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蓉
摘 要:提出了同領域跨科整合、不同領域跨科整合兩種教學模式在新形式教學中的實踐;并提供了相應的兩個實踐案例來說明操作的方式和意義;對兩種教學模式在教學性質、目的、可能的誤區(qū)做了對比分析;提出了實現(xiàn)兩種模式教學的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同領域跨科整合;不同領域跨科整合;音樂教學
在新課改的教學實踐中,跨科整合教學是教師樂于嘗試的好方法,因為傳統(tǒng)的單科教學已經(jīng)遠遠不能適應對音樂內容多緯度的把握和知識傳授的深度,特別是對中學高年級的學生,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需要理解音樂的文化內涵。另外其他學科的特質本身也可以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因此音樂學科大可采用“拿來主義”,把其他學科的好理念、好操作吸收到音樂學科教學中,提升音樂教學的深度和寬度。
在這樣的趨勢下,廣大音樂教師必須主動呼應政策,在提升自身藝術修養(yǎng)水平的同時,還要關注音樂以外可以為音樂教學服務的學科、關注學生自身已經(jīng)積累的各種學科知識,并探索選擇怎樣的學科用于服務音樂教學以及怎樣去實踐和操作。
一、同領域跨科整合,開拓音樂課堂的寬度
初中二年級開始,我們使用藝術課本,傳統(tǒng)的上課方式是將藝術課本中包含的音樂、美術課本分別由音樂老師、美術老師授課。當然各科老師有其專業(yè)優(yōu)勢,以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來教學,更具專業(yè)性,知識傳授也更可靠。但是,人為地將學生的知識結構分割開,學生獲得的音樂和美術的知識是沒有相關性的,綜觀藝術史,音樂、美術、文學等領域的每一次轉折或者發(fā)展都是息息相關的,認識藝術現(xiàn)象、了解藝術作品如果不能從更高的眼光來著手,我們的課堂是狹隘的,學生的思維是被局限的。因此加強課程整合,重視不同藝術領域之間的配合與銜接是很有必要的。
案例1:
初三年級第一學期課本第五課《斑斕的色彩》中教授印象主義音樂大師德彪西的代表作《月光》,眾所周知,音樂上的印象主義來源于美術的印象派畫風,藝術具有共通性,這里的色彩不僅指音樂中的音色,美術中的色彩,更多的是歸納藝術的意境、氛圍和印象派作品朦朦朧朧的特點,那怎樣將印象主義作品的這種特點在音樂課堂上通過同領域跨科整合傳授給學生呢?
這個教學實踐分成三個部分:(1)初步了解印象主義藝術(音樂、美術)的特色;(2)通過作品《月光》的學習,注重音樂的感覺,光與影的變化給人的感受(用具體作品實踐音樂與美術的整合教學);(3)反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以聽覺、視覺的結合來選擇相匹配的音樂與繪畫)。交流中學生有閃光的想法。如下:
師:許多同學的填色中月亮用銀色,夜晚的云朵用黑色或灰色,你的填色為什么變化這么多,而且那么不規(guī)則呢?
生:老師,剛才我們了解印象派作品有朦朧的特點,而且這首曲子給人沒有規(guī)則、按照大自然景色來創(chuàng)作的感覺。
師:我們怎樣理解您的沒有規(guī)則、按照大自然景色來創(chuàng)作呢?
生:我看過夜晚月亮在云中的樣子,風吹過云會動,有的時候月亮完全露出來、有時露出一部分,所以我們見到的月亮的形狀都是不同的,發(fā)出的光的亮度都有變化,我覺得德彪西描繪的月光和我見到的自然景象一樣,所以……
師:你的回答很好,你是個用心感受大自然的學生,最讓老師高興的是你欣賞音樂作品的同時眼前出現(xiàn)畫面,并將兩者結合起來思考,有智慧,謝謝你。
加強課程整合,重視不同藝術課程之間的配合與銜接是當今中小學藝術課程改革的一個趨勢。為此,整體設計分科和綜合的藝術課程,建立合理的課程結構。在體現(xiàn)藝術課程的基礎性和人文性等共同特點的基礎上,分科的藝術課程要關注學生對音樂、美
術等藝術形式獨特的審美感受和理解,關注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并使學生在視覺、聽覺、動覺等方面的藝術能力得到全面的開發(fā)。在綜合的藝術課程中,要重視藝術課程的整體價值,在關注各藝術形式獨特的審美實踐和體驗的同時,更加強調藝術的人文特點,強調藝術的文化內涵。
二、不同領域跨科整合,挖掘音樂課堂的深度
教師將各學科有選擇性地優(yōu)化組合,從中篩選能夠為本課程提供服務,能夠在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課程內容,事半功倍地學到知識是不同領域跨科整合教學的意義,也是課改精神提倡的
方式。
初三年級的學生處在初中教學的最后一年,經(jīng)過三年的中學階段各學科知識的積累,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知識面,這是藝術其他學科整合教學的基礎;同樣經(jīng)過三年藝術上的學習、感染和熏陶,初三的藝術欣賞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在初步地欣賞音樂的好聽、優(yōu)美等比較淺顯的欣賞層次,對所學習的藝術內容的分析和音樂本身的探索是適合他們并對他們的藝術學習具有提高意義的,是帶領他們深入欣賞藝術作品,認識、理解音樂的途徑;是學習過程的客觀需要。
案例2:
基于以上兩點,我選擇了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級第一學期《藝術》課本第四課《多姿的線條》為教學內容進行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根據(jù)教材分析我應該教授樂曲的旋律知識,包括對旋律特點的分析,讓學生感受音樂旋律的美,并學會分析和鑒賞。根據(jù)這個初衷我選擇了其中格里格的《培爾·金特》組曲中的《阿尼特拉之舞》的主要樂句。
學習分析旋律(與數(shù)學坐標軸知識結合的教學)。我打算不采用傳統(tǒng)的先讓學生欣賞,后談感受的模式,而是先讓學生分析音樂本身,我知道他們已經(jīng)學習過坐標軸的知識,于是我出示譜例,和學生一起分析旋律中每個音之間是上行、下行或是平行,實踐下來學生反應很快,也很感興趣,分析完后,我出示了自己根據(jù)該樂句繪制的坐標圖形。
繪制旋律坐標圖:
1.繪制坐標,確定音樂的音域(y軸),劃分小節(jié)與節(jié)拍(x軸)。
2.根據(jù)樂譜的音高描點,把“點”連接成音樂旋律的曲線。
完成制圖后,我讓學生先觀察圖象并討論該音樂的特點。學生很直觀地就說出了諸如旋律起伏大等描述性的語言,然后我再播放音樂,感覺果然如此,學生在分析后感到和自己的分析相符合很有成就感。
三、兩種跨科整合教學的比較
四、實現(xiàn)跨科教學的策略
1.提升音樂教師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
要實現(xiàn)跨科教學在課堂上的真正實踐,特別是同領域跨科整合教學的運用,音樂教師必須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音樂教師要了解除音樂以外的如美術、詩歌、文學、戲劇等藝術領域的各種形式;為了將音樂納入藝術的大范圍中,音樂老師還要具備對藝術史的了解掌握,就是給人一碗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這是實現(xiàn)同領域跨科整合教學的前提。
2.關注學生的知識結構
要實現(xiàn)不同領域跨科整合教學,教師要了解學生已經(jīng)具備的知識結構,即學生本身的知識儲備量,教師要有做調查的科研精神,要去關注除音樂以外的學生的課本,了解他們在學什么,他們能做什么,這是進行不同領域跨科整合教學的必要條件。
3.加強不同科目教師間的交流合作
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能夠打破常規(guī),讓音樂、數(shù)學、語文等不同科目的教師按照課程需要合作備課,這樣每個教師都可以借鑒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學生學習需要討論、合作,教師備課一樣可以在探討、交流中獲得真知,這樣做也可以提升學校教師的整體實力,把分割開的知識重新組合,呈現(xiàn)教學的新姿。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
摘 要:提出了同領域跨科整合、不同領域跨科整合兩種教學模式在新形式教學中的實踐;并提供了相應的兩個實踐案例來說明操作的方式和意義;對兩種教學模式在教學性質、目的、可能的誤區(qū)做了對比分析;提出了實現(xiàn)兩種模式教學的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同領域跨科整合;不同領域跨科整合;音樂教學
在新課改的教學實踐中,跨科整合教學是教師樂于嘗試的好方法,因為傳統(tǒng)的單科教學已經(jīng)遠遠不能適應對音樂內容多緯度的把握和知識傳授的深度,特別是對中學高年級的學生,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需要理解音樂的文化內涵。另外其他學科的特質本身也可以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因此音樂學科大可采用“拿來主義”,把其他學科的好理念、好操作吸收到音樂學科教學中,提升音樂教學的深度和寬度。
在這樣的趨勢下,廣大音樂教師必須主動呼應政策,在提升自身藝術修養(yǎng)水平的同時,還要關注音樂以外可以為音樂教學服務的學科、關注學生自身已經(jīng)積累的各種學科知識,并探索選擇怎樣的學科用于服務音樂教學以及怎樣去實踐和操作。
一、同領域跨科整合,開拓音樂課堂的寬度
初中二年級開始,我們使用藝術課本,傳統(tǒng)的上課方式是將藝術課本中包含的音樂、美術課本分別由音樂老師、美術老師授課。當然各科老師有其專業(yè)優(yōu)勢,以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來教學,更具專業(yè)性,知識傳授也更可靠。但是,人為地將學生的知識結構分割開,學生獲得的音樂和美術的知識是沒有相關性的,綜觀藝術史,音樂、美術、文學等領域的每一次轉折或者發(fā)展都是息息相關的,認識藝術現(xiàn)象、了解藝術作品如果不能從更高的眼光來著手,我們的課堂是狹隘的,學生的思維是被局限的。因此加強課程整合,重視不同藝術領域之間的配合與銜接是很有必要的。
案例1:
初三年級第一學期課本第五課《斑斕的色彩》中教授印象主義音樂大師德彪西的代表作《月光》,眾所周知,音樂上的印象主義來源于美術的印象派畫風,藝術具有共通性,這里的色彩不僅指音樂中的音色,美術中的色彩,更多的是歸納藝術的意境、氛圍和印象派作品朦朦朧朧的特點,那怎樣將印象主義作品的這種特點在音樂課堂上通過同領域跨科整合傳授給學生呢?
這個教學實踐分成三個部分:(1)初步了解印象主義藝術(音樂、美術)的特色;(2)通過作品《月光》的學習,注重音樂的感覺,光與影的變化給人的感受(用具體作品實踐音樂與美術的整合教學);(3)反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以聽覺、視覺的結合來選擇相匹配的音樂與繪畫)。交流中學生有閃光的想法。如下:
師:許多同學的填色中月亮用銀色,夜晚的云朵用黑色或灰色,你的填色為什么變化這么多,而且那么不規(guī)則呢?
生:老師,剛才我們了解印象派作品有朦朧的特點,而且這首曲子給人沒有規(guī)則、按照大自然景色來創(chuàng)作的感覺。
師:我們怎樣理解您的沒有規(guī)則、按照大自然景色來創(chuàng)作呢?
生:我看過夜晚月亮在云中的樣子,風吹過云會動,有的時候月亮完全露出來、有時露出一部分,所以我們見到的月亮的形狀都是不同的,發(fā)出的光的亮度都有變化,我覺得德彪西描繪的月光和我見到的自然景象一樣,所以……
師:你的回答很好,你是個用心感受大自然的學生,最讓老師高興的是你欣賞音樂作品的同時眼前出現(xiàn)畫面,并將兩者結合起來思考,有智慧,謝謝你。
加強課程整合,重視不同藝術課程之間的配合與銜接是當今中小學藝術課程改革的一個趨勢。為此,整體設計分科和綜合的藝術課程,建立合理的課程結構。在體現(xiàn)藝術課程的基礎性和人文性等共同特點的基礎上,分科的藝術課程要關注學生對音樂、美
術等藝術形式獨特的審美感受和理解,關注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并使學生在視覺、聽覺、動覺等方面的藝術能力得到全面的開發(fā)。在綜合的藝術課程中,要重視藝術課程的整體價值,在關注各藝術形式獨特的審美實踐和體驗的同時,更加強調藝術的人文特點,強調藝術的文化內涵。
二、不同領域跨科整合,挖掘音樂課堂的深度
教師將各學科有選擇性地優(yōu)化組合,從中篩選能夠為本課程提供服務,能夠在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課程內容,事半功倍地學到知識是不同領域跨科整合教學的意義,也是課改精神提倡的
方式。
初三年級的學生處在初中教學的最后一年,經(jīng)過三年的中學階段各學科知識的積累,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知識面,這是藝術其他學科整合教學的基礎;同樣經(jīng)過三年藝術上的學習、感染和熏陶,初三的藝術欣賞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在初步地欣賞音樂的好聽、優(yōu)美等比較淺顯的欣賞層次,對所學習的藝術內容的分析和音樂本身的探索是適合他們并對他們的藝術學習具有提高意義的,是帶領他們深入欣賞藝術作品,認識、理解音樂的途徑;是學習過程的客觀需要。
案例2:
基于以上兩點,我選擇了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級第一學期《藝術》課本第四課《多姿的線條》為教學內容進行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根據(jù)教材分析我應該教授樂曲的旋律知識,包括對旋律特點的分析,讓學生感受音樂旋律的美,并學會分析和鑒賞。根據(jù)這個初衷我選擇了其中格里格的《培爾·金特》組曲中的《阿尼特拉之舞》的主要樂句。
學習分析旋律(與數(shù)學坐標軸知識結合的教學)。我打算不采用傳統(tǒng)的先讓學生欣賞,后談感受的模式,而是先讓學生分析音樂本身,我知道他們已經(jīng)學習過坐標軸的知識,于是我出示譜例,和學生一起分析旋律中每個音之間是上行、下行或是平行,實踐下來學生反應很快,也很感興趣,分析完后,我出示了自己根據(jù)該樂句繪制的坐標圖形。
繪制旋律坐標圖:
1.繪制坐標,確定音樂的音域(y軸),劃分小節(jié)與節(jié)拍(x軸)。
2.根據(jù)樂譜的音高描點,把“點”連接成音樂旋律的曲線。
完成制圖后,我讓學生先觀察圖象并討論該音樂的特點。學生很直觀地就說出了諸如旋律起伏大等描述性的語言,然后我再播放音樂,感覺果然如此,學生在分析后感到和自己的分析相符合很有成就感。
三、兩種跨科整合教學的比較
四、實現(xiàn)跨科教學的策略
1.提升音樂教師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
要實現(xiàn)跨科教學在課堂上的真正實踐,特別是同領域跨科整合教學的運用,音樂教師必須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音樂教師要了解除音樂以外的如美術、詩歌、文學、戲劇等藝術領域的各種形式;為了將音樂納入藝術的大范圍中,音樂老師還要具備對藝術史的了解掌握,就是給人一碗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這是實現(xiàn)同領域跨科整合教學的前提。
2.關注學生的知識結構
要實現(xiàn)不同領域跨科整合教學,教師要了解學生已經(jīng)具備的知識結構,即學生本身的知識儲備量,教師要有做調查的科研精神,要去關注除音樂以外的學生的課本,了解他們在學什么,他們能做什么,這是進行不同領域跨科整合教學的必要條件。
3.加強不同科目教師間的交流合作
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能夠打破常規(guī),讓音樂、數(shù)學、語文等不同科目的教師按照課程需要合作備課,這樣每個教師都可以借鑒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學生學習需要討論、合作,教師備課一樣可以在探討、交流中獲得真知,這樣做也可以提升學校教師的整體實力,把分割開的知識重新組合,呈現(xiàn)教學的新姿。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
摘 要:提出了同領域跨科整合、不同領域跨科整合兩種教學模式在新形式教學中的實踐;并提供了相應的兩個實踐案例來說明操作的方式和意義;對兩種教學模式在教學性質、目的、可能的誤區(qū)做了對比分析;提出了實現(xiàn)兩種模式教學的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同領域跨科整合;不同領域跨科整合;音樂教學
在新課改的教學實踐中,跨科整合教學是教師樂于嘗試的好方法,因為傳統(tǒng)的單科教學已經(jīng)遠遠不能適應對音樂內容多緯度的把握和知識傳授的深度,特別是對中學高年級的學生,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需要理解音樂的文化內涵。另外其他學科的特質本身也可以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因此音樂學科大可采用“拿來主義”,把其他學科的好理念、好操作吸收到音樂學科教學中,提升音樂教學的深度和寬度。
在這樣的趨勢下,廣大音樂教師必須主動呼應政策,在提升自身藝術修養(yǎng)水平的同時,還要關注音樂以外可以為音樂教學服務的學科、關注學生自身已經(jīng)積累的各種學科知識,并探索選擇怎樣的學科用于服務音樂教學以及怎樣去實踐和操作。
一、同領域跨科整合,開拓音樂課堂的寬度
初中二年級開始,我們使用藝術課本,傳統(tǒng)的上課方式是將藝術課本中包含的音樂、美術課本分別由音樂老師、美術老師授課。當然各科老師有其專業(yè)優(yōu)勢,以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來教學,更具專業(yè)性,知識傳授也更可靠。但是,人為地將學生的知識結構分割開,學生獲得的音樂和美術的知識是沒有相關性的,綜觀藝術史,音樂、美術、文學等領域的每一次轉折或者發(fā)展都是息息相關的,認識藝術現(xiàn)象、了解藝術作品如果不能從更高的眼光來著手,我們的課堂是狹隘的,學生的思維是被局限的。因此加強課程整合,重視不同藝術領域之間的配合與銜接是很有必要的。
案例1:
初三年級第一學期課本第五課《斑斕的色彩》中教授印象主義音樂大師德彪西的代表作《月光》,眾所周知,音樂上的印象主義來源于美術的印象派畫風,藝術具有共通性,這里的色彩不僅指音樂中的音色,美術中的色彩,更多的是歸納藝術的意境、氛圍和印象派作品朦朦朧朧的特點,那怎樣將印象主義作品的這種特點在音樂課堂上通過同領域跨科整合傳授給學生呢?
這個教學實踐分成三個部分:(1)初步了解印象主義藝術(音樂、美術)的特色;(2)通過作品《月光》的學習,注重音樂的感覺,光與影的變化給人的感受(用具體作品實踐音樂與美術的整合教學);(3)反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以聽覺、視覺的結合來選擇相匹配的音樂與繪畫)。交流中學生有閃光的想法。如下:
師:許多同學的填色中月亮用銀色,夜晚的云朵用黑色或灰色,你的填色為什么變化這么多,而且那么不規(guī)則呢?
生:老師,剛才我們了解印象派作品有朦朧的特點,而且這首曲子給人沒有規(guī)則、按照大自然景色來創(chuàng)作的感覺。
師:我們怎樣理解您的沒有規(guī)則、按照大自然景色來創(chuàng)作呢?
生:我看過夜晚月亮在云中的樣子,風吹過云會動,有的時候月亮完全露出來、有時露出一部分,所以我們見到的月亮的形狀都是不同的,發(fā)出的光的亮度都有變化,我覺得德彪西描繪的月光和我見到的自然景象一樣,所以……
師:你的回答很好,你是個用心感受大自然的學生,最讓老師高興的是你欣賞音樂作品的同時眼前出現(xiàn)畫面,并將兩者結合起來思考,有智慧,謝謝你。
加強課程整合,重視不同藝術課程之間的配合與銜接是當今中小學藝術課程改革的一個趨勢。為此,整體設計分科和綜合的藝術課程,建立合理的課程結構。在體現(xiàn)藝術課程的基礎性和人文性等共同特點的基礎上,分科的藝術課程要關注學生對音樂、美
術等藝術形式獨特的審美感受和理解,關注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并使學生在視覺、聽覺、動覺等方面的藝術能力得到全面的開發(fā)。在綜合的藝術課程中,要重視藝術課程的整體價值,在關注各藝術形式獨特的審美實踐和體驗的同時,更加強調藝術的人文特點,強調藝術的文化內涵。
二、不同領域跨科整合,挖掘音樂課堂的深度
教師將各學科有選擇性地優(yōu)化組合,從中篩選能夠為本課程提供服務,能夠在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課程內容,事半功倍地學到知識是不同領域跨科整合教學的意義,也是課改精神提倡的
方式。
初三年級的學生處在初中教學的最后一年,經(jīng)過三年的中學階段各學科知識的積累,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知識面,這是藝術其他學科整合教學的基礎;同樣經(jīng)過三年藝術上的學習、感染和熏陶,初三的藝術欣賞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在初步地欣賞音樂的好聽、優(yōu)美等比較淺顯的欣賞層次,對所學習的藝術內容的分析和音樂本身的探索是適合他們并對他們的藝術學習具有提高意義的,是帶領他們深入欣賞藝術作品,認識、理解音樂的途徑;是學習過程的客觀需要。
案例2:
基于以上兩點,我選擇了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級第一學期《藝術》課本第四課《多姿的線條》為教學內容進行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根據(jù)教材分析我應該教授樂曲的旋律知識,包括對旋律特點的分析,讓學生感受音樂旋律的美,并學會分析和鑒賞。根據(jù)這個初衷我選擇了其中格里格的《培爾·金特》組曲中的《阿尼特拉之舞》的主要樂句。
學習分析旋律(與數(shù)學坐標軸知識結合的教學)。我打算不采用傳統(tǒng)的先讓學生欣賞,后談感受的模式,而是先讓學生分析音樂本身,我知道他們已經(jīng)學習過坐標軸的知識,于是我出示譜例,和學生一起分析旋律中每個音之間是上行、下行或是平行,實踐下來學生反應很快,也很感興趣,分析完后,我出示了自己根據(jù)該樂句繪制的坐標圖形。
繪制旋律坐標圖:
1.繪制坐標,確定音樂的音域(y軸),劃分小節(jié)與節(jié)拍(x軸)。
2.根據(jù)樂譜的音高描點,把“點”連接成音樂旋律的曲線。
完成制圖后,我讓學生先觀察圖象并討論該音樂的特點。學生很直觀地就說出了諸如旋律起伏大等描述性的語言,然后我再播放音樂,感覺果然如此,學生在分析后感到和自己的分析相符合很有成就感。
三、兩種跨科整合教學的比較
四、實現(xiàn)跨科教學的策略
1.提升音樂教師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
要實現(xiàn)跨科教學在課堂上的真正實踐,特別是同領域跨科整合教學的運用,音樂教師必須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音樂教師要了解除音樂以外的如美術、詩歌、文學、戲劇等藝術領域的各種形式;為了將音樂納入藝術的大范圍中,音樂老師還要具備對藝術史的了解掌握,就是給人一碗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這是實現(xiàn)同領域跨科整合教學的前提。
2.關注學生的知識結構
要實現(xiàn)不同領域跨科整合教學,教師要了解學生已經(jīng)具備的知識結構,即學生本身的知識儲備量,教師要有做調查的科研精神,要去關注除音樂以外的學生的課本,了解他們在學什么,他們能做什么,這是進行不同領域跨科整合教學的必要條件。
3.加強不同科目教師間的交流合作
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能夠打破常規(guī),讓音樂、數(shù)學、語文等不同科目的教師按照課程需要合作備課,這樣每個教師都可以借鑒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學生學習需要討論、合作,教師備課一樣可以在探討、交流中獲得真知,這樣做也可以提升學校教師的整體實力,把分割開的知識重新組合,呈現(xiàn)教學的新姿。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