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光穆+王娟
摘 要:在張志公先生看來,語文課程的價值存在,就在于其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課程存在的基本特征,就在于語言與思想的密不可分性;語文課程的實施方略,應是“以知識為先導,以實踐為主體,并以實踐能力的養(yǎng)成為依歸的”。他的這些論述,對幫助教師廓清語文課程性質、明確語文課程價值、確立語文課程實施方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張志公;語文課程;課程價值;實現方略
解光穆(1962-),男,寧夏海原人,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寧夏大學文學院教授,語文課程與教學專業(yè)碩士生導師,西北師范大學博士。主要從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教育政策與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等領域的研究。在《甘肅社會科學》《教育理論與實踐》等期刊發(fā)表《文學起源新論》《省域城鄉(xiāng)義務教育師資均衡發(fā)展的現狀與對策——以N省小學階段為例》等30余篇論文,出版專著《中學生閱讀理論與技能》,合著《絲綢之路重鎮(zhèn)——寧夏固原回族民俗》(獲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第九屆基礎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第八次文學藝術獎藝術理論與評論一等獎),主編《海原教育志》(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漢語寫作教程》(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等教育志書、教材數百萬字。
王娟(1964-),女,寧夏銀川市人,寧夏電化教育中心主任,中學高級教師,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現代教育技術運用等領域的研究。
文課程由于性質的獨特性與功能的多樣性,決定了
其內部涉及要素眾多、學生常見習用、目標任務模糊、內容邏輯性不強、收效極為緩慢等眾多特征。這些獨有的課程特征,又決定了其“好學難教”與獨立設科后長時期備受各方人士、專家學者的批評詬病乃至嚴厲指責的反復出現與長期存在。譬如,我們曾對語文課程“工具論”性質觀主導時所存在的“抽筋剝皮式”講深講透的教學行為與機械單一的“滿堂練”現象發(fā)起猛烈抨擊?,F階段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新課程性質觀主導下,天南地北、形式多樣的多種討論與自由探究雖然使語文課堂顯得熱熱鬧鬧,但實則學生的語文能力卻沒有得到實質的培養(yǎng)與提
高,這就是人們指責的“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園”的“非語文”與“非語文”現象。因此,以張志公先生等語文教育大家的科學論述為依據,正確認識語文課程價值并確立實現這一價值的基本途徑與手段,對推進語文課程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語文課程價值觀是與語文課程性質觀密切聯系的重要論題,要依次回答為什么要設立語文課程(“為何存在”)、語文課程獨具(存在)的最主要特征是什么(“以何存在”)、語文課程應有的課程常態(tài)(“應何存在”)這樣三個具有明顯邏輯聯系的問題。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這一認識與對其性質認識一樣,“作為一種哲學思考和認知取向,它關乎語文課程的建設走向,主導著課程設計者、實施者和評價者的行為?!被蛘哒f,我們如要試圖較為科學地回答語文課程的性質問題,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能較為科學地回答語文課程的價值問題;在較為準確回答了語文課程價值問題
后,隨之就會對存在的形態(tài)與價值實現途徑、方式等課程因素有較為科學的解答與選擇。
一、“為何存在”——對語文課程內在價值的解答
為什么要在基礎教育階段設立語文課程(語文課程“為何存在”)?這實質上就是要回答語文課程的價值問題,也就是要解決語文課程有何價值的問題。在張志公、葉圣陶等先生看來,語文之所以能成為一門課程或學科,關鍵因素就在于其具有“工具性”價值,即能滿足人們通過課程學習來提高交流交際能力的客觀需要。我們知道,以語言來實現信息獲取、溝通交流、情況判斷與思想表達、情感傾訴、觀念外顯,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顯著標志,也是人之為人的重要標準。對此,有思想家明確指出:“在某種意義上,言語活動決定了我們所有其他的活動。我們的知覺、直觀和概念是和我們母語的語詞和言語形式結合在一起的?!边@就說明,語言能力是人類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而在人的成長與發(fā)展中,這一能力一方面基于先天遺傳,一方面源于后天學習與培養(yǎng),語文課程無疑就是為了提高人的這一重要能力而專設的。據此,張志公先生曾分析指出現代社會對人的語言能力的要求是:“他們普遍需要的將是如歷史上描寫智力超常的‘才子們那種‘出口成章的能力,因為他們要用自然的口頭語言處理工作,指揮機器干活;那種‘一目十行,過目成誦的閱讀能力,因為他們需要讀的東西太多了;那種‘下筆千言,倚馬可待的寫作能力,因為他們的時間很珍貴,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寫出他們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寫的東西?!憋@然,正是時代發(fā)展、社會前進需要如上述較高語言能力,為提高個體這一能力的語文課程就應運而生了,這就是語文課程及其他民族的母語學科課程在課程體系中得以設立或說能“安身立命”的真正原因之所在。譬如,古代的識字寫字、讀詩、淺近文章閱讀等課程形態(tài)之所以經改造而延續(xù)至今,自然是由于這些課程形態(tài)能提供給人們發(fā)展語言能力的需要。相反,古代“經義”“策問”等課程形態(tài)之所以消失,原因也在于其失去了“工具性”特征。同樣道理,英語之所以能成為一門課程,也是由其價值所決定的。對此,《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外語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英語是外語課程中的主要語種之一。英語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fā)思維能力、發(fā)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過程?!憋@然,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達到“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及“磨礪意志、陶冶情操”等都是英語課程“為何存在”的價值。由此可以看出,張志公先生等始終堅持與反復論證語文課程“工具性”屬性,實際上也就從更深層次回答了語文課程為什么設立(存在)這一重大的價值認識問題——其能滿足人們提高聽說讀寫基本能力的需要。也正因如此,張志公先生也明確提出要加強和重視對學生實際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標志,或者說衡量語文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能否有效地提高學生實實在在地運用語文的能力?!睆囊陨戏治稣撌隹?,學習領會張志公先生對語文課程內在價值的論述,有助于加深我們對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目標任務等諸多重要問題的分析與認識。
二、“以何存在”——對語文課程基本特征的解答
語文課程“以何存在”,就是要較為科學地回答其具有的最基本的課程特征?對此,張志公先生認為具有“工具”性質的語文課程的最基本特征是:“語文是交流思想的,語文和思想雖然也是兩碼事,可是由于語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抽象的,它要依靠語文這個物質外殼而存在,所以,語文和思想老是長在一起,分不開。這是語文工具跟其他工具不相同的一點?!边@一經典論述說明,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其所擔負的思維活動與其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等因素都是密不可分的:在歷史與現實中,既沒有無思想的語文(言),也沒有無語文(言)的思想——語文課程就是如此這般的客觀存在著。既然語文的基本功能主要是人們用來進行思維和交流思想與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的工具,那么其價值體現就自然只能通過人們進行思維和交流思想與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來體現。這一課程的價值體現方式就告訴我們,語文課程實施要著力提高學生理解、使用這一工具的實際能力與水平;而要提高學生的語文實際能力與水平,就必須注重“語文”與“思想”因素的密切結合。在此需著重指出的是,盡管張志公先生認為語文與思想是分不開的,但并不意味著語文的“工具性”與“思想性”在課程中是平起平坐的,因為他曾明確指出過:“無論對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和各種因素的相互關系持什么樣的看法,有一點是大家都不能否認的,那就是語文教學必須教學生把語文學
好,達到應有的程度,這是語文教學無可推卸的責任?!边@就說明,語文課程的最主要目標與最基本任務是要教學生切實掌握好語文這一交際工具與全面發(fā)展好學生的語文能力——課程的出發(fā)點與終結點都在于要始終著眼于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水平。與之同時,由于語言負載著思想、情感、觀念、知識等,因此在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教育時還必須以語言為具體“抓手”來理解思想情感,并從思想情感的領會中認識語言文字的“運用之妙”。這就是張志公先生著名的帶領學生“走個來回”的科學觀點,也是語文課程的一種最常態(tài)存在,還是語文課程“以何存在”的具體表現。
三、“應何存在”——對語文課程實施方略的解答
“應何存在”,就是要回答語文課程到底應該怎樣科學實施?或者說語文課程通過怎樣的途徑與方式來實施才能更好達到實現課程價值(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并符合課程基本特征?對此,張志公先生明確提出了“不能把語文課搞成一門純粹的知識課,而
是以知識為先導,以實踐為主體并以實踐能力的養(yǎng)成為依歸的課”
的科學觀點,較為完美地解答了語文課程實施的基本方略。這就是說,語文課程的價值與特征,就決定了必須也必然要以語文知識為先導,并進而通過經常的大量科學的語文實踐訓練來作為實現其價值(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根本途徑與基本方法。同時,“以知識為先導”“以實踐為主體”與“以實踐能力的養(yǎng)成為依歸”的課程實施范式,才能最大限度地符合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這一語文課程實施范式告訴我們,在語文課程實踐中體現課程基本性質、凸顯課程主要價值、契合課程基本特征,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以語文知識為先導的系統扎實的語言訓練來推動語文課程價值的實現;(2)以聽、說、讀、寫四方面能力的協調訓練來推動語文課程價值的實現;(3)聽、說、讀、寫與思維訓練的密切配合來推動語文課程價值的實現。相反,在語文課程實踐中凡不能以知識為先導并圍繞語言能力提高來展開教學;凡不能體現聽說讀寫相結合;凡不能實現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相配合的課程存在或課程現象,都不能體現語文課程的性質,也不能凸顯語文課程的內在價值。也就是說,從張志公先生關于語文課程的價值論述來看,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而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只有通過經常的、系統的、科學的大量語文訓練實踐活動才能獲得,這就是語文課程得以正確實施的基本途徑與主要方式。與之相對,在語文課程非“工具論”性質觀等影響下的不符合這一基本方略的課程理念與課程行為等都是不科學或不甚科學的,新課程實施中“非語文”“泛語文”現象的出現與存在,實質就與此有著密切的聯系。
在張志公先生看來:“語文課,它的特定任務無疑是培養(yǎng)和提高人們運用語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不過這個基礎工具身上背負的東西比較多:有思想意識,有文學藝術的修養(yǎng),有邏輯思維能力,有做人的行為準則,有零七八碎的各種常識,等等?!闭蛉绱?,語文課程自獨立設科后就一直成為“一本難念的經”。怎樣才能念好“這本經”呢?張志公先生給予了科學回答:他以“語文是工具”為立論依據,從課程價值角度依次回答了語文課程“為何存在”“以何存在”“應何存在”這樣三個深層次問題。這給我們以深刻啟迪:對“為何存在”的論述,使我們明確了語文之所以能成為課程形態(tài)的根本緣由之所在,即語文為什么能成為一門基礎性課程,這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廓清課程性質。對“以何存在”的論述,使我們明確了語文課程所具有的基本特征——語文(言)“和思想老是長在一起”,即語文課程在實施中只有符合其基本特性才能更好地實現其價值。對“應何存在”的論述,使我們明確了只有把語文課程變?yōu)椤耙灾R為先導以實踐為主體并以實踐能力的養(yǎng)成為依歸的課”才能實現其價值并充分體現其特征,即語文課程最基本實施途徑、最主要實施方式就是語文知識與語文實踐的密切結合,這是語文課程得以科學實施的重大方略,也是其必然的發(fā)展要求。
參考文獻:
[1]解光穆,劉瓊.語文課程何以“好學難教”:兼議張志公關于語文課程特征論述的當代價值[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08).
[2]肖北方,楊再隋.論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教育性和審美性:對語文學科性質的再認識[J].課程·教材·教法,1995(06).
[3][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甘陽,譯.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167.
[4]張志公.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編輯 薛直艷