。到底美在哪兒,我也說不清楚。
師:“說不清”是正常的,“說得清”才是超常的。既然你“說不清”,那我們就更得好好地體會體會。你們覺得,這個“冒”字還可以換成別的什么字?[1]
“美”的感悟因人而異,王崧舟老師并不是一開始就指出“美”在何處,而是讓學生自己去讀、去感受,學生透過“碧綠的大圓盤”“花骨朵兒”“嫩黃色的小蓮蓬”等優(yōu)美的文字感受到美的意境。然后王崧舟以自己的審美狀態(tài)和體驗指向準確把握文本之美,示意學生“美”在此處,為學生的審美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考方向,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誦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感受美、領悟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平臺,讓學生在豐富的美感體驗中獲得了怡然暢快的審美享受。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運用誦讀進行語文審美教育,使學生的綜合審美素質在潛移默化的誦讀活動中得到不斷的豐富和提高。
朱熹說:“所謂清廟之瑟,一唱而三嘆,一人唱之,三人和
之?!贝苏Z用來評價王崧舟老師的誦讀藝術非常合適。如此高超的誦讀技巧,自然培養(yǎng)了學生更高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教學的效率也大大地提高了。
參考文獻
[1] 王崧舟,林志芳.詩意語文課譜:王崧舟十年經(jīng)典課堂實錄與品悟[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201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 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人學出版社,2007.
[4] 王崧舟.審視語文[J].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2004(3).
作者簡介:張曉,女,1989年生,現(xiàn)就讀于西華師范大學,研究方向:語文教育。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