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成長亦或關心道德,這似乎是一個不對稱的選擇,但對于學校德育來說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德育的目的是使人從善,但對于兒童來說,從善的本質是道德的成長,因此,成長大于道德應當成為德育的一條原則。然而,道德使人從善這一概念或許正在扭曲德育的本質,使德育成為打斷兒童成長的力量。
在人類發(fā)展過程中,教育原本是以成長為中心的。德、智、體、美是兒童發(fā)展的完整結構。但隨著人類教育發(fā)展越來越理性化,有兩個因素被放大,一個是知識,另一個是道德。在孔子時代,季平子贈地助孔子辦學,就因孔子的禮樂書數(shù)射馭六藝教育包含了射和馭。可見,德智體美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分。但在當今社會,知識和道德這兩個元素被放大了,成為統(tǒng)治教育、擠壓成長、扭曲發(fā)展的力量。
成長包含了道德的成長,因而成長需要道德,亦需要教育和學習。但成長又是兒童主體的成長。道德原本是促進成長的因素,但因為道德成為成長的主體,教育成為成長的目的,導致道德不僅沒有促進兒童的成長,反而成為扭曲兒童成長的力量。杜威講教育即生長,主張教育無目的,所要澄清的就是教育與生長的關系,而不是為了宣示教育的本質。這或許是我們需要對杜威教育思想作重新詮釋的地方。如果教育真正關心兒童的成長,就應當重新認識道德與成長,以及教育與成長的關系,將道德納入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將教育變成兒童成長的工具。避免道德對兒童成長的干擾,減少教育對兒童成長的破壞。
除了杜威之外,大概還沒有誰意識到,這個問題對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來說,有多么重要的意義。我們習慣于用道德規(guī)范成長,用教育塑造成長,但卻不習慣用生長規(guī)范道德,用成長塑造教育。杜威的教育即生長理論就在提醒我們,不能把教育看成規(guī)范生長的力量,而要把教育視為成長的伙伴和朋友。教育應在成長需要的時候出現(xiàn),而不能成為成長的對抗力量。
盧梭強調自然教育,主張讓孩子在完全離開文明的鄉(xiāng)村成長,甚至認為在12歲之前都不要接受任何知識和道德的教育。作為教育家,盧梭為何提出如此偏執(zhí)的觀點?或許我們不能認為盧梭荒唐或不懂教育。恰恰相反,是因為盧梭意識到道德對成長的干預或教育對成長的破壞的危險性。盧梭認為,教育的干預不僅不能促進兒童的成長,反而會打斷兒童的成長。在他看來,兒童的成長是一個獨立的過程,不應受到知識和道德干預。對于盧梭來說,知識和道德只有在兒童已經(jīng)具有一定理性之后才有意義,而離開兒童成長的過程,把知識和道德強行灌輸給兒童,不僅不能讓兒童接受和理解,相反會擾亂兒童的道德成長。在盧梭看來,兒童的成長,甚至是一個封閉的過程,要在完全離開文明世界的條件下才可能健康進行。把兒童的成長看成一個獨立的或自我建構的過程,這對于學校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允許兒童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成人世界的規(guī)范,并按照自己的認識方式去學習和接受社會的道德知識,是學校德育必須確立的基本立場。
薛曉陽,揚州大學教科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江蘇揚州,225009。
責任編輯 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