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俊
摘 要: 傳統(tǒng)翻譯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翻譯能力方面存在缺陷。以過程為導向的翻譯教學法更有利于學生各種能力的發(fā)展。本文著重介紹了以過程為導向的作坊式翻譯教學,并從其特點、教學步驟、教學要求等方面闡述了其應用于翻譯教學中的可能性。
關鍵詞: 翻譯能力 過程教學法 作坊式翻譯教學
一、引言
翻譯能力,作為語言的五項技能之一,既反映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又是最難培養(yǎng)的一種高級語言技能。Neuert 和Schaffner均認為,語際間的語言轉(zhuǎn)換能力是翻譯能力中最為重要的一項技能,是其他翻譯能力的基礎。因此,翻譯課教學往往圍繞轉(zhuǎn)換能力的培養(yǎng)展開,教學中心主要體現(xiàn)在兩種語言的對比、表達方式的選擇及語法的正確與否等方面。
然而根據(jù)西班牙巴塞羅那自治大學對翻譯能力習得過程和評估專項的研究,翻譯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還應包含策略能力(包括策劃翻譯過程、完成翻譯項目等),翻譯過程中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工具的能力,以及統(tǒng)協(xié)能力。這就使得傳統(tǒng)翻譯教學手段——只看重譯文結(jié)果、著重于學生譯文與范文的對比度、強調(diào)語言的準確性,忽視學生在翻譯過程中的心理素質(zhì)及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往往無法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實際翻譯能力與教學大綱期待的相去甚遠。
在傳統(tǒng)翻譯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先講授基本翻譯理論和技巧,布置相應的翻譯練習,接著教師對學生的譯文進行評判或逐一批改。這種教學方式著重于翻譯結(jié)果,即學生的最終譯文,因此稱為結(jié)果教學法(product-oriented approach)。結(jié)果教學法的弊端是: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支配者,學生缺乏主動性,容易養(yǎng)成敷衍了事的習慣,對翻譯缺乏責任感。同時,對學生的評價僅從譯文質(zhì)量出發(fā),更多強調(diào)語法、句法、表達手段運用是否得當,而忽視學生在整個翻譯過程中做出的努力,不利于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容易挫傷翻譯積極性。在這樣的背景下,與結(jié)果教學法相對應的過程教學法(process-oriented approach)被寄予了厚望,受到了越來越多翻譯教師的關注。
二、過程教學法
過程翻譯教學最早出現(xiàn)于20世紀80年代初,最初運用于法國巴黎國立東方文化語言學院日本與朝鮮研究系日法翻譯課程,十多年后,逐漸系統(tǒng)化。這種依據(jù)建構主義理論建立的過程翻譯教學,強調(diào)翻譯過程中學生要在教師的幫助和指引下,自己發(fā)現(xiàn)和掌握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同時,特別強調(diào)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孫楠楠,2011)。
因此,在翻譯教學中,教師在布置翻譯作業(yè)時,要注重引導學生思考利用怎樣的翻譯方法和手段解決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如鼓勵學生查找更多相關資料,鼓勵互動學習等。只有這樣,翻譯教學才有利于學生綜合翻譯能力的提高。
三、作坊式翻譯教學
以過程為導向的翻譯教學中較為突出和典型的一種方法是作坊式翻譯教學法。
(一)翻譯作坊的定義
根據(jù)根茨勒(Gentzler, 1993:7)的定義,翻譯作坊可以理解為“類似于某種翻譯中心的論壇,在該論壇上,兩個或兩個以上譯者聚集在一起從事翻譯活動”。而在翻譯教學中,可以將其定義為:學生組成小組,就某項翻譯任務如何翻譯進行討論并分擔工作,通過不斷協(xié)商最終確定大家認可的譯文的一種活動。
(二)翻譯作坊教學的特點
這種教學模式的特點在于:1.強調(diào)小組成員間及學生與老師間相互交流翻譯心得、合作完成翻譯任務;2.通過大量實踐訓練,幫助學生對翻譯過程中涉及語言和非語言的各個步驟進行反思(Szyczrbak 2008:71);3.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最終目的;4.將學生置于教學的中心位置,教師扮演調(diào)解者、組織者、創(chuàng)造者、促進者、監(jiān)管者、引導者、指揮、教練等角色(李明,2006:8);5.對學生的評價更多側(cè)重于學生在翻譯過程中做出的努力。
(三)作坊式翻譯教學步驟
在課堂上,作坊式教學可以分為譯前、譯中、譯后三個階段。
譯前階段:教師根據(jù)班級總?cè)藬?shù),依據(jù)學生能力特點和心理特點,將學生分成4~5人一組。教師依據(jù)學生的語言能力水平、詞匯知識水平和文化能力選擇適當文本;在課堂上將文本下發(fā)給各小組成員;學生閱讀文本,弄清文本類型、風格、讀者對象及文本大意,并對不熟悉的術語或不理解的部分畫線;小組成員間可分享各自對文本的理解,從而獲得對文本的一致認可的理解。
譯中階段:在完成對原文的理解后,各成員借助詞典、百科全書、網(wǎng)絡等資料進行初步翻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變成監(jiān)控者,監(jiān)督和組織學生的翻譯活動。譯前和譯中這兩個階段,依據(jù)所給材料的長短,時間可大約為20到30分鐘。
譯后階段:譯后階段主要體現(xiàn)為對譯稿的修改和潤色。各小組成員向其他組員高聲閱讀自己的譯文,小組成員比較譯文,討論譯文不一致的地方及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從而討論出大家一致認可的譯文。之后,將各小組最終擬定的譯文發(fā)給不同小組成員,進行組間修改。要求學生在修改過程中標記譯文,如在譯得好的地方畫橫線,打上√;在譯錯的地方畫橫線,打上×;在欠妥的地方畫上波浪線,讓學生進一步修改。各小組將所修改的譯文退回原小組,原小組根據(jù)修改意見再行修改,并上交給教師最終的譯文。教師再從各個小組中挑選出三、四篇最佳譯文,當眾宣讀,讓其他同學指出譯文的優(yōu)劣,并提出修改建議。在這個階段,教師要給予適當?shù)闹笇Ш驮u判,并總結(jié)翻譯經(jīng)驗和翻譯原則。以便在及時反饋學生信息的同時,掌控學生的翻譯活動,使全班學生既意識到各自的問題,又看到別人的問題。(肖,2005)
(四)作坊式翻譯教學要求
為保證作坊式翻譯教學順利實施,教師需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制訂教學計劃。
1.作坊式翻譯教學盡管以大量實踐為基礎,但不能忽略理論教學?!洞缶V》規(guī)定,翻譯教學內(nèi)容還應包括基礎翻譯理論。因此,教師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修養(yǎng),同時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姆g作風(穆雷,1999:60)。所以,在兩節(jié)課的翻譯教學中,仍然應安排30分鐘左右的理論和技巧教學。
2.教學中使用的練習材料題材和體裁要廣泛,以翻譯市場上常見的應用型和信息性文本為最佳,略微涉及文學類。同時,所選練習的難度,無論在語言上還是在涉及的翻譯技巧上,都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先簡后繁、從易到難。
3.教師要制定詳細的活動守則,以便在整個作坊翻譯活動中激勵和監(jiān)督學生。同時細化評價系統(tǒng),以免“一鍋端”,做到公正地評價學生。
四、結(jié)語
以過程為導向的作坊式翻譯教學為傳統(tǒng)翻譯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給原本枯燥的翻譯課堂帶來了生氣。學生在這種教學手段中獲得了較大的靈活度和自由,不僅激發(fā)了他們主動尋求翻譯答案的意識,還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翻譯能力。團隊合作更培養(yǎng)和提升了他們與他人合作的能力,這也是學生畢業(yè)后需要的生存技能。當然,作坊式翻譯教學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在活動中容易讓有些不積極的學生“搭便車”,且對于學習動機不強的學生收效甚微。所以,在今后教學中,如何用其他教學方法進行配套完善,是我們要探索的方向。
參考文獻:
[1]Gentz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London:Routledge,1993.
[2]Szczyrbak, M. Reflections on Teaching Business and Legal Translation to Polish Undergraduate Students [J/OL]. SKASE Journal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nline],2008. vol. 3, no. 1, 65-81. At: http://www.skase.sk/Volumes/JTI03/pdf_doc/6.pdf
[3]李明.翻譯工作坊(漢譯英)[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4]穆雷.中國翻譯教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5]孫楠楠.試論高等院校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法的改革[J].教育與職業(yè),2011(5).
[6]肖紅.“翻譯作坊”在翻譯教學中的運用[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