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軍
關于《我的叔叔于勒》,教材把它的主題定位在資產階級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變態(tài)情形和人性的異化,還有另一個方面的主題,是反映小人物生活的辛酸。這兩點在小說中自然也有相應的體現(xiàn),然而還原文本,做深入分析,會發(fā)現(xiàn)主題還可以深入探究。
先從人教版課后練習第三題說起,這個題目是這樣的:
這篇小說在選作課文時,刪去了開頭和結尾兩部分,現(xiàn)照錄如下。和學生討論一下,保留與刪去這一頭一尾,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原文開頭是:
一個白胡子窮老頭兒向我們乞討小錢,我的同伴若瑟夫·達佛朗司竟給了他五法郎的一個銀幣。我覺得很奇怪,他于是對我說:這個窮漢使我回想起一樁故事,這故事,我一直記著不忘的,我這就講給您聽。事情是這樣的:
原文結尾是:
我的母親愁腸滿腹,坐立不安。此后我再也沒有見過我父親的兄弟!以后您還會看見我有時候要拿一個五法郎的銀幣給這些流浪漢,其緣故就在此。
人教版教參114頁給的答案如是說:
保留開頭結尾,能使小說以故事敘述人的角度述說,故事套故事,增加可信度,可以使讀者對人物心理有進一步的了解。
刪去開頭結尾,能使小說情節(jié)線索清晰,不枝不蔓,主要人物關系表現(xiàn)得更清楚。
人教版的回答都是從小說技巧出發(fā),未免有些避重就輕,甚至與教材之前分系得有些背離。人教版教參113頁中說,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金錢主宰了人的心靈與生活”。如果把小說主題定位在這里,那么小說的開頭和結尾被刪去則是為了服務這個文學批評。因為小說開頭和結尾所反映的,是一個身處勢利小家庭中的“我”,在“金錢主宰了人心與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中,卻依然保持著對人的同情與悲憫,這不是與教參提出的主題相悖了嗎?所以開頭結尾不得不刪。
然而,刪了之后,人們發(fā)現(xiàn),不僅僅是在技術層面有所缺失,整篇文章的主題也被相應地遮蔽,甚至是作者個人的思想也被無情閹割。
通讀整篇小說,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對“我”寄予了厚望。教材中的“我”,還保留著人最基本的同情憐憫之心,所以在結尾處不僅把買牡蠣的錢給了于勒,還額外給了他小費。這個小費,有許多弦外之音,甚至不能將其定義為小費。“我”給他額外的錢,是基于我對叔叔于勒的身世的同情,不忍心看著自己的親人遭受人情的冷落,這種冷落甚至來自于“我”的父親、母親、姐姐。
為什么家庭中這些成員會有這樣冷漠甚而厭惡的態(tài)度?是錢在作怪嗎?金錢是外在的刺激物,占據(jù)了金錢就等于有了做人的地位和尊嚴,這個命題站在學術角度自然是不成立的。然而在世俗生活中,不論是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社會,不論是奴隸社會還是封建社會,卻都是不爭的事實。于是,需要重新討論:決定人與人之間親疏距離的到底是什么?
金錢是實質性的因素,然而透過金錢,不難發(fā)現(xiàn)利益關系、價值取向是無形的誘導因素。
通過小說,讀者發(fā)現(xiàn)菲利普一家需要的不僅僅是于勒的錢,可以設想于勒還了所欠的那部分錢或者再給一部分作為補償,也是無法改變菲利普一家的現(xiàn)實狀況的。然而,假如有一個富翁作為他們家的親戚,菲利普一家的地位就會明顯轉變,這從他們家女兒的婚姻大事上的轉變可見一斑,因為于勒的一封信而讓菲利普的女兒“釣”到了女婿?;蛘?,這個女婿也只是想借此得到一部分東西,不僅僅是經濟上,還有更多無形的東西。
于是,這些人都走到了一起,只有“我”未被同化,依然保持著由血緣決定的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關系。甚至在長大后,把這種關系擴大話,就是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從同情于勒叔叔的遭際,進而同情那些與于勒一樣被親情拋棄的人,這種感情可以稱之為“悲憫”。于是,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在小說中,有一種對人性的呼喚,或者對人性改良的向往。
基于此,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在揭露——“破”的同時,也有“立”的一面。應該說,這才是作者想通過小說告訴讀者的完整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