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經(jīng)典小說,《我的叔叔于勒》具有豐富的文學價值,作為初中階段的教學文本,屬于這篇小說的核心價值到底在哪里?我認為有幾點需要特別關注。
一、從懸念設置的角度看情節(jié)的波瀾起伏
小說在介紹“我”的家境后,突然亮出父親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如果于勒竟在這船上該有多好啊?!庇诶帐钦l?為什么父親對他如此期盼?接下來關于于勒的零星介紹,令人疑云更生:于勒怎樣了?為什么十年沒有音訊?作者好像并不急于讓于勒出場,而是先寫了由于勒的一封來信給二姐帶來的婚姻。從而有了凡爾賽島之旅。在吃牡蠣的特定環(huán)境中,窮苦的于勒終于出場了,這是真的于勒嗎?他怎么會變成這個樣子?家里又發(fā)生了什么?更大的懸念在小說結束的時候發(fā)生。
一次次的懸念將故事情節(jié)一步步推向頂峰,卻又在大起大落間延伸著讀者的閱讀感受。
二、從敘述者的角度看小說的思想意義
莫泊桑精心選了于勒的侄子,以一個未成年孩子的視角感受來講述故事,我們就要以“這個孩子眼里看到了什么”的角度來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
首先,他看到了怎樣的父母。多變的稱呼,見到于勒后恐慌、焦躁的言行,以具體的文字作為揣摩人物性格的抓手,字里行間可見錢和利在菲利普夫婦眼中的份量。如果單以唯利是圖來定性這對夫婦,未免有失偏頗。結合文章開頭關于家境的介紹,第三段對于勒的介紹及“姐夫”這一形象所具有的深意,可知對父母以錢論人這一點,“我”不無嘲諷,但生活所迫、世風影響讓“我”對二人也有理解、也有同情。
其次,我看到了怎樣的于勒?!斑@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這句話可謂點睛之筆,道出了“我”判斷人與人關系的準則:親情!山東省教學研究室張偉忠老師認為這篇小說有一個不可刪去的結尾,深有同感。拿五法郎給要飯的——這是成年后的若瑟夫由對一個人的愛和同情而擴展到對所有窮人的愛和同情的體現(xiàn)——愛一切不幸者是這文字背后的含義。
站到讀者的角度看莫泊桑想借“我”表達什么?作家看似隱身,實際借敘述者的選擇不動聲色的傳達這樣一層含義:可鄙的小人物固然令人氣憤,拜金主義世風固然要批判,但淳厚的親情,愛一切不幸者的人道主義精神是人性之本。
介于以上理解,我將教學過程做如下設計:
學習目標:1.學習懸念在情節(jié)發(fā)展中的作用。2.分析人物形象,揣摩小說主題。
學習重點:懸念作用,人物形象分析。
學習難點:主題揣摩。
學習方法:情景教學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緊扣主題,談話導入
你喜歡看電視嗎?考考你,你印象最深的親情電視劇是哪部?
二、梳理情節(jié),了解懸念
許多優(yōu)秀電視劇都是由經(jīng)典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今天我想將莫泊?!段业氖迨逵诶铡放某呻娨晞。袔讉€問題和各位編導商量一下:
1、首先,如果我們要把《我的叔叔于勒》拍成電視劇,拍幾集合適?說說你的理由。
2、有經(jīng)驗豐富的導演提示我:拍電視劇要注意懸念的設置,這個故事中有懸念嗎?
學生自學,交流,教師點撥:
1、梳理文章結構,理清情節(jié)脈絡。2、教師板畫情節(jié)發(fā)展折線圖,總結懸念在文中的作用。
三、改敘述者,探究主題
1、請大家看,文章的題目叫“我的叔叔于勒”,故事是以“我”的角度來講的,于勒戲份太少,所以我想改編一下,改成由于勒來講自己的故事行不行?
2、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明確:
(1)由于勒講故事有哪些弊端?由“我”講故事有哪些好處?
(2)“我”講故事的好處需明白“我”看到了誰?
(3)看到了怎樣的父母?
活動設計:菲利普夫婦是故事的重要人物,他們的表現(xiàn)將直接影響拍攝效果,請以小組為單位,為年輕演員說戲。
學生研討交流,教師重點點撥兩方面:
從對于勒稱呼體會菲利普夫婦的特點;
從課文22至23,25至29,34至38言語神態(tài)動作描寫,體會人物特點。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難點,教學方式以語言賞析,分角色誦讀相結合進行,體會我對父母嘲諷的一面。相機以菲利普夫婦只有唯利是圖、無情的一面嗎?引導學生學課文第6段,理解父母的包容、善良;學習1、2段,理解父母家境;學習17、18段借姐夫了解世風,進而理解“我”對父母同情、理解。)
(4)我看到了怎樣的于勒。
請大家讀出描寫的語句,重點品讀:“這就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一句中飽含的豐富情感。
教師相機出示“刪”結的開頭結尾,學生讀結尾部分,借談疑問,理解文章中的人道主義主題。
四、巧設作業(yè),拓展思維
電視劇播映后,觀眾要求改拍結尾,請編寫改拍的劇本。
孫克霞,教師,現(xiàn)居山東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