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模因翻譯論與翻譯適應選擇論在習語翻譯中的應用

      2015-02-20 10:13:20鄭維佳
      長沙大學學報 2015年3期
      關鍵詞:源語模因習語

      鄭維佳

      (福州外語外貿(mào)學院外國語學院,福建福州350202)

      習語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國家文化的載體,它形象生動地蘊含著一個民族語言的文化內涵。習語表達深刻地反映出不同文化的差異性。要深入了解文化的差異,就必須了解習語的翻譯理論及其規(guī)律。本文擬從生態(tài)翻譯學角度探討模因翻譯論與翻譯適應選擇論在習語翻譯中的應用。

      一 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

      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是由清華大學教授胡庚申提出的。它是“運用生態(tài)理性,從生態(tài)學視角對翻譯進行整體性的研究,是一個‘翻譯即適應與選擇’的生態(tài)范式和研究領域”[1]。這一理論從翻譯原則、翻譯方法、翻譯過程及評價標準四個方面闡述了翻譯適應選擇論的具體內涵。翻譯原則是指對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多維度的適應選擇;翻譯方法是指源語言從語言維、交際維、文化維三方面在目的語中的三維轉換;翻譯過程是指譯者適應與選擇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過程;評價標準是指使用多維轉換后的譯文效果、目的語讀者的反饋以及譯者的翻譯素質。

      生態(tài)翻譯學認為,翻譯的過程就是譯者在適應語言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前提下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對譯文進行選擇的過程,奉行的翻譯原則就是選擇適合目的語讀者語言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語言表達形式,完整地傳遞源語的含義及文化內涵。換言之,翻譯的過程就是譯者適應和選擇所處的語言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循環(huán)協(xié)調的過程。

      二 模因翻譯論在習語翻譯中的應用

      (一)模因翻譯論

      模因(meme)是由英國牛津大學動物學家和行為生態(tài)學家理查德·道金斯1976年在他的《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的[2],并于2003年由我國學者何自然翻譯為“模因”。模因是文化信息的最基本單位,如同基因一樣靠復制和傳播而生存[3]。不同民族、種族間的文化傳播是靠翻譯來傳播的,這樣一來就引出了模因翻譯論。系統(tǒng)的模因翻譯理論是由芬蘭學者切斯特曼提出的。他發(fā)現(xiàn)模因翻譯論也存在著適應選擇,適應譯者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就能被接受而保留下來;反之,不適應或者不能持久的就會被淘汰。習語作為一個民族文化的反映,也是一個模因載體,是該民族文化和思想的傳承。從模因翻譯論的角度看,習語的翻譯就是把含有不同文化信息的源語模因翻譯為目的語的一個過程[4]。

      為了給譯入語讀者提供最流暢的、符合讀者本民族語言表達的譯文,在對源語模因進行復制和傳播的過程中必然會產(chǎn)生一些突變,體現(xiàn)在習語翻譯中就是歸化;另一方面為了保留源語言的文化內涵和語言風味,又必須盡可能地復制和傳播源語模因信息,體現(xiàn)在習語翻譯中就是異化。歸化和異化兩種翻譯策略都屬于策略模因,涉及到語言形式和文化內容,是譯者為了追尋最佳翻譯效果而遵守翻譯規(guī)范的一個過程,也是讓源語文本和譯文文本形成某種關聯(lián)的一種文本操控行為[5]。

      (二)以歸化翻譯策略模因為主的習語翻譯

      世界各民族由于宗教信仰、歷史發(fā)展、生存環(huán)境、生活習慣的不同,其民族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點,這些不同的民族特點決定了各民族在習語使用上也有所不同。如果源語體系的習語在譯入語體系中找不到相對等或相似的表達,就不能完全解碼源語模因。這種情況下,就要采用歸化翻譯策略,使譯入語讀者成功理解接受源語的模因信息。比如“drink like a fish”可譯為“豪飲”;“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如按字面翻譯成“在羅馬,就要像羅馬人那樣做”就會讓人不知所云,而翻譯為“入鄉(xiāng)隨俗”就通俗易懂了。再如“a new broom sweeps clean”這句習語也不能按字面去翻譯,而要在我們的習語中找到相應的表達,譯為“新官上任三把火”。要想讓譯語讀者準確地理解源語所表達的含義,譯者必須根據(jù)譯語習語的表達習慣對源語進行翻譯。歸化翻譯策略模因有利于不同民族、不同國家間的文化交流,為各民族間的文化模因的傳播和復制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以異化翻譯策略模因為主的習語翻譯

      隨著世界各國交流的逐漸頻繁,不同民族和不同國家間的文化滲入也越來越深,人們也渴望去了解異國文化的載體。在這種情況下,異化翻譯策略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在傳播模因的同時,為了保留源語信息的原汁原味,譯者要在最大程度上忠實于源語模因的載體,不要輕易在譯入語中找相對應的模因進行替代。例如,大部分中國讀者都理解什么是“黑色星期五、鱷魚的眼淚、特洛伊木馬、潘多拉盒子”等詞語的含義;而“be gooseflesh all over”如果按字面意義去理解就變成“渾身起鵝皮疙瘩”,“have butterflies in one’s stomach”按字面去翻譯就變成“胃里有蝴蝶在飛”了,這就扭曲了源語言的文化含義。從文化模因的傳播層面上看,異化翻譯策略更有利于不同文化的相互滲透和交流,更有利于保留源語文化的獨特性。

      三 翻譯適應選擇論在習語翻譯中的應用

      (一)翻譯適應選擇論

      翻譯適應選擇論是在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該理論從生物進化論的“適應和選擇”這個角度出發(fā),認為翻譯的過程是譯者對語言生態(tài)環(huán)境適應與選擇的過程,即譯者既要適應他所處的語言生態(tài)環(huán)境,又要對譯語的表達形式進行選擇[6]。譯者先要適應源語生態(tài)環(huán)境,從源語的生態(tài)結構中選擇翻譯的文本,在翻譯中遵循源語的生態(tài)結構,使之在譯入語中得以再現(xiàn)。因此,在文本翻譯過程中,譯者要注重從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三個維度對源語文本進行選擇與協(xié)調,以保證源語文本能適應目的語的語言生態(tài)環(huán)境。

      (二)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注重在翻譯的過程中對文本進行語言、語碼、風格、話語構筑要素、話語構筑原則上的不同層面的選擇適應。有些英漢習語在使用與含義上都有相同之處,但語言表達上卻不同[7]。例如,“catch the ball before the bound”(先下手為強),“to miss the boat”(錯失良機),“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從以上的英漢習語對比中,可看出它們在使用和含義上是相似的,但在詞語選擇使用上卻不盡相同。再比如漢語成語一般都是四個字的,但翻譯成英語就不一定是四個詞了,有可能是幾個詞甚至是一個句子。比如“害群之馬”(black sheep),“無中生有”(make something out of nothing),“心想事成”(may all your wish come true),“先入為主”(first impressions are firmly entrenched),“循序漸進”(step by step)。從語言維層面進行適應性選擇轉換是可行的,由于兩種語言形式是完全不同的,因此翻譯過程中譯者要對所使用的詞匯進行選擇,以免譯文不能適應譯入語讀者的語言生態(tài)環(huán)境而造成誤解或理解不當。

      (三)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在對反映兩種不同文化內涵的習語進行互譯時,譯者需要具備很強的文化意識,意識到翻譯除了是語言上的轉換外,還是一種跨文化的交流。這就需要譯者在翻譯時要關注兩種不同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有機平衡,加強譯者文化意識,盡量克服由于文化生態(tài)差異造成的譯文理解障礙,保證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例如,在西方國家,人們多數(shù)信奉基督教,因此God在人們心中是至高無上的神,很多習語就與God息息相關,但在翻譯成漢語時就不能譯為“上帝”,而是要適應中國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比如“He that serves God for money will serve the devil for better wages”(有奶便是娘)、“The danger past and God forgotten”(過河拆橋)。還有一些出自于基督教《圣經(jīng)》的舊約和新約里的習語表達,比如“as you sow,so shall your reap”(自食其果)、“the leopard cannot change his spots”(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a finger on the wall”(不祥之兆)等。兩個民族對相同事物的認知也存在著很大差異,例如,“幸運兒(lucky dog)”、“人總有出頭之日(every dog has its day)”。西方民族過去曾是游牧民族,狗這種動物對于西方人來說是人類忠實的朋友,通常擔任著驅趕野獸的職責,所以很多和dog相關的習語都是褒義的。而在中國農(nóng)耕文化中,狗是用來看管門戶的,對陌生人的入侵是毫不留情的,因此和狗相關的一些成語或諺語都是貶義的,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仗人勢”等等。還有一個詞也可以很明顯地反映出中西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差異,那就是“龍”。龍這種動物在中國歷史上都是權貴的象征,是歷代帝王頂禮膜拜的圖騰,中華兒女被稱為是龍的傳人,所以一些吉祥如意的成語都和龍有關,如“龍鳳呈祥、龍飛鳳舞、龍馬精神”等。而在西方國家,龍是惡魔的象征,是罪惡的代表,人們談龍色變,所以圣經(jīng)里的撒旦就被譯為“the great dragon(惡貫滿盈的東西)”。除此之外,不同民族文化的歷史典故也有差異。中國的成語或習語一般來自于古代神話或寓言故事,比如“畫蛇添足”、“掩耳盜鈴”、“孟母三遷”。而英語中有很多習語是出自《圣經(jīng)》里的故事和古希臘羅馬神話故事,比如“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對牛彈琴)、“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著羊皮的狼)等。

      (四)交際維的適應選擇轉換

      翻譯過程中交際維的適應選擇轉換是指除了語言層面轉化和文化內涵的傳遞之外,還要關注源語的交際意圖,注重譯者是否在翻譯過程中把源語的交際意圖完整地、準確無誤地傳遞給了譯文讀者,使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也能順暢地進行交流和溝通,同時促進新詞在生活中的傳播和應用[8]。例如,“有錢能使鬼推磨”這個詞,如果按字面去翻譯,就會產(chǎn)生交際障礙,因此要把這個詞的深層含義翻譯出來,譯為“money talks”;還有由于“龍”這個詞在中西方歷史文化中的含義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望子成龍”要譯為“hold high hopes for one’s child”。事實上,這三維適應性選擇轉換是相輔相成、互相滲透、互為依托的。例如“狗腿子”這個詞帶有中國文化的特殊含義,但西方文化中狗是人類的好朋友,所以就不能譯為“dog’s leg”,否則會造成交際障礙。為了保留其文化內涵又不影響交際,我們可以將之譯為“someone who serves the evil force”,這樣既傳遞了源語的文化含義,又讓譯入語讀者能夠準確理解該詞所要表達的意思。諸如此類的詞還有“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個習語就要譯為“a real man never goes back on his words.”由上可知,翻譯適應選擇論的實質就是多維度的適應與適應性選擇,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不僅要注重某個維度的適應性選擇,還要注重三個維度間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及相互滲透[9]。

      四 模因翻譯論與翻譯適應選擇論的對比分析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模因翻譯論與翻譯適應選擇論有相似之處,都是基于達爾文進化論的翻譯理論。兩者是互相滲透的,模因翻譯論也存在著適應選擇,適應譯者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兩者都強調譯文語言層面和文化內涵傳遞的準確性,便于譯入語讀者理解,同時又不失文化內涵的傳達[10]。翻譯適應選擇論注重譯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對譯語文本進行選擇,在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前提下,譯者的主體性選擇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對翻譯策略的選擇,也許翻譯后的文本與原文在語言表達和文化內涵上有很大差異,但只要不妨礙譯語讀者對源語含義的正確理解,任何一種翻譯策略都可使用。而模因翻譯論則更側重對源語模因的保留或更改,這些模因的變化最終會影響到翻譯的成果。即便如此,模因翻譯論中對于模因的保留或增減也要取決于譯者對譯語形式的主體選擇,這種主體選擇的過程也可以被看成是譯者對譯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適應選擇的過程。

      由此可見,模因翻譯論與翻譯適應選擇論二者有相通之處,也存在著各自不同的側重點,但在整個翻譯過程中,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滲透的,都是為了更好地把不同文化內涵的習語傳遞給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

      翻譯生態(tài)學的提出,為翻譯界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野和更為廣闊更為全面的研究領域,也為翻譯學的跨學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模因翻譯論具備了一定的生態(tài)特征,與翻譯適應選擇論有相似之處,二者互相滲透,相輔相成。這兩種翻譯理論在對習語的翻譯中,譯者通過主體性的適應選擇,通過對模因的保留或增減,使源語的語言、文化、交際意圖在譯入語中得到有機平衡與和諧,并促進源語與譯語的語言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協(xié)調發(fā)展,從而加強不同民族間文化的交流與滲透。

      [1]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2]Chesterman A.Memes of translation[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1997.

      [3]何自然.語言模因及其修辭效應[J].外語學刊,2008,(1).

      [4]尹丕安.模因論與翻譯的歸化和異化[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3).

      [5]王紅毅,余高峰.模因傳播與翻譯的歸化和異化[J].社會科學家,2011,(8).

      [6]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7]張鎮(zhèn)華.英語習語的文化內涵及其語用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8]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6).

      [9]胡庚申.從術語看譯論:翻譯適應選擇論概觀[J].上海翻譯,2008,(2).

      [10]王立松.從生態(tài)翻譯學的視角對比模因翻譯論和翻譯適應選擇論[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猜你喜歡
      源語模因習語
      模因視角下的2017年網(wǎng)絡流行語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08
      釋義理論指導下的口譯教學新模式探究
      關于卡特福德翻譯理論的思考
      英語翻譯中悖論的發(fā)現(xiàn)與理解
      源語概念對英語專業(yè)學生隱喻詞匯習得的影響研究
      基于模因論的英語論文寫作探析
      基于模因論的英語聽說教學實驗研究
      實用習語 話“鳥”
      海外英語(2013年9期)2013-12-11 09:03:36
      話“鳥”
      海外英語(2013年10期)2013-12-10 03:46:22
      習語自有WAR
      海外英語(2013年2期)2013-08-27 09:36:27
      杨浦区| 长武县| 桦甸市| 广宁县| 浮梁县| 永善县| 诸暨市| 海淀区| 珠海市| 高密市| 丰台区| 昭苏县| 白山市| 河池市| 鹿泉市| 响水县| 柞水县| 同江市| 察隅县| 甘德县| 武平县| 五常市| 伊宁市| 通化县| 镇安县| 错那县| 谢通门县| 博客| 米林县| 金门县| 博白县| 黔西县| 通山县| 林周县| 四平市| 望城县| 锦屏县| 额济纳旗| 荆门市| 东乡县| 深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