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冬霞
一線教育工作者都追求高效課堂,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也是我一個小學語文老師思考的問題。有效教學的關鍵在于進行有效的課堂設計,這已成為大家的共識。實際的教學設計活動中存在以下問題:(1)教學內容缺乏整體性;(2)任務目標不明確;(3)問題設計缺乏序列分析,等等。
教學設計不能真正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直接影響了教學設計的效果,從而導致教學效率低下,教學設計成為語文新課程實施的瓶頸。為此,我運用切合實際的教學理論,對有效教學設計策略進行了探究與實踐。
一、把握三維目標,進行教學目標有效設計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個精美的教學預設必須首先“定標”,那么,如何進行有效的目標設計呢?經實踐,我認為:第一,要認真研究所定目標與上位目標的關系,把握教學目標的科學性與操作性;第二,要處理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關系,確定目標的重點;第三,要深入研究學生,研究教學內容,分析可以獲得的教學資源,以便挖掘教學潛在的教育意義;第四,要清楚預設目標與生成目標的關系,把握教學效率的底線。在具體操作中,應特別做好以下兩點。
在目標中,體現(xiàn)方法論知識和價值性知識。素質教育中的“學校知識”,大體包括三個側面:知識技能、方法論(即學習方法)、價值性知識。素質教育區(qū)別于應試教育的一個標尺就是關注“方法論知識”和“價值性知識”。如何在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中體現(xiàn)方法論和價值性知識,是進行有效教學設計的重要研究內容。在具體教學設計中,三個側面的知識要明確,體現(xiàn)出語文個性和課時特點。
例如,《桂林山水》的教學目標:(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熟讀的基礎上,學會“抓重點詞句列提綱”的方法,能當堂背誦課文;(2)學會9個生字,運用聯(lián)系上下文、查資料等方法,理解10個詞語的意思;(3)學習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點,按“總—分—總”的結構進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4)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為祖國而自豪,產生去桂林山水一游的美好愿望。
如果我們把目標(1)表述成“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就缺少了“方法與過程”的體現(xiàn)。如果把目標(3)表述成“了解漓江水的靜、清、綠和桂林山的奇、秀、險的特點”,就缺少了語文的學科個性。
因此,諸如“增強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美好感情”、“積累課文中優(yōu)美詞句、精彩句段”等表述,其實都是某一學段的目標,不是課時目標。
重視教學設計三個領域目標的整合。在教學目標設計的上述三個領域中,前者重視的是脫離現(xiàn)實生活實踐、抽象性的學習,實現(xiàn)的是基礎性目標,極少兼顧個性差異,而后兩者重視的是真實情景的學習,利于學生個性發(fā)展,實現(xiàn)發(fā)展性目標。因此,通過目標的整合,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認知能力。
二、教學內容有效設計的研究
1.潛心鉆研教材,正確把握教學內容。
走進文本、解讀文本是語文教學必須解決的首要任務。未深入鉆研教材是教學無效、微效的關鍵癥結。現(xiàn)在,不少所謂“新課堂”更多關注教學形式與手段的創(chuàng)新,疏忽了課程資源的主要憑借——文本,有的課脫離文本,有的課甚至放棄文本,夾雜著一定程度的膚淺、浮躁。正是由于教師忽略了“鉆研教材”,從而表現(xiàn)出種種弊端,教學無效、微效的現(xiàn)象嚴重。
那么,如何正確解讀文本,把握教材內容呢?我認為,教材解讀應分三步。
第一步:進入文本——“山是山,水是水”。教師在接觸接觸時,首先要拋開教輔材料,潛心會文,形成自己對教材、課文的獨到認識。
第二步:跳出文本——“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在深入理解課文后,教師還要從教材中跳出來,防止“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要在更為廣闊的背景中審視眼前獨立的教材。
第三步:回到文本——“山還是山,水還是水”。有了自身對文本的獨到感受,有了對文本相關材料的積淀,教師再回到教材中,一定會有更深刻的感受,更廣闊的視野。
2.有效重構,選準教學內容。
(1)中心突出。教師在處理教材時,要看哪些內容最能體現(xiàn)教學目標,就圍繞它進行教學設計,這樣設計就能中心突出。
(2)有針對性。針對重點設計目標,自然能突出重點。
(3)以學生為主。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教學活動圍繞學生開展,通過點撥啟迪學生思維,理解教學重點,化解教學難點,從而掌握教學內容。
三、有效的教學策略設計
1.整合策略。
即教學設計體現(xiàn)板塊結構,整塊推進?!敖虒W板塊”是指比較集中而又相對獨立的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一堂課的教學設計必由若干個教學板塊組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相對簡單,我認為一節(jié)課的教學板塊以三個左右為宜,這樣具有根據學情適時變化的靈動的預設柔性。提倡“大道至簡”,即教學必須返璞歸真,不可承載太多“使命”,要體現(xiàn)一種“簡約之美”。
2.中心問題策略。
教學中,教師應分析學習內容和學生特征,設計一個能轉化為任務、接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中心問題進行分解,分解成由易到難,或能分散難度的問題序列,中心問題應體現(xiàn)教學的任務性和挑戰(zhàn)性。
3.優(yōu)化教學結構的策略。
課堂教學作為一個動態(tài)結構,其運行的軌跡應始于目標又歸于目標,綜合推進,整體滾動,有機地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巧妙地串聯(lián)融合成一個整體,這個整體滾動的軌跡就是課前預設時的理想教學主線。因此,優(yōu)化的教學結構應做到清晰分明,這是由教學目標和教學結構的內在關系決定的。
兼顧預設與生成的策略。課堂教學時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的統(tǒng)一,二者的聯(lián)結點在于學生。學生是課堂舞臺的主角,只有讓學生活動起來,課堂才具有生命活力。有效的語文教學設計應該是一種彈性設計,它兼顧預設的計劃性和生成的可變性。預設和生成的兼顧策略就是教師在設計中要具備生成意識,既要重視預設生成,又要充分考慮并有意識地引導課堂的實時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