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萍飛, 王靜波
(浙江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現代漢語中字音詞劇增現象研究
——兼論外來語吸收方式的轉換
徐萍飛, 王靜波
(浙江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本文通過對近年來出版的漢語類詞典所載的詞例進行整理和分類,對現代漢語中的外來語,特別是其中的“字音詞”展開考察,目的在于探明字音詞急速增多的現狀以及其引入方式的轉換。另外,文章還從社會文化層面和造詞法角度,論述了外來字音詞增多的原因,分析了字音詞劇增的利弊。
字音詞;劇增;原因;現狀
當今社會,英語已在實質上成為了國際通用語言。對于完全異質于英語文化圈的漢語文化圈國家來說,外來語成為了獲取國外信息和知識的工具,并逐漸滲透到電視、報紙、雜志乃至人們的語言生活中去。因此,深入考察漢語中的外來語、尤其是其中的“字音詞”①本文所言的“字音詞”是指采納了音譯要素的音譯詞(完全音譯和音意混譯)以及字母詞。,探究外來語吸收方式的轉換,就顯得尤為必要②本文所用的辭典主要有《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2005)、《現代漢語新詞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和《漢語字母詞詞典》(外研社,2009)。。
外來語吸引的歷史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一是古代,張騫出使西域和佛教東傳使得外來詞匯大量涌入,當時多以音譯為主、意譯為輔,如葡萄、琥珀、菩薩、羅漢、浮屠、阿彌陀佛等等。二是清朝末年至五四時期,掀起了翻譯外國書籍的潮流,創(chuàng)造了諸多外來新詞匯。其新特點是覆蓋面廣,涉及從哲學、政治、科技到民生的各個方面。這一階段最初多采用音譯法,但由于發(fā)音相同的漢字太多,很難統(tǒng)一音譯標準,而漢語作為表意文字,每個字又各有含義。時人所造的生硬滑稽的詞匯,后來幾乎都被意譯詞取代(如“費厄潑賴→公平競爭”、“德先生→民主”、“賽先生→科學”等)。另一部分意譯詞來自于日語[1],如“社會”、“世界”、“衛(wèi)生”等詞均出于中國古籍,在日本翻譯西方文化時被借用并賦予新的含義,后來又再次被中國“逆借”,可謂是一種“和制漢語”,這是外來語吸收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現象[2]。三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迎來了外來語吸收的新高潮。由于外來語數量太過龐大,因而多采取音譯(如“嬉皮士”、“吐司”等)或字母詞(“ADSL”、“MBA”等),有時甚至直接使用外語。乍看之下這似乎違背漢字特性,但其實卻是順應了疾速變化的時代需求。
可見,我國的外來語吸收主要是由于各民族融合、新宗教傳入,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翻譯法主要采用了音譯和意譯。進入現代以后,音譯再度成為主流,外來語作為文化傳播的媒介,正迅速滲透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本文以是否翻譯、如何翻譯為標準來闡述外來語的吸收方式,將其大致分為“音譯”、“音意混譯”、“意譯”及“不譯”四類。
1. “音譯”是用漢語語音再現原語發(fā)音的一種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純粹音譯,即完全不顧漢字字義,只追求發(fā)音的近似,主要有人名、地名等,其數量巨大。人名、地名之外,難以用漢語表達的新事物和新概念也常常被音譯。二是兼顧漢字字義的音譯法,它體現了漢語表意的特性。錢鐘書曾云,中國人總是試圖從“耶穌”、“亞細亞”、“南無”等詞中也讀取些意味出來錢鐘書《管錐篇》,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458~1462頁。,這固然是國人之癖好,而此習慣之養(yǎng)成又何嘗不是出于漢語的特性呢?這種語言心理對外來語尤其是字音詞的吸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音意混譯”主要依據原詞的內部構造,部分音譯、部分意譯,兩者并用的方法。意譯部分常表示類別名稱以便理解。此外,為明確表達語意,即使原詞不含類別名稱,在翻譯時也會添上。
3.“意譯”則無關語音,從詞語的含義出發(fā),用本國語言的固有表達來翻譯的方法。本文依據廣義定義,將意譯詞也納入了外來語范疇,但并不作為研究對象,而僅在此記之以為外來語吸收方式之一種。由于意譯詞本土化程度較高,人們在使用時常常意識不到其原為外來詞匯,這是意譯詞的特點之一。
4.“不譯”主要是指近年猛增的字母詞。1958年國家出臺“漢語拼音方案”,在漢語中引入了拼音,即羅馬字母;從1958年9月起,全國的小學開始教授拼音。其后,拼音(字母)進入了字典,逐漸走向普及。這徹底改變了以往用漢字或符號來為漢字注音的方式,使普通話得到了迅速普及。同時,用拼音(字母)表示中國人名、地名的方式也為國際社會所認可,促進了中國的國際化。而英語教育的全面展開為字母詞的普及奠定了基礎,更為英文詞的流行創(chuàng)造了環(huán)境。 將字母詞收入《現代漢語詞典》(以下簡稱“現漢”)的嘗試始于1996年的第3版“現漢”,其附錄中收錄了39個以字母開頭的詞匯。當然,字母詞不僅僅指字母開頭的詞,還有其他形式,但“現漢”不是專業(yè)的字母詞詞典,只能采取這種收錄方式。盡管如此,這是字母詞第一次進入我國最權威的漢語辭典,可謂意義非凡。而2002年第4版中一下上升到了142個,2005年第5版則達到了181詞。
此外,《現代漢語小詞典》(1999)、《現代漢語大詞典》(2000)、《新華字典》(2001)等也在附錄中收錄了字母詞;《新世紀漢英大詞典》(2003)更是收錄了560多個常用字母詞。2001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字母詞詞典》是我國第一部專門的字母詞詞典,2002年漢語大詞典出版社也出版了《實用字母詞詞典》。如此,從首次登場“現漢”到專門詞典的出版,字母詞已漸漸為大眾所認識。2009年出版的最新一部《漢語字母詞詞典》收錄了2600多個詞例。
本章主要對于翻譯過程中體現了音譯要素的各類字音詞——音譯詞、音意混譯詞和字母詞——進行分別舉例闡述,尤其將詳細論述字母詞的猛增這一近年出現的新傾向。
(一)音譯詞
音譯可以分為單純音譯以及在音譯基礎上兼顧漢字含義(音意兼顧詞)兩種方法。其中最多的是人名、地名等的單純音譯。而在音譯基礎上兼顧漢字字義的方法,由于巧妙利用了漢字特性和中國人的語言心理,可謂是一種很有應用前景的譯法。說起這類詞,我們首先會想起“可口可樂(coca cola)”,這絕不是一個單純的音譯詞,字面上還含有“好喝又令人歡喜”之意,非常能夠勾起人們的購買欲。其實,20世紀20年代coca cola初現上海灘時曾被譯為“蝌蝌啃蠟”,如此譯名如何招來世人青睞?因此,苦于打不開中國市場的公司懸賞350英磅尋求優(yōu)秀譯詞,結果,當時身在英國的上海人蔣彝教授以“可口可樂”之譯當選。這類音意兼顧詞尤其受到外國廠商的喜愛,他們結合中國人心理,創(chuàng)造了許多討好的商品譯名。如,安利(Amway)公司、奔馳(Benz)汽車、雅芳(Avon)化妝品、家樂福(Carrefour)超市等等。
另一個例子是1950年朝鮮戰(zhàn)爭時繼麥克阿瑟之后擔任美軍統(tǒng)領的Ridgway Matthew Bunker的名字的翻譯,這位美國將軍的名字最初被譯成了“李奇威”,后來一般采用“李奇微”的譯法。兩者都是音譯,一字之差帶給人的印象卻是大相徑庭,其中奧妙也只有中國人自己了解?!捌嫱焙皹O其威武”之意,有助長敵人士氣之嫌,而“奇微”則意為“極其微小”,隱含了嘲笑敵人、長我士氣之意。當然,除了商品名、品牌名、人名之外,此類的普通名詞也有很多,如:基因(gene)、浪漫(romance)、黑客(hacker)等。這些音意皆善的譯詞活用了原詞發(fā)音和漢字特征,兼顧語音和語義,堪稱完美的中西合璧。
(二)音意混譯詞
由于單純音譯時的音譯標準是多樣的,有時會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因此以往的外來語吸收以意譯為主。而音意混譯則是兼用音譯和意譯的方法,因而更便于人們理解。如“因特網(Internet)”一詞是音譯(Inter→因特)+意譯(net→網),而“冰淇淋(ice-cream)”則是意譯(ice→冰)+音譯(cream→淇淋)。另外,附加類別名稱的詞例如“艾滋?。ˋIDS→艾滋)”、“啤酒(beer→?。钡龋簧踔劣袝r候類別名也是可以省略的,如“芭蕾(舞)(ballet→芭蕾)”等。這些都應當屬于音意混譯詞。
(三)不譯的字母詞
因為本文是研究外來語,因此只將外來的字母詞作為考察對象,即不考慮“GB(國家標準)”、“HSK(漢語水平考試)”等基于拼音,“0型腿”、“T型臺”等基于象形,及“$”、“α粒子”、“β射線”等作為記號的字母詞。另外,把字母詞分為“單純縮略語”、“縮略語+漢字”和“英文詞”三類,前兩種屬于縮略語,而英文詞則是英語教育普及后照搬英文原文的用法。
字母詞中數量最多的是單純縮略語?!冬F代漢語新詞語詞典》的附錄中收錄了379個字母開頭的詞例,若加上漢字、數字開頭的字母詞則共計403詞。將基于拼音、象形、記號的詞作為“其他”排除之外,進入本文研究范圍的有361詞。其中,單純縮略語、縮略語+漢字、英文詞分別為249詞、84詞和28詞,各占62%、21%和7%。另外,《漢語字母詞詞典》所收錄的2529個詞例①以希臘字母和記號開頭的詞不是本文的研究對象而未包括。中,上述各類分別為1269詞、826詞和113詞,各占50%、33%和4%。
1.單純縮略語。為數最多的單純縮略語幾乎都是英語或英語單詞的首字母組成,如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ion國內生產總值)、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首席執(zhí)行官)、ATM(Automatic Teller Machine自動取款機)、EMS(Express Mail Service郵政特快專遞)等,這是英語全球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人們?yōu)榱思涌鞎捤俣?,會自然地傾向于選擇字母縮略語。
2.縮略語+漢字?!癈D機”、“IC卡”等 “縮略語+漢字”的形式中,漢字部分多為體現意譯的類別名稱。通過添加漢字,字母詞更易于為國人所接受。另外,正如后面將要講到的,在字母詞素上添加漢字的方法創(chuàng)生了大量的新詞。
3.英文詞。英文詞雖然在形式上與英語單詞是相同的,但這里所指是中文語境、而非英文語境下的英文單詞,多流行于年輕人之間。英文詞中的名詞幾乎可以與音譯詞相對應,但形容詞則很少如此?!癱ool”、“fans”、“party”、“high”、“out”等英文詞頻繁出現在我們的語言生活中,不管是日常會話還是報刊雜志,可說是隨處可見。
本章從造詞法角度,對字音詞的增加狀況及其原因進行了調查,并提出字音詞素和字母詞素正在代替以往的意譯詞素,創(chuàng)造出大量的外來語,此可謂外來語吸收過程中的新特點。
(一)以往的造詞法
漢字一直被認為是極具造詞能力的文字,但以往的造詞法多基于意譯詞素,這種傾向早在古代的佛經翻譯過程中就可見一斑。例如,由意譯詞素“禪”派生出來的詞語就能舉出“坐禪、參禪、禪宗、口頭禪”等;“僧”字衍生出來的詞也有“僧侶、高僧、唐僧、僧多粥少”等。另外,在古代的民族融合過程中,“胡”和“番”等字多出自漢族妄自尊大的民族意識,但時至今日,由這些詞素創(chuàng)造出來的詞語(如“胡琴、胡椒、番茄、番薯”等)早已沒有了對異族的蔑視情緒。近代,人們參考英語的造詞法,在翻譯外來語時開始使用前綴和后綴,出現了“不、非、多、后、超、準”等前綴,以及“家、者、性、化、領、主義”等后綴,這類基于前后綴的造詞方法至今仍被廣泛利用。
如上,無論古代也好近代也好,所用詞素大都是意譯的,單獨來看也各具意義,可以獨立使用。
(二)基于字音詞素的造詞
隨著字音詞的猛增,基于字音詞素的造詞現象也日益顯著,筆者通過調查各版“現漢”,找出了11個字音詞素:“?。╞eer)、吧(bar)、秀(show)、奧(Olympic)、咖(coffee)、迪(disco)、巴(bus)、模(model)、的(taxi)、卡(card)、酷(cool)”,這些詞素都來自音譯,通過與其他漢字結合生成新的詞匯后才獲得含義,如“生啤、黑啤、鮮啤、聽啤”、“奧委會、奧申委、奧數、殘奧會”、“男模、女模、車模、名?!钡龋粏为毷褂脛t沒有意義或完全是其他意義。其中只有“的”字是英語“taxi”的音譯詞“的士”的縮略語,而“酷”是形容詞,因此也可以獨立使用。其他則都是名詞音譯,基本不能單獨使用。
雖然字音詞素多為名詞,但細分之下實有四類,唯一的形容詞“酷”又可分為兩類,而“秀”除了名詞外,還可作為動詞使用,多用于動賓短語。
名 詞: ① 名詞·形容詞+名詞 中心語
② 固有名詞 固有名詞
③ 動詞+名詞 賓 語
④ 名詞+名詞 修飾語
形容詞: ⑤ 形容詞+名詞 修飾語
⑥ 動詞+形容詞 補 詞
動 詞: ⑦ 動詞
針對以上11個字音詞素,筆者調查了其在五個版本的“現漢”中的使用情況,第5版“現漢”首次在“啤”、“吧”、“咖啡”、“迪斯科”、“巴士”、“模特兒”、“卡”、“秀”、“的”的條目上注出了其分別為“beer”、“bar”、“coffee”、“disco”、“bus”、“modèle”(法文)、“card”、“show”、“taxi”的音譯詞,在形容詞“酷”后也注明其為英語“cool”的音譯詞。另一方面,“秀”還能作動詞,如“秀一下”、“秀出”等。像“秀”與“酷”這些嶄新的音譯詞出現在現漢這樣的權威詞典中,充分體現了這些字音詞素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活躍程度。
另外,除單字的字音詞素外,還出現了雙字的字音詞素。雙字詞素基本都可以作為音譯詞單獨使用。以下例子中“咖啡”是來自“咖”;而“奧運”一詞,在決定召開北京奧運會之后,與各種詞結合創(chuàng)造了許多新詞,嚴格來說,它是“Olympic Games”的縮略語,即“Olympic”的音譯詞“奧林匹克”加上“Games”的意譯詞“運動會”組合而成,也就是我們說的音意混合譯。由于其中體現了強烈的音譯要素,在此權將其歸入雙字字音詞素。此外還有“現漢”1版(1978)起出現的“卡通”、3版(1996)起出現的“迷你”、4版(2002)起出現的“基因”等詞。
(三)基于字母詞素的造詞
在翻閱《漢語字母詞詞典》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不僅漢字有很強的造詞能力,字母也可以作為詞素造詞?;谧帜冈~素的造詞多見于IT領域,這些字母詞素基本可分為英文前后綴(如E-Book、Email、e廣告等)和英文單詞或縮略語(如DNA芯片、DNA指紋、DNA疫苗等)。以上詞例都取自《漢語字母詞詞典》。
此外,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還有“IC”等,可派生出“IC卡、IC電話、IC產業(yè)”等詞。另外,雖尚未進入字典,但在日本動漫的影響下風靡網絡的“控”字(“complex”的音譯詞),也創(chuàng)造了大量新詞,它表示著迷于某事物之意,為年輕的網民們所樂道。剛開始是“蘿莉控”、“正太控”這類日本動漫詞匯,后來漸漸擴大用法,與各種名詞相結合,產生了“星座控”、“御姐控”、“高跟鞋控”等新詞。
外來語數量的顯著增加豐富了漢語的詞匯量,也拓展了人們的話題。但由于數量巨大,僅靠意譯已經趕不上新事物涌入的速度,因此開始趨向模擬原文發(fā)音的方法,其結果造成了字音詞的漸次增多。字音詞的猛增隱含了許多問題,而對于這些問題的認識卻莫衷一是。
(一)利處
1.簡潔。簡潔是漢語的特征之一。在以往的外來語吸收過程中,三字或四字短語也基本都固定為了二字短語甚至一個字(如“菩提薩捶→菩薩”、“ 阿羅漢→羅漢”等)。漢語的這一傳統(tǒng)也要求譯過來的外來語是簡單易懂的。現代字音詞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簡潔。如, Deoxyribonucleic Acid(脫氧氧核糖核酸)→DNA,Computerized Tomography (X線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非典型性肺炎)→SARS,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美國大學對外國學生入學前的英語測試)→TOEFL,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獲得性免疫缺損綜合癥)→AIDS等。這些字母縮略詞不僅簡明易懂,而且語意明確,常作為專業(yè)用語而被廣泛應用。同時,音譯詞也非常具有簡潔性。“的(士)”當然要比意譯詞“出租車”簡單很多,而由字音詞素“的”組成的更多詞匯,如“打的”、“叫的”、“面的”、“摩的”、“的哥”、“的姐”等亦是簡潔明確。
2.新穎、時髦。有調查顯示,年輕人比老年人更傾向于使用字音詞,這大概是由于年輕人更容易被新穎的詞匯所吸引吧。在形式上,字音詞并不體現每個漢字的意義,而是通過模擬原詞發(fā)音來表現新的語意,多用于無法在本國文化中找到對應事物的新概念或新形象。有時使用字音詞或英文詞這事本身就給人一種時髦感。
字音詞這種直接反映原詞含意的特點,在漢語的對外翻譯中也得到了體現。例如,“武術”和“功夫”這兩個純中國的詞匯,其英文翻譯“wushu”和“kungfu”就基本來自于漢語拼音。2006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公布以來,人們就其英語譯詞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北京奧委會最初將“福娃”譯詞定為“Friendlies(友好的人們)”,遭到多方反對后最終直接采用了漢語發(fā)音“Fuwa”。
3.委婉、幽默。正如把“廁所”說成“WC”那樣,字音詞還常常用于委婉表達。例如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關于性與死的話題作為一種禁忌而不太被人提及,比起意譯詞“無性繁殖”,字音詞“克隆”就明顯更容易為國人接受,其中自然體現了人們不自覺地避免使用“性”字的心情。同樣,將“男同性戀”稱為“gay”,將“三點式游泳衣”稱為“比基尼”等等,避免露骨的表達而采用一些模糊的印象,這都反映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和審美意識[3]?!岸】思彝ァ钡某霈F也正是字音詞委婉特征的觀照。按中國的傳統(tǒng)思維,傳宗接代是人生大事,古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之說。而現在不要小孩的年輕夫妻越來越多,“丁克”一詞也就應運而生。同樣表達不要小孩的家庭之意,“丁克家庭”傳遞了一種全新的家庭理念。
(二)弊端
字音詞的猛增在給我們的語言生活帶來諸多好處的同時,其弊端亦不容忽視。首先就是阻礙理解。由于字音詞是用模仿原語語音來表達語意,忽略了漢字字義,因此會造成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不同性別、不同地區(qū)的人們在理解度上的差異。尤其是各專業(yè)領域的字音詞,要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同,更是需要相當的時間。在字音詞尚未普及的現階段,常常會引起交流上的混亂。
漢字中有很多異義同音字,因此根據發(fā)音來選擇漢字的基準是多樣的。比如“internet”的字音詞有“因特網”和“英特網”兩種,若再加上意譯詞“互聯網”,共有三種譯法,這在實質上加重了我們的詞匯負擔。而某些不常見、或是個人不習慣的音譯詞還常常會造成歧義,這時只能“望文生義”或臆測其意了。筆者在報紙上看到“杯葛”一詞,曾幾番尋思這是否是“糾葛”的誤印。當得知“杯葛”原是英語“boycott”的音譯時,在恍然大悟的同時,不由感嘆自己真是“out”了。類似表達還有“甫士”=“pose”、“菲林”=“film”、“卡士”=“cast”等。
另外,在字母詞流行的今天,有時一個縮略語會有多種意思,如最簡單的“ABC”就有三種意思(見表1)。一詞多義的問題尤其困擾不習慣字母詞的人們。此時只能通過上下文來把握詞義了。
表1 縮略語“ABC”的三種意思
本文通過分析近年出版的辭典及報紙的所載詞例,探究了現代漢語中字音詞的增加情況、原因及現狀。雖然有人擔心字音詞的猛增會損害漢語的純粹性,但在這一趨勢已成定局的現今,思考如何避免翻譯的肆意性、如何發(fā)揮字音詞的長處則更顯重要。在音譯外來語時,我們應當兼顧譯詞的準確性、普遍性、方便性和流通性,在進一步發(fā)展?jié)h語的同時,使字音詞在國內使用和國際交流中發(fā)揮更大作用。
字音詞的劇增一方面給我們帶來了方便,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混亂。在此,首先需要商討的是音譯標準的制定。通過確立音譯字范圍等方法,致力于創(chuàng)造多彩的語言環(huán)境。這里要呼吁以出版界為首的各大媒體盡量使用群眾認知度高的詞匯。此外,還要從漢字表意的特點及中國人“望文生義”的習性出發(fā),進一步提升音意兼顧詞和音意混譯詞的數量和質量。字母詞則要區(qū)分專業(yè)用語和日常用語,前者需注重其國際通用性,后者則應追求詞義明了。
[1] 沈國威.近代中日詞匯交流研究:漢字新詞的創(chuàng)制、受容與共享[M].北京:中華書局, 2010.187-322.
[2] 高野繁男.日本語になった西洋語:急増するカタカナ語[M].日本:大空社,2011.157-177.
[3] 修剛.外來詞匯對中國語言文化的影響[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124.
(責任編輯:金一超)
The Causation and Condition of Soaring Transliterated Wordsin Modern Chinese——The Transformation in the Receptivity of Loan Words
XU Pingfei,WANG Jingbo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oan words, esp. transliterated words, in Modern Chinese, and explains how the absorbing of loan words has transformed from one way to another diachronically. Still, it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transliterated words’ dramatic increase by considering factors on society, culture and word-formation.
transliterated words; causation; transformation; receptivity
2015-01-06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11YJA740105)
徐萍飛(1965-),女,浙江寧波人,教授,碩士,從事語言學研究;王靜波(1981-),女,浙江寧波人,講師,碩士,從事日本文化研究。
H022
A
1006-4303(2015)02-017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